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比貪汙腐敗還嚴重的現象,已經出現了!

周亦見 2024-04-18 21:16:02

前陣子,有個老朋友來找我,他在鄉鎮工作,一臉苦悶。

他跟我抱怨說:“現在的工作,整天就是爲了績效考評忙前忙後。已經很久沒真正下鄉去村裏看看了,我們這樣哪是服務群衆,感覺就是在應付那一堆考核。”

他這話,真的觸動我了。

是什麽時候開始,基層工作就圍繞著這些考評和績效打轉了呢?

好像大家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填滿那張績效表格。

老實說,績效考核這個制度,它本身出發點是好的。

原本的想法,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鞭策大家好好幹活,更有效地完成任務。

但你看現在,考核的東西一年比一年多,相關的文件也是越來越厚。

不管是搞項目建設、拉投資,還是防汛、防火、環保衛生,啥都要考核。

可是,真正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情,考核裏面有多少呢?

就說我那朋友他們鄉鎮吧,一年要應付的考核項目竟然有50多個。

你想想看,每個項目都要准備材料、填表、拍照作爲證據。這工作量簡直嚇人,但實際上呢,真正爲群衆做的事並不多,大部分都是爲了滿足上面的考核要求。

而且,這種考核壓力不僅僅是在鄉鎮,縣級、市級,甚至更高級別的部門都受它影響。

大家都被這些考核指標牽著鼻子走,哪還有心思去真正了解群衆需要什麽呢?

說到底,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都是從那一堆複雜的考評文件裏來的。

那些上級部門的官員坐在辦公室裏,一拍腦袋就想出一堆考核項目,然後直接丟給基層去執行。

說實話,這些項目到底有多少是真正貼近基層實際的,真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說起來都好笑,有的考核項目,竟然還規定了每個月必須開幾次會來研究某項工作,這不就是逼著基層去開會嗎?

開會的目的,就是爲了留下點檔案資料,證明自己多麽重視這項工作。

這種做法,真是既浪費時間,又讓老百姓對官方失去了信任。

這種績效評價帶來的影響可不止這些。

爲了能在考核中得名次、保全面子,下面的部門不得不費盡心思去討好上面的領導。

但說到底,這種討好,並不是爲了更好地服務群衆,而是爲了在績效考核時能得到點“特殊照顧”。

這種被扭曲的激勵機制,讓基層的工作動力都快被消磨殆盡了。

離譜的是,每次考核完了後都要排名。

如果哪個地方榮獲了第一名,他們就有機會在大會上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

其實,大家心裏都清楚,這所謂的“經驗”究竟是什麽樣的。

只要有排名,總會有前後之分,這是無法避免的。

部門領導都不想落後被批,所以各地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就是爲了那點分數。

可現實情況是,底層幹活的人,爲了掙那麽0.1分累的吐血。

搞了一大堆資料,好不容易才換回0.1。

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變成廢紙。

所以說,績效考核真的讓基層工作變得更好了嗎?

還是說,它反而成了基層工作的一個大絆腳石?

你想,當基層幹部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應對考核上,他們哪還有精力去真正關心群衆的需求、去主動服務企業、去深入了解民情呢?

答案其實很明顯。

績效考核這個制度的初衷是挺好的,但當它變成了形式主義的“重災區”,那我們就該好好反思。

應該要有所改變。

要不然,這種考核機制,只會讓基層工作越來越偏離其本質和初心,距離真正的爲民服務越來越遠。

另外,除了說不完的考核排名,還有動不動的問責追責。

不論你參與的是哪項工作,出席哪個會議,或者翻閱哪份文件,最後你總會發現這樣的措辭:

“建立問責機制”,“嚴肅追責問責”,“組織部、紀委介入”,“啓動幹部問責程序”,“對排位後三名進行剖析”。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嚇人?

給人一種無形的壓力,好像隨時都可能面臨問責。

但是,這裏面存在一個問題,當所有人都可以問責追責的時候,基層的同志應該問誰?又該追誰呢?

在這種大環境下,基層工作人員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因爲他們不僅要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還要應對隨時可能降臨的問責。

不少基層的朋友都在調侃,“上邊千把刀,下邊一顆頭”。

聽起來是笑話,但真落到你頭上,有你哭的。

很紮心。

當然,不是說問責機制不該有。

還是那個老問題,做事要有“度”。

任何事情,過度了就要出事。

所以,真心建議,在建立問責機制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如何爲基層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如何讓問責制度更加合理、公正,而不是成爲懸在基層工作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才是那些整天在辦公室“謀略天下”的領導,該考慮的問題。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