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忽悠觀衆,《我們一起搖太陽》沒能票房大賣,誰的錯?

Idlemovie 2024-03-31 16:54:00

《我們一起搖太陽》可惜了,當初就不該去春節檔。

質量並不差,還做到了諸多國産片沒有做到的事,卻被發行方的一連串騷操作所連累,真可謂禍不單行。

《搖太陽》改編自紀實報道文章,聚焦重症群體,講述他們的裂縫故事。

這種題材爲先,自帶戲劇沖突、張力,天然情緒感染力的電影最忌諱渲染苦難、刻意賣慘、消費患者。

這三點之所以被唾棄,一是因爲大家的生活本就夠苦了,不想再在影院接受苦,二是因爲情緒價值透支多了就不管用了,三是因爲尊重問題。

好在《搖太陽》收回了功利主義,回歸關注特殊群體的初心,以一個平視的角度,真誠的娓娓道來。

敘事忍著讓故事落了地。

呂途和淩敏,一個腦瘤,一個尿毒症,稍有不慎,一命嗚呼。

導演大可以讓淩敏怨天尤人,喪氣過活,讓呂途萬念俱灰,痛不欲生,他們的父母整日在背後以淚洗面。

中間曆經生死,結局來個反轉,以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重重刺激觀衆的淚腺,將故事推到最高潮,省事又高效。

但韓延並沒有這樣做,他很清楚痛哭流涕不是本片的主旨,積極、樂觀才是。

于是,在他的編劇下,淩敏完全可以獨立自主地打理自己的生活,一個人應付因病而來的種種糟心事,還能換位思考,爲父母著想。

即使跟中介吵起來,也是因爲被逼無奈,卻沒有撒潑無賴,蠻橫無理,而是擺事實講道理,不求感同身受,只願理解尊重。

呂途不僅不絕望,還是個樂天派,與人和善,知錯能改,待人接物,如沐春風,頗有一副俠義心腸。

他們的父母也不是動不動就哭,反而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堅強的一面,跟外人在一起也不輕易訴苦。

這種不誇大其詞的方式換來的的情緒的克制。

作爲正常人不能理解重症者的感受,切勿自己加戲,把情感強行加在別人身上,看似關懷備至,也許自我感動。

呂途、淩敏們不一定需要別人施舍的同情,因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們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打擾可能是一種侵犯。

因此導演用他一貫的幽默解法來消除悲傷、沮喪、頹廢,很多時候,觀衆都以爲在看一部喜劇片。

但在細節中,韓延又恰如其分地插入一些台詞和情節來告訴觀衆,這是溫情片,讓觀衆的情緒悲喜交加。

不帶主觀情緒引導,以客觀視角記錄,正是這份誠意,逗笑了觀衆的同時也打動了觀衆,哭與笑中有心酸,然底色是積極的。

沒搞天降奇迹那一套,被上天眷顧的機會是有,但萬中無一卻撞大運會讓假趁虛而入,那就浪費了此前的用心鋪墊,寫實就成了科幻。

《搖太陽》走的是事情得讓人信,情感得很真實這一挂。

如對病人生活細節的細致描繪,等待腎源未如願後的情緒崩潰,都叫人信服,他們只想活著,他們有什麽錯。

感動可以慢慢來,不急于一時,合情合理,一點一滴的情緒積累,在爆發的那一刻更能銘記于心。

這樣會讓節奏變緩,但觀衆爲何吃這一套?韓延用到了一個“化”字,就像太極中的化,四兩撥千斤。

如爲什麽在現實主義的劇情裏設置一個看起來很不搭的外星人的故事?因爲在現實裏,他們過得艱難,也不一定被世人理解,想跟普通人一樣擁有健康變得異常奢侈。

只有在虛無這一方天地裏,他們才能暫時忽略病魔,有自主的人生選擇權,生活主導權,可以用裝傻來逃避生活的真實傷害,用善意的謊言來治愈自己,反襯的表現手法更易讓觀衆看到他們的不易。

還有淩敏一經形成,不再改變的排表,呂途突然而來的短路。

看似很尋常,卻能畫龍點睛,有時間的緊迫感,一分一秒都不敢浪費,有生命的未知性,說不定哪一天就告別人間了。

我們每天被太陽叫醒,而他們要主動搖醒太陽,因爲我們只是想多睡懶覺,但他們要重啓人生,與外星人的故事異曲同工。

這種片子很難結尾,主要是度不好拿捏,把人拍死了或大團圓可能都有點過。

韓延整了一個美好的留白,把後續放在彩蛋裏是比較聰明的做法,既規避了找平衡點的問題,又不至于太致郁,還能使觀衆動情,可謂一舉三得。

不過,該片仍舊犯了國産同類型片的老毛病。

前半段敘事行進的還不錯,到最後又開始煽情了,文本走向了不自然,生硬的産出矛盾,且總以爲感動就是哭。

所以就不停地哭,並在不同階段調整哭的狀態,以求用外在的形式推動戲外觀衆的眼眶紅溫。

關于哭的頻次,雖然《我們一起搖太陽》還算節制,這種劇作結構有時候的確很實用,但老是一成不變總會有過時的一天。

還是得在克制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不思進取,一味地吃老本,不然溫情片這類類型片就一直不會有多大的進步,于情于理都是一種損失。

這麽說有些吹毛求疵,可《我們一起搖太陽》是個成熟的本子,應該更好,應該成爲同類型的標杆。

畢竟國産電影打著爲XX群體發聲的幌子卻行騙人之事的例子太多了,滿口主義,實則生意,把觀衆和苦難都當做工具。

觀衆被忽悠了那麽久,好不容易見到個能看的,難免高標准、嚴要求,一切都是爲了比好更好。

0 阅读:88

Idlemovie

簡介:電影,應該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