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國際風筝會前訂單“爆表”,工廠加班加點仍供不應求|賣風筝的人

新黃河 2024-04-04 13:11:17

在濰坊城往東20公裏的濰河西岸,是坊子工業發展區的王家莊子村。村口處,“中國風筝産業第一村”的巨大牌樓迎接著八方來客。這個有500年曆史的村莊,最早因生産各種竹制品在濰坊小有名氣。隨著濰坊國際風筝會的舉辦,王家莊子人抓住機遇,陸陸續續開始接單風筝加工,63歲的王鐵源便是其中一員。

風筝銷售迎來高峰期

4月3日上午,新黃河記者聯系上王鐵源時,他正在安徽參加一個風筝活動。“最近太忙了,廠裏忙,我也忙。”電話那頭的王鐵源只能趁休息的工夫和記者聊聊。

他目前經營著一家風筝廠和一家風筝線輪廠,在即將到來的第41屆濰坊國際風筝會前夕,兩家工廠的訂單量激增,甚至有些供不應求。“前期很多客戶定不下來款式,眼看要比賽了,這才著急忙慌地下單,工人加班加點忙得都快‘起飛’了。”他笑著說。

據王鐵源介紹,風筝廠的生産一般采用流水線式分工協作,雇用工人在作坊統一生産,並“放活”給小型作坊或農戶加工半成品。種類則涵蓋軟翅、硬翅、串式、立體式等風筝。“以前我們用竹子做骨架,現在也可以用碳片、玻璃鋼去做,這樣會保存得更久,對我們傳統風筝的發展也有好處。”王鐵源稱,因爲今年是龍年,所以“龍”造型的風筝相對更受歡迎一些。

工人加班加點趕制風筝

在王鐵源看來,不僅風筝要創新,風筝配件也要不斷加大産品研發力度,力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放風筝過程中,線輪的作用很大。我們改進了線輪內部配件,設置了兩個軸承,最大限度減少線輪轉動的阻力,放飛風筝時更省力。目前,我們申請了産品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産品銷量還是很不錯的。”王鐵源話語中滿是自豪之情。

“目前,全村的工廠都迎來了一年中的風筝銷售高峰期,接訂單、趕制風筝、打包發貨,忙得不亦樂乎!”

全國80%的風筝出自村企

王家莊子村生産銷售風筝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那時做的還是三角、無紡布等傳統風筝,雖然一只風筝只賣2塊錢左右,但村裏陸續有了萬元戶。

據王鐵源回憶,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筝會之後,當時的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簽了一批出口的風筝訂單。他們村幫忙紮骨架,研究所的人拿回去再畫上圖案賣錢。後來,村裏人根據研究所做出來的成品一點一點學著畫。從那以後,全村的風筝産業就越做越大。

“那時候我上班,但已經開始給家裏人采購材料、銷售風筝了。結婚以後,我就自己做風筝,去天津采購布,去濟南買染料,讓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老師給我配方。到了2000年左右,我就逐漸開始生産現代風筝了。”40年來,王鐵源見證著王家莊子村風筝産業的發展。

王鐵源(右一)陪同外國友人參觀風筝企業

現在的王家莊子村,已經從單一的風筝加工,發展成爲集各類風筝配件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産業鏈模式,小到一個風筝鋁扣,大到風筝線、風筝輪的生産,再到風筝布料印染,在王家莊子村實現了“足不出村”全産業鏈發展。

目前,王家莊子村風筝生産加工企業有近100家,電商20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全村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帶動周邊勞動力就業近萬人,年生産風筝量占全國總産量80%左右,生産的風筝出口多個國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風筝産業第一村”。

“相信乘著風筝會的東風,我們的風筝會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王鐵源對未來充滿信心。(受訪者供圖)

記者:王倩 記者:王铮 編輯:韓璐瑩 校對:楊荷放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