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到底有多重要?漢武帝唐太宗都明白,沒有它就沒有大一統王朝的輝煌

讀書悟道君 2024-03-21 15:09:52

河西走廊不論古今都事關中原王朝的安危,它的重要性在漢唐表現的尤其明顯,可以說,沒有它,就沒有漢唐的輝煌與安甯,大一統王朝的定義也會因此而縮水。

01 秦漢時期的河西走廊

甘肅省的形態猶如一把如意,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1200公裏,寬窄從數公裏到近百公裏不等,東起烏鞘嶺,西抵玉門關,南接祁連山,北靠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

由于這條通道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因而被人們稱爲--河西走廊。就是這樣一條通道,將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彙于此,由于兩種文明的差異,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也因此沖突不斷。

遊牧民族觊觎中原王朝的富庶與繁華,時不時深入中原腹地劫掠漢人財物;而中原王朝要通向中亞、西亞,連接外面的世界,也必須要經過河西走廊。

此外,河西走廊南北溝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東西連接著黃土高原和塔裏木盆地,由此,也可看出,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的戰略地位,然而早期的中原王朝在與遊牧民族交手中並不占優勢。

由于西戎的進攻,周幽王被殺,西周因此而滅亡,東周被迫遷都洛陽,直到秦國的出現,才阻擋了遊牧民族向東發展的腳步。

秦統一六國後,河西走廊從月氏人手中轉到匈奴人名下,爲了防範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修建了聞名古今的萬裏長城。

漢初時,劉邦一心想制服匈奴,卻不幸造成了白登之圍,此後漢王朝不僅要給匈奴人大把的錢財,還要時不時的送去漢家公主。

匈奴人借助河西走廊,聯合青藏高原上的羌族,牢牢牽制著漢朝的命脈。直到漢武帝的出現,中原王朝才改變了被匈奴人牽著鼻子走的局面。

爲了爭奪這條通道,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希望通過聯合西域的月氏人,對匈奴形成夾攻態勢,然而由于消息閉塞,張骞不僅沒有找到早已西遷的月氏人,自己也成了匈奴人的俘虜。

身在敵營,心在漢,在匈奴呆了十年的張骞,沒有忘記他的使命,當匈奴人對他的監視放松時,他便抓住機會逃出了敵營,跑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逃出生天的張骞,爲了尋找大月氏人,他選擇繼續前行,走過茫茫戈壁,翻過冰雪覆蓋的蔥嶺,風餐露宿,嘗盡了大自然的考驗,抵達了大宛國。

之後在大宛國的幫助下,最終找到了已遷至鹹海附近的大月氏人,然而時過境遷,過上安定生活的大月氏人已無意找匈奴人報仇了。

張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後,決定返回漢朝,不料在折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抓獲,這一抓,又是三年,當張骞回到漢朝時,漢武帝已經從19歲的青少年變成了32歲的中青年。

在外十三年的時間,沒有擊倒他,反而讓他變得更加強大,當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又把漢朝的威名播撒在了西域的土地上。

什麽是信仰?什麽是意志?什麽是自信?張骞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說漢武帝是一位卓越的畫師,那麽張骞、衛青、霍去病就是他筆下的靈魂人物。

在張骞出發西域九年後,漢武帝于公元前130年再度向匈奴發起進攻,衛青取得了龍城大捷,從此漢朝開啓了對匈奴的壓制性進攻。

之後衛青又收複了河套地區,經漠南之戰,漢朝切斷了匈奴右臂,盤踞在漠南的匈奴右賢王部幾乎被全殲。

匈奴右賢王被擊潰後,匈奴主力與河西走廊上的休屠王、渾邪王之間便被一刀切斷,收複河西指日可待。

時間來到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被一個十九歲的青少年征服了,這位一鳴驚人的年輕後生就是霍去病。

從此,漢朝終于得到了河西走廊。

漢武帝爲了進行有效管理,在此設立四郡,進行了移民,並借助河西走廊對匈奴從西邊發起攻擊,開辟第二戰場。

失去河西走廊後的匈奴,此後在與漢朝的交戰中處于被動的狀態。而漢朝在得到河西走廊後,除了揚眉吐氣和百姓的安甯,還加速了與西域的交流,開辟了聞名于世的陸上“絲綢之路”,把漢朝文明帶向全世界,這就是影響力。

由此,清朝曆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曾說: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意思就是,要想保住陝西,必須將河西走廊控在手中,而要想實控河西走廊,就必須收複西域,把國境線推到萬裏之遙,禦敵于國門之外。

很顯然,這條鐵律在漢朝已經被驗證了。

此後,河西走廊便成爲兵家必爭之地,中原王朝只要將它控在手中,和平便是主弦律,失去它,國破百姓苦。

從西漢到東漢,再到曹魏王朝,基本都算是將河西走廊控在了手中,但到了西晉,由于司馬家族的大亂鬥--八王之亂,導致河西走廊被遊牧民族逐步占據,最終造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西晉被匈奴所滅,之後長達百年的大動亂開始。

東晉南遷,中原地區完全陷入遊牧民族的統治,百姓被壓榨奴役屠殺,受盡苦難,中原文化也遭受重創。

這樣的局面從南北朝一直延續到隋初,河西走廊回歸于中原王朝手中後,大一統王朝再一次迎來它的繁盛時代,就是大唐的貞觀之治。

02 唐宋時期的河西走廊

明氏名臣楊一清曾說:“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

對于紮根于關中的王朝而言,河西走廊的安穩尤其重要,如果失去它,隴右、河西則門戶洞開,遊牧民族就會一路闖入關中,進逼長安,所謂“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隋朝至唐中期,河西走廊一直在中原王朝手中,所以,突厥被唐朝死死壓制。中原王朝一片祥和,國盛民安,大唐也將它的影響力播向遠方。

安史之亂爆發後,爲了平叛,河西的兵力被調往東部,河西走廊空虛,吐蕃便乘機攻占了這條通道,此後唐王朝只能困守隴山以東,與吐蕃等民族進行長期的拉鋸戰。

吐蕃騎兵到長安只需一兩天的時間,因此,長安數次被吐蕃攻破,危機局勢難以改變,令唐朝十分被動,這也是唐朝後期一蹶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宋時期,河西爲西夏政權所有,宋朝不僅沒有任何戰略優勢,還失去了天然的軍馬産地,導致其在與遼、金、西夏的較量中屢屢挫敗。

而占據河西走廊的西夏,則憑借漢化程度較高的河西走廊,成爲與遼、宋三足鼎立的一方勢力。正如史書所言,“夏得涼州 ,故能以其物力擾關中, 大爲宋患。”,可見,河西走廊對西夏的重要性。

從中也不難總結,唐朝的興盛與衰落,河西走廊是關鍵;宋朝的軍事孱弱,河西走廊也是關鍵。

03 明清時代的河西走廊

明清時期的藏族和蒙古族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對河西走廊産生了重大影響。

清初,准格爾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及和碩特汗國的羅蔔藏丹津等蒙古貴族先後啓事,受此影響,北到外蒙古、西到新疆、南到西藏,這些地區長期處于戰亂狀態。

這種態勢對于關隴地區及清政府,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清朝爲平定西北戰亂,統一新疆的過程中,河西走廊都發揮了極爲關鍵的作用。

所以,清朝顧祖禹發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的感慨,也就不奇怪了。

河西走廊在手,對我國曆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産生巨大影響,同時也成爲我們理解“何謂大一統王朝”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