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年少日記》,就明白爲什麽卓亦謙能連得三個最佳新導演獎

楷威放映室 2024-04-21 17:39:29

正式上映的當天看了電影《年少日記》。只有我一個人坐在空曠的影廳中間。這種心情很複雜,雖然以我的性格,自然是很享受這種包場的感覺。但面對這樣一部好作品,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來影院支持這部影片。

在上映之前,就知道本片導演兼編劇卓亦謙就已經因爲這部電影獲得了三個最佳新導演獎。看過電影之後,也能明白爲什麽會有這樣的成績,可以說獲得獎項是實至名歸。

近期,包括本片在內,以及同樣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三個表演獎的《白日之下》,還有這幾年的《濁水漂流》《正義回廊》等嚴肅現實題材影片,已經看到港片走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我們熟悉的以喜劇片、犯罪動作片爲主要創作方向的香港娛樂片外,以上這些作品都是對社會與現實有深刻思考的作品。《年少日記》更是近些年現實主義題材裏的佳作,在娓娓道來的劇情片中,卓亦謙用了一個類似懸疑電影制造懸念的手法,賦予這個故事更加觸動人心的力量。

一封在垃圾桶裏撿到的遺書,勾起了塵封的記憶,讓在中學教書的鄭老師回憶起自己沉重的年少回憶。卓亦謙從一開始就在不經意間悄悄誤導著銀幕前的觀衆,依靠各種透露出的信息和嚴謹的剪輯,讓觀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落入主創埋下的“陷阱”,而當答案突然揭曉時的情感沖擊力還是非常強烈的。

這種誤導的方式,有這麽幾點。首先強調寫日記的人是鄭有傑,在當下的時間線裏,鄭老師在調查是誰寫的遺書,同時閃回往昔歲月裏那個不開心的少年。因爲鏡頭和主觀視角大部分都給了鄭有傑,我們自然認爲是成年後的鄭有傑在回憶他自己。

特別是掏出日記,朗讀日記,更像是翻開不想面對的往事。一個特別明顯的誤導是,當鄭有傑和教鋼琴的陳老師聊天時,他說自己未來想當一個好老師,對方也溫暖地回應和鼓勵了他。而當下時間線主角的教師職業,更讓我們堅信眼前的人是成年後的鄭有傑。

正是我們在“放松警惕”的情況下,當少年鄭有傑的遺像出現的時候,很多善意的被“欺騙”的觀衆心裏咯噔一下。在接下來幾組鏡頭的推進下,我們才恍然大悟,這個故事是活在哥哥當年跳樓陰影裏的弟弟鄭有俊的回憶。

我們看到鄭有俊本來美好的婚姻,因爲妻子的懷孕而終止,因爲他不知該如何面對一個生命的誕生。可以看出,童年時期突如其來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深深影響了鄭有俊未來的生活。

畢竟哥哥輕生之後,母親也離開了這個家庭,只剩下有俊和頹喪的父親生活在這個巨大的陰影中。不敢要孩子,說自己沒有准備好的鄭有俊,也在不斷對妻子說著“對不起”。

而這個情節在揭秘之前出現,也是某種細節上的誤導,因爲當年無法令父母滿意的鄭有傑,總是道歉,說著對不起。而當我們知道眼前人是鄭有俊的時候,這“對不起”不再是劇作上制造煙霧彈的手段,而從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哥哥對弟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都經曆過成長帶來的傷痛。鄭有俊之所以對遺書這件事很上心,也是因爲不想再看到和哥哥一樣絕望的人選擇輕生之路。

當我們知道長大成人的是鄭有俊之後,也明白他看哥哥的日記是怎樣的心情,面對日記痛哭的鄭有俊也讓更多觀衆流下眼淚。鄭有俊之所以如此難過,不僅僅是想念死去的哥哥,更是因爲曾經的自己,從來沒有關心過這個被深深傷害的哥哥。因爲父母的態度,讓成績優秀的他也瞧不起鄭有傑。

在有家暴傾向的父親教訓鄭有傑的時候,鄭有俊也從來不會去制止,當弟弟被誤解和冤枉,也不會出面求情與辯解,而是裝成一個乖孩子,裝作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所以,當班上有學生想不開,鄭有俊總想著要去彌補,因爲心中懷著對哥哥深深的愧疚之情。

對日記這個常見的生活道具的使用,也是本片的加分項。這一點表現在鄭有俊續寫日記這個行爲上。具體說不是寫日記,而是把自己不願說出的埋在心裏很久的心裏話寫下來,讓日記成爲自己疏導情緒的出口,並把日記本交給自己虧欠的前妻林雪兒。

而當初與林雪兒的相識,也是撞見了喜歡配音的她對著玩偶說話的情景,讓鄭有俊想起願意做同樣事情的哥哥。寫下感受是與自己的一種和解。同樣的另一份和解,是和父親之間的對話。面對蒼老的奄奄一息的父親,有俊也放下多年的怨恨,聽對方最後的表達。

當鄭自雄說自己想不起有傑的臉,並痛哭地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時,鄭有俊也終于敞開心扉,表達了自己多年的不安與難過,說出了不知何時才有可能傾訴的那些心底之痛。解開自己的心結之後,鄭有俊的使命感更加強烈,他要成爲學生們的傾訴對象和心靈夥伴,希望能夠幫助那些不開心的孩子們逐漸走進屬于自己的陽光裏。

作爲一個名教師,他知道這種心靈的輔導與呵護,比教會學生取得好成績要重要得多。在鄭有傑的童年裏,教鋼琴的陳老師是唯一關愛和鼓勵過他的人,鄭有俊希望自己成爲陳老師這樣的存在。

結尾,捧花在天台與童年時期的哥哥對視,是很溫柔的和解方式。這也讓我們想起片頭卓亦謙的小心思。本來展現的是鄭有傑跳下樓,片刻之後,我們看到他只是跳到天台前面的房檐上,沒有真的跳樓。而看過電影之後,我們知道鄭有傑還是跳了下去,導演只是不希望觀衆從一上來就被劇透,也不希望一上來就帶來這麽殘酷的意象。

縱觀全片,從“年少日記”的片名裏就知道是關于童年關于家庭的回憶。而在這個司空見慣的題材裏,卓亦謙通過細節和劇作層面的手法,還是展現出了非同尋常的,能引起更多普通人共鳴的作品。希望那些看到作品的,有和鄭有傑同齡孩子的家長,能從這部電影中對比出自身的問題,及時止損,避免更多悲劇的發生。

0 阅读:3

楷威放映室

簡介:優質影視故事分享,帶你體驗不同人生,曾任職電影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