溥儀的乳娘,是他一生中最感念最難忘的人

律令9章 2024-04-09 13:44:44

古有“富貴莫如君王家”之說,一般人看來,“皇帝”是最舒服的職業。

表面看,曆史上那些改朝換代的人,雖然嘴上說著“救民于水火”,其真實目的卻還是爲了當皇帝。

曆代君王數百位,能說他們都舒服嗎?未必。

這就引出了末代皇帝“溥儀”,他的皇帝位就不舒服,甚至是“笑料百出”。

流傳至今的就有一段趣聞,說“溥儀”有一個壞習慣:喜歡吃奶。

乍一看,這似乎算不上什麽“壞習慣”,溥儀3歲登基,6歲退位,本質上還算小孩子,“愛吃奶”應是天性使然。

真計較起來,別說百年前,就是今天的小孩不也一樣?但凡鑽進母親的懷抱,立馬就安靜了。

皇帝也是人,溥儀也沒啥特殊的,他“喜歡吃奶”似乎也能說通。

之所以“趣聞”,並非溥儀是皇帝,他就不能吃奶,而是他“吃奶”的時間過長,到9歲時還沒斷!

這就有點過分了,單論小孩子,一般到1、2歲就要斷奶,嬌慣點也是3、4歲,哪怕孩子哭鬧也要強制戒斷。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看著孩子爲斷奶哭鬧折騰,爲人父母者心疼是必然的,爲什麽還要“強制戒斷”?其中道理,父母自知,這裏就不細講了。

關鍵問題就在這,既然孩子應該斷奶,爲什麽“溥儀”能吃奶到9歲?

這得從他的“乳娘”講起。

所謂“乳娘”是古代的一種常見職業,或是生母有病在身,或是其他原因,富貴人家爲哺育自己的兒女,花錢雇用的外來適齡女子。

尤其古代上層女子,她們的任務不僅要爲丈夫延續後代,還要努力保持自身魅力,哪怕有了孩子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貴族丈夫身上。

由此,“乳娘職業”應時而生,她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幫人養育孩子。

某種角度看,“乳娘”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甚至超出了孩子與生母在一起的時間,這就出現一種常見的曆史現象,乳娘比母。

簡單解釋一下,“乳娘比母”的大概意思是:孩子與“奶媽”的至深感情,可與“生母”相提並論,甚至有過無不及!

對曆史有研究的朋友應該知道,古代人講究孝義,一旦有了“乳娘”,就意味這戶人家從此多了一位家庭成員。

名義上的“乳娘”是下人,實則家中地位崇高,不管以後她年齡多老、有無勞動力,這家孩子都要養其終身,這也算“養育之恩”的範疇。

溥儀的“乳娘”本名焦連壽,1887年出生于河北任丘縣,說來也是一個苦命的女人。

焦連壽3歲時,家鄉發大水,一家四口被迫逃荒去京城。

逃荒途中,父親曾想將“焦連壽”賣掉換些吃食,奈何左右都是災民,父親硬是沒把女兒賣出去,這算改變了她的一生。

焦家4口逃荒京城,本意是想投奔在皇宮做事的一名下等太監,名義上他們是本家親戚。

奈何“本家太監”不念親情,拒絕見焦家人,也未提供任何幫助,幼年的“焦連壽”面臨第二次夭折危險。

或是巧合,又或是當地官員怕流民太多鬧事,不得已開粥棚赈濟災民,“焦連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活了下來。

說“活下來”好聽,其實是哥哥在京城給一個剃頭匠當學徒,父親不想連累哥哥,于是又帶“焦連壽”回鄉安身。

清末百姓的苦難,今人難以用語言描述,如果不是運氣好,或許“焦連壽”早已夭亡。

即便沒有夭折,從“父親曾想賣女換食”也能想像出焦連壽所處的環境,正是有了這種生存環境,才能磨練出她逆來順受的“溫順”性格。

八國聯軍侵華時,焦家人又找到京城,此時的哥哥依然沒有能力養活家人。

父親爲減輕家裏的負擔,竟將年僅15歲的女兒焦連壽,“半賣半送”給了一個中年差役。

不管算不算“嫁人”,此後的焦連壽總歸成了家庭主婦,如果這樣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她將和當時的大多數女人一樣,變得面黃肌瘦、蓬頭垢面。

但是,焦連壽長相不賴,15歲就是美人坯子,注定她不會平淡一生。

轉機出現在1906年,當時的焦連壽剛生下女兒,中年丈夫隨即病逝,她和女兒再一次面臨生死界地。

爲了生存,焦連壽被迫出門找工作。

那時的女人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生活逼得焦連壽抛頭露面,可想當時處境多麽的困難。

也是湊巧,醇王府的福晉剛生下一個兒子,也就是最初的“溥儀”。

抱著最後一絲希望,焦連壽上門應聘“乳娘”一職,理論上這不現實。

首先,當時的焦連壽剛生下女兒,她自己有孩子,哪有空檔去養別人的孩子?

其次,當時的焦連壽窮困潦倒,飯都吃不上,何來的奶水?

其三,給皇家親王養孩子的條件非常高,“醇王府”要求:乳娘需身體健康,相貌端正。

最重要的是,一旦入選,“乳娘“的一切都要聽從醇王府的安排,等同于失去了人身自由。

正如第一條困難,焦連壽有自己的孩子要養,此時她給別人養孩子,自己的孩子怎麽辦?

前文講了,焦連壽長相不錯,或是因爲這一點,她竟然入選,順利成爲陪伴“溥儀”終生的乳娘。

她的女兒怎麽辦?只能放棄。

好在醇王府的吃食不錯,“焦連壽”奶水充足,從此開始與溥儀形影不離,兩人的感情也在此時建立了聯系。

請注意,此時的“溥儀”還不是皇帝。

1908年,光緒帝病重,由于他沒有子嗣繼承皇位,慈禧這才將“溥儀”接入宮中撫養。

乍一看,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皇帝位”,溥儀家人還不樂瘋了?

事實卻剛好相反,當時清廷搖搖欲墜,所謂“皇帝”就是傀儡,一切大權均由慈禧把控,此時溥儀進宮絕非好事。

從個人感情上來講,誰家父母願意孩子離開自己?因此,醇王一家並不願意“溥儀”進宮。

當時的“溥儀”還是什麽都不懂的2歲小娃,忽然離開親人更不樂意,咋辦?

當時的小溥儀哪懂什麽皇家威嚴,自顧自地又哭又鬧,也只有他的乳娘,“焦連壽”能給予他些許安撫。

萬般無奈,只能“乳娘”陪著溥儀一起進宮,“焦連壽”成了“末代皇帝”身邊唯一的親人。

母子感情是語言難以形容的,當時溥儀不滿3歲,正是依賴娘親的時候。

同時,“焦連壽”本有自己的孩子卻不能相見,她早已將溥儀當作親生骨肉,某種角度看,溥儀與焦連壽的感情已經超出了“職業”範疇。

換句話講,溥儀和焦連壽都是沒有依靠、任人擺布的可憐人,這兩人的精神寄托就是彼此。

入宮後的溥儀要當“皇帝”,試想,3歲小娃要學習各種皇家禮儀,其難度、惶恐、無奈會是個什麽樣子?

身邊沒有熟悉的人,“乳娘”就是溥儀最親近的人,孩子的依賴之情更甚!

焦連壽已是成年人,雖然對溥儀視如己出,但她更清楚自己的“下人”身份,因此她不敢直接教育溥儀,對“皇帝”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順。

這可好,一個把對方當親人,一個不敢教育,這就形成了一段畸形的“母子關系”。

或是幼年離家造成的心理陰影,溥儀在宮中特別的調皮,鬧得宮女、太監們苦不堪言,但眼前的小孩是“皇帝”,宮人們哪個敢反抗、訴苦?

宮人們無可奈何,唯有“焦連壽”可以幸免,或是天生情愫,溥儀不敢,也不會在乳娘面前太過胡鬧。

宮人們看在眼裏,每每受了溥儀的氣便來向焦連壽“告狀”,畢竟她也是下人,大家平級嘛!

遇到這種情況,焦連壽會溫柔地告訴溥儀“宮女、太監受傷了,也會像你一樣疼,不要再欺負他們了。”

聽了“乳娘”的話,小溥儀會消停一段時間。

這些後宮小事還能說得過去,但溥儀畢竟是“皇帝”,他所要面對的是清王朝的一堆破爛事,還要每天面對慈禧,不敢有絲毫忤逆。

試想,一個小娃爲了“皇家體面”不能犯些許小錯,這怎麽可能、又是多麽的困難?這些都將成爲溥儀的心理壓力。

有壓力就要釋放,小溥儀能找誰?唯有自己的“乳娘”,焦連壽。

焦連壽是“下人”,即便知道溥儀心裏有苦,她卻不能詢問、參與朝堂大事,怎麽辦?

或是習慣,溥儀每每受了委屈,第一時間總會撲進“乳娘”懷裏吃奶,也只有這樣才會有些許安全感吧!

此時的焦連壽想安撫溥儀,卻又不敢多問,只能任其在懷中胡鬧,看似逆來順受,實則也是無奈之舉。

溥儀是“皇帝”,他說的話是“金口玉言”,他要做的事不能違背。

焦連壽身爲“下人”,明知有些事不能做,但又不能違背“皇帝”意願,甚至不能像正常母親一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就這樣,溥儀長到9歲還在吃奶,而且只吃焦連壽的奶。

宮裏人盡皆知“皇帝愛吃奶”的醜事,每每提及必有人暗中譏笑,9歲溥儀也知羞,但他更需要安全感。

焦連壽身爲女性,她更覺得羞恥,卻又不敢教育“皇帝”,只能逆來順受的遷就溥儀。

直到太妃們實在看不下去,爲讓溥儀斷奶,竟悄悄將焦連壽趕出宮去,“末代皇帝”從此再無精神依靠。

後來的溥儀在回憶錄中寫道“自己的人生在九歲之後,‘人性’喪盡。”

溥儀在僞滿做皇帝時,特意派人找回焦連壽,並將“乳娘”供養在身邊。

1945年,焦連壽跟隨溥儀逃往蘇聯途中,不幸死于日軍之手。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