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再旋轉,最後死亡!美國多種海洋生物像螞蟻一樣陷入死亡漩渦

怪羅科普 2024-04-12 15:59:29

最絕望的死法,莫過于像螞蟻一樣,陷入死亡漩渦!

一圈一圈不停旋轉,不吃不喝,無論外界發生了什麽,充耳不聞,就像魔怔了一樣,只會轉圈,直至最後精疲力竭死亡。

近日,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了美國多種動物上,參與的海洋生物至少有44種,集體表現出怪異的“死亡旋轉”,最後神秘死亡,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原因!

最早發現的是潛水運動員Gregg Furstenwerth,2023年11月,他在佛羅裏達群島的海底發現了一條異常的魚:

倒立著,且正在不停旋轉遊泳,先是順時針轉圈,過一會又是逆時針轉圈。

他覺得這條魚“很搞笑”,于是用相機記錄了下來。

隨後在和其他朋友交談時,發現類似的轉圈事件越來越多,他意識到,這可能是集體行爲,開始認真記錄這些海洋動物的旋轉行爲。

結果發現受神秘轉圈影響的生物範圍很廣,包括:

針魚、沙丁魚、沙鲈、石斑魚、鳐魚和鲨魚等多種海洋生物,其中還有極其瀕危的小齒鋸鳐。前段時間,他還看到了一只轉圈的烏賊。

發生的地點也有蔓延的趨勢。

截止到2024年3月24日,總共接到幾百例目擊事件。

起初神轉圈的主要集中在下群島(佛羅裏達群島的一部分)35 英裏長的海岸,隨後在邁阿密等地區也接到了目擊報告。

據統計涉及的物種至少有44種,具體死亡數字不詳。

事態最嚴重的是極度瀕危的小齒鋸鳐,發現轉圈行爲的有109只,已經死亡的至少有28只,大多是體型較大的個體,身長在 2.1- 4.3 米之間。

和螞蟻的死亡漩渦不一樣的是,同樣是旋轉,螞蟻是轉圈累死的,但這些海洋生物大多是旋轉後行爲異常,沖上岸擱淺死亡的,有的在上岸前就已經死亡了。

轉圈死亡的罪魁禍首是什麽?

在研究的時候,科學家發現這些魚在轉圈的時候,動作很詭異,會將頭伸出水面,時而上浮動,時而下沉,給人的感覺像是失去了方向,平衡有問題。

因此,推測這些動物是因爲無法保持平衡才會倒立和側泳,最終導致一圈一圈地旋轉。

針對這種症狀,研究人員列出了一堆有可能造成的原因,例如有毒藻華、疾病、寄生蟲、環境氣候因素(低氧或高溫)、海洋汙染物......

科學家表示:“排查原因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但爲了減少動物死亡損失,只能和時間競賽。尤其是小齒鋸鳐,本身就是瀕危物種,小齒鋸鳐死亡十幾只,就有可能影響該物種的發展和恢複,如今已經死了快30只了,已經非常緊迫!”

首先,科學家對這些死亡個體進行屍檢,排除了這些動物有傳染性疾病的可能;

其次,排除了水面藻華、缺氧、溫度、ph值等環境因素;

某些藻類在沿海大量生長,確實會産生一些毒素,但在發現轉圈動物的水域,沒有出現藻華現象,水中也沒有檢測到毒素。

同時,科學家認爲低氧、高溫、寄生蟲等因素也不在考慮範圍裏內。

于是,科學家調查的方向瞄准了海洋深處。

目前嫌疑最大的是一種海底棲的單細胞藻類岡比亞藻。

科學家在轉圈魚出現的海域采集了水樣,然後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水裏岡比亞藻含量很高,一升海水含有大約1000個,而其他正常的海域這種藻類每升中含量也就30-40個。

這一類藻含有雪卡毒素,一般來說,魚和海洋生物攝入這種毒素是無害的,但人對這種毒素是比較敏感的。

當珊瑚魚吃了這種藻,雪卡毒素作爲獲得性毒素,進入魚的體內,然後跟著食物鏈傳遞,並在捕食者體內富集。

毒素在魚體內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肝髒的含量最高,肌肉和骨骼中含量最低。

雪卡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據說毒性比河豚毒素還要強100倍,高溫不易分解,因此即使經過烹煮,也無法去除毒素,胃酸也不容易將其破壞。

人一旦食用含有毒素的魚肉,輕者惡心嘔吐,有輕度的運動知覺麻痹症狀,重則無法站立保持平衡,甚至會因爲呼吸肌麻痹而窒息死亡。

目前生病死亡的動物表現出神經系統類症狀,多動,無法保持平衡,也不能辨別方向,是不是也是因爲雪卡毒素導致的呢?

爲了驗證這個猜想,科學家也是大費周章。

因爲這種毒素無色無味,肉眼不可辨別,目前也沒有快速、有效、標准的檢測方法,直接屍檢這種毒素有困難。好不容易檢測出來了,也無法說明問題,本身很多魚體內就有這種毒素。

後來,科學家選擇從疾病爆發的區域收集海水,然後將正常的魚放入裏面飼養,看看是否會出現轉圈的行爲,以這種方式來檢測藻類和轉圈生物之間的關系。

目前,還未出任何結果。

最後

美國人現在最擔心的還是小齒鋸鳐,科學家認爲,對小齒鋸鳐的影響遠比想象中要嚴重,有滅絕的風險。

小齒鋸鳐死亡後,屍體有很大概率會下沉,這就意味著很難統計小齒鋸鳐真實的死亡數量。

現在美國多個機構聯合開展了首次拯救小齒鋸鳐的行動,遇到的野生小齒鋸鳐會被暫時安置在人工設施中,直至找到疾病原因爲止。

1 阅读:32

怪羅科普

簡介:世界如此奇妙,一起認識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