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嶽飛同時代,在詩詞中卻只字不提,是否因爲和秦桧是親戚

曆來有些現實 2024-03-12 22:34:44

回顧北宋曆史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爲北宋最高産的詞人,跟嶽飛同一個時代的李清照,作品中沒有一個字提及嶽飛。

仔細翻閱史書,有個驚人的發現,李清照跟秦桧關系不一般。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一個書生門第。

她19歲的時候,遠在千裏之外的河南湯陰,有個嬰兒呱呱墜地,他的名字叫嶽飛。

嶽飛出生的時候,李清照已經結婚一年。

李清照長得很美,還有才氣,是百裏挑一的美女加才女,但是她的婚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幸福。

因爲她的丈夫、太學生趙明誠是一個金石家。

所謂的金石家,就是研究前朝的銅器、碑石和上面的文字銘刻及拓片。

這份職業注定要一直在外面奔波,夫妻聚少離多。

當時的李清照正是活力無限的時候,長期獨守空房,對她來說是一種煎熬。

可是李清照來自書香門第,她很有教養,知書達理。

宋朝是最講究倫理道德的朝代,不像唐朝社會風氣那麽開放。

因此,李清照始終規規矩矩,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只能把對丈夫的思念寫進詩詞裏面。

有得必有失,這反倒成全了李清照,讓她成爲北宋的高産詞人。

據說李清照寫有上千首詩詞,流出下來詩詞和文章就有近百篇。

比起別的大家成百上千首作品,這點作品確實算不上什麽大數目。然而這些作品足以讓後人永遠記住她的文才,因爲含金量太高了。

其實李清照的作品不全是寫分離之苦的,還有其它內容。

總的來說,李清照的作品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寫少女時代的快樂生活。

第二部分,是寫相思情。

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還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及“雁過時,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是寫國破家亡的淒苦感受。

比如“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再比如“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這說明,李清照不是沒心沒肺的商女,不會“隔江猶唱後庭花”,她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是深有感觸的。

甚至可以說,李清照是“愛國”詩人,並未沉醉在花前月下,是憂國憂民的。

最有力的證據是,李清照還寫了一首流傳千古,引起無數愛國人士的共鳴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有人認爲,那是李清照處境悲涼,混得不好,才寫了這些詩詞,並不是真正愛國。

誠然,李清照南渡之後,處境淒涼。

在戰亂頻仍的年代,誰還收集文物和石刻?

因此,丈夫的收入也大大減少,夫妻的生活大受影響。

1129年,丈夫趙明誠在困頓中離開人世。

這對李清照的情緒不可能不産生影響,寫出的作品基調也是悲傷離愁。

但事實上,李清照一直很關心國家大事,在北宋還沒有滅亡的時候,就有憂國憂民的情懷。

在《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中,李清照寫道“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

詩中,李清照通過描述安史之亂和商朝的滅亡,表達了對北宋末年政治腐敗,危機四伏的擔憂。

後來,李清照還創作了針砭時弊的諷喻作品《烏江》《題八詠樓》等。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宋朝的興衰與很多社會事件在李清照的詩詞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體現。

既然如此,李清照按理就該對嶽飛蒙冤一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嶽飛是高宗時期的重要將領,他的嶽家軍戰無不勝,所向無敵,讓金兵膽寒。

金軍統帥把嶽飛當做“和談”的障礙,向高宗提出,要想議和,必須殺了嶽飛。

宋高宗是個昏君,在秦桧的蠱惑下自毀長城,用12道金牌將嶽飛召回。

而且還將其關到監獄,又被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在風波亭。

這在當時,可是上了熱搜,轟動全國的特大新聞,李清照不可能不知道。

老百姓的反應是無不動容,“聞者流涕”。

作爲一個關心國家大事的人,她就該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但是這樣一位有家國情懷,敢于品評時事的女中丈夫,在自己的作品中,連嶽飛的名字都沒有提起過。

害死嶽飛表面看是秦桧,其實是宋高宗。

嶽飛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南宋重要軍事將領,秦桧一個文官根本沒有膽量也沒有能力去逮捕他。

如果沒有宋高宗的准許,12道金牌是發不出去的。

嶽飛曾經在遞交辭呈,高宗沒有批准的情況下離開軍隊。

這說明,嶽飛性格剛強,如果不是高宗參與,他是不會班師回朝的。

既然是高宗欽定的案子,再去非議的話,肯定是自討苦吃。

有個叫劉允升的平民,爲嶽飛鳴冤叫屈,被“下棘寺以死。”

趙構的本家哥哥趙士褭因爲替嶽飛說了公道話,被貶谪出京,老死蠻荒之地。

連大名鼎鼎的韓世忠將軍,在嶽飛被害後,都沒有勇氣在朝廷發表不同意見,怎麽會要求一個柔弱的女詞人出來仗義執言?

當時高宗也知道嶽飛影響很大,也知道自己殺嶽飛不得人心,因此他不許人們對嶽飛案發表意見。

那樣的話,會引起連鎖反應,高宗執政合法性會受到質疑,影響南宋穩定,說不定就會出大事。

因此,全國有影響的人物,大都對此保持沉默,唯恐受到連累。

“嶽飛卒于獄,時廷臣畏禍,莫敢有言者。”這便是真實寫照。

後來宋孝宗繼位以後,爲嶽飛平反昭雪,文人墨客才大膽起來,公開寫詩詞贊揚。

而李清照沒有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在嶽飛被平反七年前已經淒然離世。

還有人認爲,李清照跟秦桧有特殊關系,也是她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

作爲儒家的祖師爺,孔子提倡“父爲子隱”,延伸到親屬之間相互包庇,即“親親相隱”規則。

說白了就是,如果親屬犯罪,你沒有大義滅親,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會受處罰的。

你向朝廷舉報親友反而是違法的,要受到相應懲罰。

比如在南宋理宗時期,有一個少婦向鉛山縣令胡霆桂舉報自己的婆婆違法。

縣令卻說,你作爲兒媳應該孝順婆婆,你就來住監獄,代婆婆爲受過吧。

那麽,李清照和迫害嶽飛的秦桧有什麽關系?

20世紀70年代,河南洛陽出土了一塊宋代墓碑,名稱是“王文恭公珪神道碑”。

上面寫得一清二楚,李清照是北宋宰相王珪的外甥女,他還有個孫女嫁給了嫁給了秦桧。

也就是說,李清照的表妹是秦桧之妻王氏。

千古第一才女和千古奸臣之妻,屬于近親。

因此有人認爲,李清照之所以對嶽飛之事保持沉默,或許也是因爲這層親戚關系。

不過,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

李清照是愛憎分明的,對嶽飛一案的是非曲直,有自己客觀的判斷,對高宗自毀長城的做法,肯定不贊成。

對秦桧爲了個人利益,顛倒黑白,指鹿爲馬的做法也一定深惡痛絕。

但是,在那種政治生態下,她一個平頭百姓影響有限。

即使李清照真的寫下什麽東西,表達對秦桧的憤恨和對嶽飛的敬仰,也沒有人敢于傳閱,沒有傳閱就不爲人知。

而且李清照爲了不連累親友,寫下之後不會隨便送給別人傳閱。

尤其是自己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她是不會保存“罪證”,給別人添麻煩的。

再說了,本來文學作品就是含蓄的,如果直接在作品中爲嶽飛伸冤,或者直接贊美,那就不是李清照風格了。

她已經用自己的詩詞,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外人沒有必要對此過度解讀。

總之,李清照是個很有氣節的女子,她愛憎分明,嫉惡如仇。

秦桧與之相比,簡直是霄壤之別。

因此,一個名垂青史,受到後人敬仰;一個遺臭千年,爲人所不齒。

參考資料:

《李清照傳》 現代出版社 作者陶紅亮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