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銀行黃軍民:以綜合普惠金融服務書寫新時代答卷

銀行家雜志 2024-04-03 14:57:45

台州銀行董事長 黃軍民

2022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衆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切實解決貸款難貸款貴問題。”中小銀行高質量發展普惠金融,既是符合自身資源禀賦的商業選擇,也是堅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現實體現。

自1988年創立以來,台州銀行始終專心專注于小微金融服務領域,心無旁骛,精耕細作,“以客戶爲中心,心中裝滿客戶”,不斷摸索和改進,建立了比較適合小微企業、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用實踐證明了我國普惠金融市場可爲、風險可控、機制可行、文化可塑、隊伍可建,能夠商業可持續,也能夠保持良好資産質量。創立36年來,台州銀行表外核銷不良貸款余額僅25億元(截至2023年末),不良貸款率爲0.88%。台州銀行以自身努力、用心的小微金融服務推動地方實體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促進當地形成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和良好金融生態。

順應新時代新要求,在金融強國建設新征程中堅守普惠、勇立新功

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邁入各類運行體系、外部環境、增長動能快速調整的新時期,普惠金融被賦予新時代新要求。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闡明經濟“穩、進、立”的辯證關系。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和“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的鮮明定位,首次提出了“建設金融強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爲做好下階段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普惠金融司發表文章號召構建涵蓋信貸、保險、理財的綜合普惠金融體系,爲我國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面對經濟新常態、金融新形勢,台州銀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更加铿锵有力地直面回答“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時代拷問。2023年,台州銀行制定了《台州銀行2023—2027年戰略規劃》,明確定位、目標、路徑和舉措,自信地給出“堅守小微市場定位、堅定高質量發展、堅持深化和創新”的行動答案。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下階段,台州銀行將認真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更加錨定普惠金融這個主戰場,持續發力數字金融,重點探索養老金融,更加聚焦小微企業,並延伸向小微企業主及其家庭、村居百姓,專注于爲他們提供專業的、綜合的普惠金融服務解決方案,肩負起“陪伴成長,成就共富”的企業使命,著力追求增長方式和發展內涵的轉變,推進精細化的客戶綜合服務,持續優化結構,構建“總行強賦能、分行精管理、支行深服務”的組織和能力,努力探索新時代下中小銀行助力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

基于“行業化、村居化、平台化、生態化”,台州銀行著力爲客戶提供綜合普惠金融服務

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常經濟活動需求增加,客戶對銀行服務提出更深度、更綜合的價值需求。銀行之間的價值分化加速,中小銀行普惠金融的服務價值更受市場考驗,若服務不能更具特色,就會顯得平庸,因此需要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綜合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近年來,台州銀行正在勾畫一條“行業化、村居化、平台化、生態化”的綜合普惠金融服務新路徑,致力于打造“行業專家銀行”“鄉村振興特色銀行”“平台賦能銀行”“更懂客戶需求銀行”。

打造“行業專家銀行”。通過深耕行業,建立“一業一策”,讓客戶經理成爲某一行業的專家,提供行業化的綜合普惠金融服務方案。客戶經理熟悉行業,貸款就不僅敢貸,還更能充分滿足客戶需求,也能贏得客戶信賴,提升服務價值。擁抱數字金融,持續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的“數據驅動、線上流程、行業專家、現場交叉”的小微金融服務新模式,如“普惠金融服務移動工作站”在我國較早全流程應用Pad開展上門金融服務;台行移動營業廳App在銀行業率先利用手機視頻技術提供全流程移動金融服務,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構建“生意圈”、開放銀行等平台,賦能小微企業數字化、線上化,免費幫助行業客戶、小微企業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困難,尤其是解決客戶在資源投入上的巨大負擔。“生意圈”平台爲企業提供“全場景、全方位、全周期”的綜合賦能方案,涵蓋采購備貨、生産智控、銷售跟單、庫存管理、物流進度、運營分析、財稅輔助、員工管理等各環節,也可個性化定制功能,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線上化、移動化。目前,“生意圈”平台已經幫助上萬家核心企業,將服務從銀行端延伸到小微企業端,將銀行服務滲入到行業、産業之中,使銀行和小微企業之間深度聯動、密切交互,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建立私域能力,讓數據成爲企業新的生産資料,助力産業升級,激發技術創新和産品創新。

打造“鄉村振興特色銀行”。通過深紮村居,完善村居網格經營與分層覆蓋,讓客戶經理成爲村居的金融小助理、消息小靈通、生活小夥伴、日常小幫手的“社區達人”,提供村居化的綜合普惠金融服務方案。成立專職“鄉村振興”的業務條線,專注于金融普惠、振興鄉村的産品設計與業務發展,促進普惠信貸、普惠保險、普惠理財走入尋常百姓家。支行網點實行“社區化、微型化、近身化”,客戶經理依托規劃地、社區開展網格化、高頻、個性化交互,對村居“兩有一無”授信全覆蓋,爲有還款意願、有還款能力且無不良記錄的居民提供普惠服務。開展政銀聯動,開展常態化的、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組織“農技大講堂”“産銷對接會”等幫助農民增産創收,助力鄉村産業興旺。構建“生活圈”平台,主動架起鏈接社區商戶與居民互惠互利的橋梁,促進企業、商戶、農戶與居民之間信息互通和開展網絡銷售,爲社區居民的生活帶來生活便利與消費折扣等實惠。依托線上“直播站”和線下“興農站”,從鄉間地頭挑選農副産品,用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渠道,賦能從事農、林、牧、漁行業的農戶新零售能力,鏈接周邊早餐店、理發店、水果店、面包店、小超市等,打造智慧社區生態,以新零售模式激活村居新産業,讓居民能普遍得到優惠,促進消費升級,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打造“平台賦能銀行”。數字經濟形態正加速由“消費互聯網”向“産業互聯網”演進,普惠金融不再局限于銀行産品與服務本身。台州銀行不僅要在自身經營管理上推動數字化轉型,更要賦能企業客戶的數字化轉型,尤其是要幫助那些資源有限的小微企業。通過主動構建平台,賦能企業轉型、産業升級,以“平台化”將“行業化”“村居化”推向縱深,更好地服務處在弱勢的上下遊配套、附著在平台上的小微企業,在深化金融服務的基礎上,帶給小微企業、“三農”客戶更多的數字化賦能。一是建私域,幫助企業構建屬于企業自己的私域能力,持續創造比傳統渠道更高的經營效益與創新價值。二是智管理,賦能企業在各個經營環節的線上化、智能化,幫助企業積累有價值的管理數據,更好地融入工業物聯網、數據供應鏈、“未來工廠”等進程,構建新的競爭力。三是融産業,致力于賦能企業更好地融入地方産業平台,挺進未來行業生態新高地,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同時積極運用金融科技、綜合非金融服務等方式,以數據的開放、分析與應用爲核心要素,優化行業、産業與供應鏈的資源配置,與企業共建産融生態,助推全社會數字化轉型。

打造“更懂客戶需求銀行”。在深化服務過程中,台州銀行不斷接受客戶的意見,通過平台賦能將服務滲入到社區生活、行業、産業之中,融入金融與非金融服務之中,成爲綜合普惠金融服務提供者,從而形成富有台州銀行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務生態。基于服務生態,台州銀行通過數據研究客戶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不斷創新場景化金融,構建起生態運營平台,努力更懂客戶需求,讓居民能享受全生態、高品質的生活服務,讓小微企業與核心企業能依托生態圈持續提升經營水平與市場競爭力。作爲銀行,也能實現“圈鏈”精准獲客、客群高效經營,也賦能“政銀聯動”,助力地方社區管理、行業産業治理,讓綜合普惠金融更具社會價值。

心懷“國之大者”,中小銀行通過構建綜合普惠金融體系,能更好地塑造自身的

經營韌性

站在時代的風口,銀行要心懷“國之大者”,要更加清醒認識金融的本質,用心爲客戶創造綜合服務價值,有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才能把握住發展機遇期。過去幾年,在國家政策和監管導向引導下,貸款可獲得性持續提升,2023年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超29萬億元,同比增長23.27%;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爲4.78%,同比下降0.47個百分點。未來,普惠金融服務將會更加隨手可得,貸款利率或將更加便宜、更加透明。

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普惠金融需求從以信貸爲主逐漸發展爲綜合金融需求,促使銀行業的競爭形態發生了質的改變。一方面,僅靠單一業務滿足客戶會出現“獨木難支”的狀況。在激烈競爭中,單一的信貸服務已經滿足不了客戶,“單個産品”很難把客戶服務到位,也很難贏得價格戰,“一錘子買賣”更不可能留住客戶,客戶經理的“客戶感情牌”也正在接受嚴峻的現實考驗。另一方面,只做小微企業本身的業務會遭遇“孤城難守”的困境。隨著企業財産與個人財産逐漸隔離,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主開始把他們的個人和家庭財富,交托給銀行和專業機構打理。如果銀行不主動延伸滿足小微企業主個人和家庭的金融服務需求,還只是與他們單聊金融服務方案,不去主動爲他們提供個人和家庭的綜合服務方案,尤其是財富保值增值、養老保障的方案,就不可能陪伴客戶、創造長期的價值。

因此,中小銀行響應國家和監管號召著力構建綜合普惠金融體系,更加充分地滿足客戶個性化、多元化、綜合化的普惠金融服務需求,一方面能夠較好破解自身在客戶經營、服務價值、內生資本、資産負債管理、風險管控等方面的經營困境,另一方面也能塑造起自身在商業模式、創新能力、風險控制、成本控制、營收結構、企業文化等方面的韌性,穿越周期,勝出市場。

塑造商業模式上的韌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共同富裕的逐步實現,社會財富結構發生變化,中小銀行要緊貼客戶需求,努力深化自身的市場定位和商業模式,以綜合服務深度經營客戶,形成特色和優勢,並積極尋求幫助客戶實現事業成功、財富保值增值的服務機會,這些將是中小銀行制勝未來的關鍵。

塑造創新能力上的韌性。金融科技在服務“長尾客群”方向上表現出較好的成本與效率優勢,爲銀行提供金融深化與創新的有力工具和現實路徑。同時,未來企業經營和創新,勢必會更加依賴科技與數據。銀行普惠金融價值將從融資服務向融智賦能升華。中小銀行依托人緣、地緣優勢,利用數字化技術讓銀行與客戶更好地聯動、融合,構建一個比較契合小微客戶需求特征的強大平台,整合資源,賦能客戶、陪伴客戶、成就客戶,最終也將能夠反哺塑造起銀行自身的綜合普惠金融創新能力。

塑造風險控制上的韌性。良好的風控能力是銀行生存的根本。金融體系的風險防範與化解已經成爲當前市場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中小銀行未來更需要依托員工對當地社區、細分行業、産業短鏈進行深度融入,也更需要科技與數據的賦能,通過將線上與線下的風控體系相互嵌入、緊密融合,更加精准、高效地識別和防控風險,減少風險對盈利能力的侵蝕,築牢穿越周期的風控底線。

塑造成本控制上的韌性。成本控制是企業經營能力的體現。未來銀行盈利的挑戰會越來越大,精細化管理成本支出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要。中小銀行通過爲客戶創造綜合服務價值,也能有效降低獲客成本、客戶維護成本、運營成本等。成本控制將是未來中小銀行的重要優勢之一,也是實現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塑造營收結構上的韌性。在可預見趨勢下,銀行業的淨息差還將持續降低。中小銀行要從過去更多經營産品,加快轉換爲真正經營客戶、綜合服務。通過綜合普惠金融服務,探索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優化營收結構,發揮資源的更大效用,提升資本管理精度,以更好地應對新的挑戰。

塑造企業文化上的韌性。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尤其是中小銀行“做小微”走的是一條泥濘難行、富有情懷的事業之路,需要有一份很深厚的小微情懷,才能堅持做下去、用心做得好。銀行主動構建綜合服務的能力,探尋陪伴客戶成長、促進共同富裕的機會,與小微客戶共生共榮共富,更加綻放出綜合普惠金融的情懷魅力,從而築牢生生不息、基業長青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台州銀行董事長

0 阅读:2

銀行家雜志

簡介:金融智慧 全球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