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襄王賜死了功勳卓越的白起,一代殺神的他,到底錯在哪裏?

霸蒼笙客棧 2024-05-11 02:50:32

白起生前赫赫戰功,爲秦國統一打下堅實基礎,堪稱當之無愧的軍事奇才。

秦昭襄王因擔心白起威脅王室,加白起拒絕出征、公然挑釁王權,一怒之下,下令賜死這位功勳卓著的將軍,被賜劍自刎。

他到底錯在哪裏,竟讓秦王如此勃然大怒,毫不留情?

白起從殺神到自盡的前因後果

257年冬,大秦疆土之北,氣候寒冷,白雪成片。就在這一日,一行人馬往北行進,踏過一座座高山,穿過一片片林木。

隊伍中心,坐著一位老者,雙目有神,須發皆白,卻仍透有睿智,目光堅毅可也有些異常,正是曾橫掃六國、聲名赫赫的大將白起。

只是此番遠行,並非老兵再戰。數月前,秦昭襄王下旨,把原主帥白起革職,貶爲微末士卒,命他遠赴隴右甘州的荒野駐防。這位昔日王朝功勳卓著的戰神,此時卻成了一介草芥。

親信小李看著老主公愈發消瘦的面容,終是按捺不住,忍不住開口道:"主公,恕臣直言,您已是年高德裕之人,理當飲酥食膻,好去庭園清修,何必隨軍駐緊那冰天雪地之所?我等早已派人通報,只說您身體欠安,秦王必定寬縱。"

白起卻是搖了搖頭,淡淡說道:"若都是畏難逃了,那我還做什麽大秦將軍?吾行軍途中,自當臨危不懼不怕困難。

況且,朕只是變作些細作而已,到了那裏,未嘗不可以讓這些閑散兵卒磨練磨練作戰本事。"話已說到這份兒上,白起眼中的堅毅果然又流露出來。

彼時秦國,正處于統一進程的最後沖刺階段,幾十年征戰已讓諸侯國家元氣大傷。而趙國作爲最後的障礙,曾在長平一戰中被白起率軍大破,損兵折將,差點就此覆滅。但正是這場舉世聞名的勝利,卻也爲白起埋下了致命的禍根。

原來,在長平戰後,白起原本建議趁熱打鐵,乘勝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好讓趙國勢力徹底崩潰,爲秦統一天下掃清最後一個障礙。

但當時丞相範雎卻力阻白起繼續作戰,秦昭襄王也聽從了範雎的建議,令白起班師還鄉。趙國雖敗,卻也並未全軍覆沒。很快,趁著秦軍陣腳尚未完全穩固,趙國便起而反撲。

秦王大怒,親自揮師再討趙國,命令白起出征。然而這位老將卻連番推辭趙國此際兵力勝算渺茫。

更令秦王覺得白起居心難測的是,每逢秦軍傳來戰報失利,白起便旁敲側擊道:"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似在嘲笑秦王昏庸。

白起推辭出征,或是進犯謹慎,或許年事已高,亦未免有些任性放肆。而秦王雖然老而貪生怕死,卻也是個倔強的主兒,實在看不慣白起如此桀骜不馴,竟敢公然違抗君命。

于是,秦王終于按捺不住怒火,痛下決心,革除了白起的爵位,將其貶爲平民,驅逐出鹹陽城。

此時的白起,早已日日衰老,也曾料想秦王會不會終究赦免自己,讓自己安度余年。誰知就在離開鹹陽不久,一名侍衛趕來,捧著一口利劍遞與白起,口稱:"這是陛下的命令,您須自刎謝罪!"

白起原地呆住了,他幾乎不敢相信眼前所見所聞。他竟被賜刑自盡?作爲一代人殺神,威震六國的戰神,這種結局自是始料未及。

白起惆怅良久,終于悲從中來,顫聲問道:"老臣何罪之有?竟遭如此厚待?"但那侍衛只是搖頭並沒有說話,顯然秦王並未把具體罪名告知于他。

這般無理的屈辱,白起也是萬萬沒有想到的。他雖性子直爽,卻也終究是個宮閣中人,心知決計不敢違背君命。

索性扭過頭去,遙望遠方,也不知在想些什麽。半天過後,他似是下定了決心,看著手中的寶劍。便提劍高高一揮,鮮血瞬間濺射而出,眼見就要倒地。眼前的這一幕,顯然讓親隨小李等人目瞪口呆,根本難以接受眼前的情景。

隨後,小李急忙扶住搖搖晃晃的白起,大聲痛呼:"真是神人受戾啊!主公畢生精忠,怎堪遭此橫禍?我等都死在這裏吧!"

身旁的一衆部將聽到這話,也是無不動容,個個痛哭流涕,紛紛拔劍自刎,與白起同歸于盡。而當時曾是白起得力幹將的司馬靳等人,則更是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或許,在這些死去將士們心裏,甯願同赴黃泉,也不願見證英雄就這麽被傷害、被淩辱最後一絲人格和驕傲。

史書對白起生平的記錄

從一介草莽之身,白起一步步靠著過人的勇氣和軍事天賦打拼上位,很快就成爲秦國主力軍的統帥。

在他的指揮掌控下,秦軍屢戰屢勝,攻無不克。無論是伊阙擊潰韓魏,還是鄢郢重創楚軍,或是華陽再施重手,白起的戰無不勝的戰績都令諸侯國心生恐懼。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莫過于長平之戰。在這場對決趙國的關鍵戰役中,白起不僅斬殺趙軍45萬人,更是將其余40余萬投降的趙軍全部坑殺,從此趙國元氣大傷。這一戰役更是被視爲秦國統一六國的開端。

憑借著日積月累的戰功,白起的聲譽在軍中和朝野中越來越高,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就在他權傾朝野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沖突,卻給了這位殺神致命的一擊。

原來,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建議繼續乘勝追擊,徹底殲滅趙國。但秦昭襄王卻聽信了丞相範雎的建議,停止了進攻。而當趙國爽約割地條約時,秦軍再度出征,白起卻拒不出征,自诩患病。

這無疑是對秦王權威的公然挑釁。加之白起與王室外戚魏冉私交甚密,秦昭襄王憂心他功高震主,有奪權之險。于是在發泄著濃濃的怒火後,秦王遂下令賜白起一劍,命其自盡。

白起被賜死的原因

公元前256年,隨著白起的壯烈自盡,秦昭襄王將其親手培養出來的這支王牌軍隊,連根拔起,埋葬了這位當世無雙的軍事奇才。

資深軍人棄世,少有發聲,一時間遭此遭殃,令整個秦國上下都感到震驚。不少秦人更是開始質疑自己的國君,認爲他做錯了,竟傷害了一位忠勇之臣,令赫赫戰功幾乎前功盡棄。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秦昭襄王下定決心,殺害了這位掃清了他統一大業前的最大障礙的功臣呢?

面對白起違抗軍令不出征的強硬姿態,秦昭襄王實在是忍無可忍。在他看來,一把手就應當言聽計從,豈容有這般下屬公然違抗軍令的先例?

況且,這位身先士卒的將軍,年過花甲之年,實在也不應如此任性妄爲。

但僅憑這點小事,實難支撐秦昭襄王痛下殺手的決心。

那時,秦王統一六國的雄心已初見曙光,各路諸侯國家幾乎快要潰散。惟有趙國依舊頑強抵抗,亟需被徹底掃平。

而獨擅戰陣、威震六合的白起,自然是一杆好手臂,尤其是在既往輝煌戰績的加持之下,聲威幾乎蓋過君主。如此強將在手,怕便是個禍患。

一旦白起借機兼並趙國,再次一戰成名,恐怕會徹底令國之重權飄忽不定。這時,秦王必將名存實亡,也難怪秦昭襄王會臨陣反複,拒絕白起主張的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另一方面,秦昭襄王得知自己的嫡傳兒子已胎死腹中,滿門唯有一位庶出世子,處境艱難。只可惜這位世子秦孝文王,並非一個合格的王儲人選,前程堪憂,難以托付秦王肅穆大業。

因此,任何威脅來自白起的破壞力,都會被秦昭襄王無限放大。只要稍有察覺,他便立即想到如何除掉這個不安全因素,以免日後會有禍端。

但秦昭襄王要捉摸分寸,畢竟白起深受軍民擁戴。如若貿然下手,恐難服衆心。于是等待良機已久,直至白起公然越矩、罔顧國命,秦昭襄王才借此良機下狠手。

白起命喪黃泉。當年在長平一役中,憑夏陽犧牲賭術血腥屠戮40萬趙軍,令秦人肅然起敬的同時,這樣的罪行,在當時也著實已被視爲一大暴行。

後人回顧白起生平,更是贊歎其"長于攻取,不可以廣衆",言下之意,白起終歸一根筋、不懂變通,只管殺伐而忽視經世之道,最終難逃遭此命運。

時人之言,白起爲人耿直,卻難免立場堅定、糊塗執拗的缺陷。即便是一代名將,對于上級的號令,也終究是言聽計從。

可白起偏偏視軍令如無物,不把他們放在眼裏,竟三番五次地拒絕出征,明擺著就是挑釁君主,難怪遭此報應,最終被主子痛下殺手。

白起遇害的罪名,包括"犯上作亂"、"功高蓋主"、"年富力弱不從命"等等。這些過失,看似微小,實則足以令一位尊嚴的王者扼腕痛恨,心生不滿。

換個角度來看,秦昭襄王是有足夠理由顧慮白起威脅的。白起功高震主,乃是行將喪權的前兆。況且白起的傲氣更是傷及了一代鼎鼎大王的自尊,任何功勳都無法彌補這種傷害。

有鑒于此,秦昭襄王決定暗殺白起,只不過采取了"恩賜余生"的委婉手段。彼時的年老君王,早已吝啬于直接行刑,甯可把這個"禍患"撇清薄面。賜劍自殺,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仁至義盡,好讓白起能保存最後的體面。

話雖如此,白起的死無疑是悲劇性的。這位罕見的軍事天才,生前赫赫功勳,卻因時運不濟,遭遇昔日主子的無情棄卒。

面對死亡,白起雖有幾分遲疑和不甘,但最終還是舉劍自刺而亡。就這樣,一代殺神,生生被掐斷了斬獲更大功勳的機會。

1 阅读:37
评论列表
  • 2024-05-12 10:36

    白起坑殺40萬趙軍,犯下彌天大罪,殺業太重,後來被秦王賜劍自殺。 大量事實證明:“殺生會折福折壽,縮短壽命,甚至會帶來殺身之禍”,在《因果故事》上有許多事例,感興趣的可以在網上搜來看看。 “善惡有報,有前因必有後果,因果不空”,殺生害命,要背因果。

  • 2024-05-11 21:32

    不要跟領導死杠,給了台階就下.

霸蒼笙客棧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