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二維異質結新進展

MS楊站長 2024-05-11 17:46:53

成果簡介

碳納米材料在各個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例如石墨烯、納米管、納米片、納米帶等,是碳材料大家族中需求量最大的品種之一。然而,盡管碳納米材料在電子、光電子等領域表現出卓越性能,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各種碳納米材料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點,無法完全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實際需求。

針對當前碳納米材料技術存在的不足,比如對半導體性質的調控難度、電子結構設計的限制等問題,麥吉爾大學化學系Dmytro F. Perepichka & Rustam Z. Khaliullin教授團隊聯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題爲“Prediction of highly stable 2D carbon allotropes based on azulenoid kekulene”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方案,即在碳納米材料中引入吲哚藍結構單元,以改變其電子性質並提高其在半導體器件等領域的應用性能。結果表明,引入吲哚藍結構的碳納米材料在穩定性和電子性質方面表現出色,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其中,一些材料被發現是半導體,具有輕型載流子和明顯的次能隙,這在傳統碳納米材料中是罕見的。

圖文導讀

在該研究中,他們使用了計算建模技術,嘗試將吲哚藍衍生的大環化合物吲哚並蒂花苯(AK)融合到石墨烯中,以産生具有穩定性和實用電子性質的二維碳結構。

具體來說,在圖1中,研究者展示了通過將AK單元融合到石墨烯晶格中來形成2D碳異構體的過程,並展示了各種AKC的電子性質。圖2展示了AKC、PAK和PG的結構以及相應的電子能帶結構圖。圖3則顯示了各種碳結構在凸包圖中的位置,從而揭示了它們的穩定性。圖4展示了不同材料的帶隙和有效載流子質量,揭示了它們的電子性質。圖5表征了基于吲哚並蒂花苯的氮化硼(BN)衍生材料的結構和電子能帶結構圖。圖6提供了AKC和PAK的合成路線。

研究結果表明,將AK單元融合到石墨烯中可以産生除石墨烯外最穩定的2D碳異構體,並打開0.54 eV的電子帶隙,同時在導帶之間形成0.80 eV的次級帶隙。其中一種多孔AK結構顯示出穩定的窄帶隙(0.36和0.56 eV)半導體特性,而其BN類似物則爲寬帶隙(1.51和0.82 eV)半導體。這些結果表明,通過在碳納米結構中進行多帶隙工程,可以創造出具有實用電子和光電子性質的新型2D材料。

圖1.2D 吲哚並蒂花苯碳(AKC)。a 吲哚並蒂花苯(AK)分子疊加在石墨烯晶格上。b–d AKC 半導體,按照PBE能量遞增順序排列,e–h AKC 半金屬和金屬,按照PBE能量遞增順序排列。在圖(b)–(h)中,材料使用方程(1)中的AKC-[n,m]命名法標記。能量以每個石墨烯原子上方的eV/原子顯示在右下角。在所有面板中,五邊形和七邊形分別用紅色和藍色顯示。AK單元內的花環單元以灰色顯示,而石墨矩陣以白色顯示。石墨矩陣的晶格矢量由黑色箭頭表示,而材料的晶胞顯示爲綠色。

圖2.吲哚並蒂花苯碳(AKC)及其對應的多孔吲哚並蒂花苯(PAK)和多孔石墨烯(PG)。(a)AKC-[3,3],(b)PAK-[3,3]和(c)PG-[3,3]材料的PBE優化結構。五邊形和七邊形分別用紅色和藍色顯示。AK單元內的花環單元以灰色顯示,而石墨矩陣以白色顯示。d–f 三種材料的相應HSE電子能帶結構圖。在能帶結構圖(d–f)中,藍線和橙線分別表示價帶和導帶。在AKC-[3,3]的能帶結構圖(d)中,圓圈標記軌道圖的位置:g價帶,h費米能級上方的導帶,i第二能隙上方的導帶。在(g)–(i)中,黃色和藍色分別顯示Γ點處真實電子波函數的正區域和負區域。電子波函數的等值面值爲3 × 10^-5。

圖3.PBE凸包圖。a 吲哚並蒂花苯碳(AKC),多孔吲哚並蒂花苯(PAK)和多孔石墨烯(PG)在由氫碳化物CxH1-x定義的PBE凸包圖上,該凸包圖由氫分子晶體、固態甲烷和六方石墨組成。b 凸包圖的放大區域顯示AKC和PAK材料。虛線顯示凸包上方的常數能級。聚苯網絡是一種2D多孔石墨烯,已在金屬表面上合成。

圖4.帶隙和有效載流子質量。對于半導體吲哚並蒂花苯碳(AKC),多孔吲哚並蒂花苯(PAK)和多孔石墨烯(PG),顯示電子(實心形狀)和空穴(帶有負號,空心形狀)的有效質量。請注意,有效質量x軸是一個線性對數刻度:在[ -0.1,0.1]區間內是線性的,在此區間之外是對數的。

圖5.吲哚並蒂花苯的氮化硼(BN)衍生材料。(a)BN-AKC-[3,3],(b)BN-PAK-[3,3]和(c)BN-PG-[3,3]材料的結構。五邊形和七邊形分別用紅色和藍色顯示。AK單元內的花環單元以灰色顯示,而石墨矩陣以白色顯示。d–f 相應的HSE能帶結構圖。硼和氮原子分別用綠色和紫色圓圈表示。在能帶結構圖中,藍線和橙線分別表示價帶和導帶。

圖6.AKC-[3,3]和PAK-[3,3]的合成路線示意圖。合成從鹵代AK單體的烏爾曼偶聯開始,然後進行脫氫反應。五邊形和七邊形分別用紅色和藍色顯示。每個灰色區域內的六個碳原子存在于AKC-[3,3]中。在PAK-[3,3]中,這些碳原子被氫原子取代。

總結展望

本文通過將吲哚藍(AK)單元融合到石墨烯晶格中,創造了迄今爲止穩定性最高的二維碳異構體。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研究者們展示了根據AK單元在石墨烯晶格中的位置,可以調控新型AK基二維材料的性質,包括半導體、Dirac錐半金屬和金屬。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適當的AK單元位置布局下,可以形成具有導帶之間次能隙的半導體材料,這在二維碳材料中非常罕見,且之前僅在兩種高能二維碳中被預測。其中,PAK-[3, 3]材料作爲一個穩定的窄多帶隙半導體,具有輕載流子,成爲研究中的重要發現。這一新型材料的帶隙可以通過異質原子替代進一步調節,使其適應于光收集等應用。

文獻信息

Zhang, Z., Pham, H.D.M., Perepichka, D.F. et al. Prediction of highly stable 2D carbon allotropes based on azulenoid kekulene. Nat Commun 15, 1953 (2024).

0 阅读:12

MS楊站長

簡介:德國馬普所科研民工,13年材料理論計算模擬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