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憑什麽贏了袁紹?除了軍事優勢,離不開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不和

讀書悟道君 2024-03-18 23:55:07

黃巾起義給了東漢王朝一記重拳,同時也開啓了軍閥割據的大門,各路勢力蜂擁而起,董卓和袁紹就是捷足先登的那一批。

董卓一介粗鄙武夫,袁紹則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門生故吏遍天下,然而當兩者在曆史的洪流中狹路相逢時,袁紹卻敗給了董卓。

那麽,董卓憑什麽贏了袁紹呢?說到原因,大多數人認爲,董卓憑借的是手中的軍隊,但實際上,除了軍事上的優勢,筆者認爲,董卓勝,離不開三個條件,就是天時、地利、人不和

天時:

俗話說,亂世出枭雄,董卓殘暴貪婪,算不上枭雄,但他也是身處亂世上位的。

東漢末年,東漢王朝內外交困,矛盾重重,先是爆發了黃巾大起義。

黃巾之亂被鎮壓後,各地的叛亂也如燎原之火,涼州有韓遂、邊章、王國等人發動反亂;東北遼東有張純、張舉聯合烏丸族反亂,張舉還自稱天子;四川有馬相造反;太行山一帶的黑山軍等農民武裝力量也猖狂至極。

與此同時,朝廷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漢室皇族對皇位也是虎視眈眈,如劉焉、劉虞。漢靈帝死後,更是發生了“十常侍之亂”。

可見,混亂的局勢爲軍閥割據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割據的軍閥也啓動了三國亂世的大門。

董卓與其它之後出現的大軍閥,如袁紹、曹操、劉備等人,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樣的,這些軍閥的崛起都是因爲“天時”的變化。

地利

董卓發家占據了有利的地理優勢。

董卓居住的地方,與羌人爲鄰,曆史上發生過多次羌人叛亂,後來的五胡亂華,“五胡”之中也有羌族。

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三次:

漢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羌人進抵河東、河內,逼近洛陽,戰爭持續了12年。

漢順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之後,涼州、並州和關中的羌人,又相繼發動反抗鬥爭,時間長達10年之久。

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之後,西部羌人又想來反抗東漢王朝,與各地的農民起義遙相呼應。

東漢王朝面對難以應付的西羌,便把董卓提拔起來,希望借助他來對付羌人。那麽董卓的聲望從何而來呢?

首先,他在年輕時曾遊俠羌人地區,與當地的豪強首領關系很好。後來他回到家鄉後,有些首領前來投靠他,他也表現得相當大方熱情,不惜殺掉家中的耕牛來款待他們。

從董卓的行爲舉止來看,此人性格中除了暴戾的一面,也有豪爽的一面,否則後來這些羌人不會回饋給他上千頭雜畜,因此而獲得了“健俠”的美名,也提升了他在羌人豪強心中的地位。

所以,董卓在羌人地區本身有著一定的本土優勢。

其次,董卓擅于投機,在軍事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漢朝實行察舉制的官方錄用制度,這種制度對名門官宦子弟傾斜,董卓也是出生官宦之家,所以,在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邵良家子被選爲羽林郎,在中郎將張奂手下任軍司馬,並參與攻打並州的羌人。

董卓力量過人,騎射技能了得,可以同時挎著兩個箭袋,騎在馬上左右開弓,羌胡人都懼他三分。所以,他屢立戰功,因功不斷晉升,從郎中調任廣武令,再到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已校尉、並州刺史、河東太守,逐漸擁兵自重。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爆發,董卓也參與 了,但因失敗而遭罷免。同年冬,涼州發生叛亂,北地先零羌和豔罕、河關的漢人,也起來反抗東漢,並推邊章、韓遂爲頭目。

第二年邊章、韓遂率數萬大軍進抵三輔,名義上是聲討宦官,實質上就是對抗朝廷。危急時刻,漢靈帝啓用皇甫嵩征討,董卓也再度被啓用,任中郎將參與其中。

皇甫嵩指揮不利,又換上張溫,張溫派出六路大軍出擊,最後只有董卓這一路全師而還,其余都慘敗,董卓也因此受封爲侯。

中平五年(公元187年),涼州叛軍再度攻入三輔,皇甫嵩和董卓再度臨危受命,一舉擊敗了韓遂、馬騰。

從此,董卓在關西名聲大震,勢力倍增,與出身名門的皇甫嵩不相上下,成爲關西軍閥的代表人物。

從上述也不難看出,董卓崛起與他出生成長之地關系重大。

人不和

上面也說了,東漢末年,內外矛盾重重,在朝廷內部有外戚與宦官之間的矛盾,而且東漢王朝內部的這種鬥爭由來已久。

漢和帝即位後,窦太後臨朝稱制,侍中窦憲專權。永元四年(公元92),和帝啓用宦官鄭衆掌握禁軍,一舉消滅了窦氏力量,鄭衆封侯,從此參與朝政。

安帝時,鄧太後與其兄鄧骘等人專權,待太後死,安帝與宦官李閏等人合謀,又消滅了鄧氏勢力,此後,李閏等宦官專權。

沖帝、質帝、桓帝時,外戚梁冀專權長達近20年,梁太後死,桓帝又與宦官單超等人合謀,消滅了梁氏勢力,之後宦官又獨攬大權。

同樣,到漢靈帝時,外戚與宦官之間的矛盾仍在繼續。漢靈帝中平五年,爲鎮壓黃巾起義,靈帝設置了西園八校尉,以加強京師護衛,並且啓用宦官小黃門蹇碩爲軍校尉,中軍校尉袁紹、黃軍校尉曹操,都受其管制。

而作爲外戚的大將軍何進,也不是吃素的,在鎮壓黃巾起義時,也率兵護衛京師洛陽。這樣一來,外戚與宦官的對峙局面再度形成。

待漢靈帝一死,兩虎必有一爭,但這次與往常有點一樣,沒有出現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局面,而是出現了兩虎相爭,雙方都傷的下場,而漁翁得利者就是董卓。

漢靈帝死後,14歲的皇子即位,何太後臨朝,大將軍何進當權,之後宦官蹇碩立馬就被殺了。

再之後袁紹給何進出了個馊主意,讓他把宦官全部殺光,但何太後不同意,爲逼何太後點頭,袁紹又提了個建議,召天下各路豪強軍閥進京拱衛京師。

董卓也正好在召喚之列,于是,他領著自己的三千人馬“受邀”入京,從而有了一家獨大的機會。可見,董卓入京恰是朝廷內部不和諧的産物。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不和”因素,就是關西軍閥與關東名流之間的矛盾。

俗話說得好,“關西出名將,關東出名相”,這裏所說的“關”指的是函谷關,此關大致在洛陽與長安的中間,以函谷關爲界,關西與關東的風土民情大不相同。

關西在軍事上一直處于優勢,但他們在表面上不得不受制于關東文人勢力,所以,關東文人勢力也看不上關西軍閥,雙方之間火藥味很重。

關東諸侯與董卓相爭時,同是關西出身的皇甫嵩,盡管忠于朝廷,當時身處長安,但仍舊選擇了冷眼旁關,並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的行動。

董卓做大之後,袁紹攜十八路諸侯前來討伐,爲何會是一盤散沙?

首先,關東諸侯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就袁紹和袁術兄弟倆也不和睦,大部分人持觀望態度,只有王匡、曹操、袁術及孫堅與董卓有交戰,最後得勝的卻只有孫堅,其他人都大敗而歸。

其次,這也說明,這些諸侯內部除了不和睦,在軍事上更是毫無經驗,而董卓則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所以,根本不用懼怕一群烏合之衆。

那麽,董卓爲何不能擴大他的勝利果實,最後還是敗亡了呢?成于時運,敗于人品。

綜上所述,也就是筆者所認爲的董卓成功的三個因素。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 2024-03-19 18:08

    劉備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