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女性造車,21世紀最大的謊言

汽車商業評論 2024-04-12 11:32:39

撰文/ 溫   莎編輯/ 張   南設計/ 琚   佳

2001年秋,女性消費專家馬蒂·巴萊塔(Marti Barletta)應邀前往沃爾沃總部,參加了爲期半天的研討會,主題是如何更好地了解女性需求。

會議結束後,時任沃爾沃汽車安全中心生物力學工程師的卡米拉·帕爾默茨 (Camilla Palmertz) 靈光一現:如果由全部是女性的團隊設計一輛汽車會怎樣?

“我們最終得到的是一輛適合所有人的汽車。”帕爾默茨用兩年時間找到了答案。

沃爾沃邀請了巴萊塔在內的8名女性參與研發,打造出一款貼著女性標簽的概念車,結果發現,這款車不僅受女性歡迎,也被男性青睐,“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排除了男性,更重要的是把女性納入其中。”

成功的商人都知道,女人和孩子的錢是最好賺的。

在汽車界,女生沒什麽好名聲,女司機和馬路殺手幾乎是同義詞。女人不懂車,就像男人不懂化妝品一樣天經地義。女性買車等于無腦投票,反正好看就行。

無論在背後怎麽吐槽,總要向現實低頭。隨著購買力的提高,女人在汽車業的存在感高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品牌瞄准女性群體,喊出了爲女性服務的口號,但事情沒那麽簡單。

好多年前,弗吉尼亞·沙夫 (Virginia Scharff) 在《駕駛、女性和汽車時代的到來》一書中就寫道,“有錢的男人和女人都喜歡奢華與舒適,也喜歡速度與激情……但汽車制造商更傾向于對女性審美的吸引力。” 換句話說,他們把汽車變成了粉紅色。

從開始到現在,驚人的購買力迫使男性汽車制造商一次又一次的仰天長問:女性想要什麽車?但人們總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過去的故事。

可可愛愛的外觀,深淺不一的粉色,更豐富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數十年來,當汽車業意識到需要重視女性群體的時候,廠商們的選擇是依靠刻板印象來吸引她們。

“這恰恰是另外一種男性視角,那不是爲女性造車,是一種被差異化的Lady First。”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場景方法論提出者吳聲感慨道。

一個冷門的知識是,粉色一開始是男性的代表色,人們認爲粉色果斷堅毅,藍色代表女性,精致優美。如同這個誤解一下,相比小巧可愛,女性同樣鍾情硬漢風。

奔馳大G,東風猛士,長城坦克,這些看上去專屬于男性的品牌都不乏女性用戶。硬朗的線條,高大的車身同樣被女性所青睐,坦克300的女性車主比例超過30%,官方甚至組織了一個女性俱樂部。

女人到底想要什麽車?

女性到底要喜歡什麽車?

女性汽車品牌的曆史,堪稱一部災難史,失敗的例子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

二戰後,女性不再僅僅是家庭主婦或秘書,開始在社會上擔任重要角色,成爲經理、律師、醫生、科學家。

女性有了獨立的財務權,1955年至1956年間,道奇生産了第一輛專門針對女性的汽車La Femme,外觀、內飾和座椅是不同顔色的粉;副駕駛的後背有一個書包,裏面標配粉色雨衣、雨帽和雨傘;化妝包也准備好了,梳子、口紅、粉底、化妝鏡、點煙器等配飾一應俱全,且全部來自當時芝加哥的少女潮流品牌Evans。

有些遺憾的是,La Femme很快就被淹沒在了曆史長河中,于次年停産。據不完全統計,兩年也就賣出了2500輛。

20世紀80年代末,沃爾沃同樣發現了女性的購買潛力,吸取之前的失敗教訓,沃爾沃認爲,汽車設計師80%以上都是男性,很難爲女性造出合適的車來,于是成立了一個女性小組,由來自不同部門的8名女性組成,爲開發中的全新車型提供意見。

沃爾沃給出了十分充足的理由:如果你滿足女性需求,就會超越男性期待。

這支團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2003年女神節那天,當媒體首次知道這支全部由女性組成的團隊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這輛車會是粉紅色的嗎?”

這款車是否包括某種形式的停車輔助功能,是個更棘手的問題。“我們也很爲難,人們普遍認爲女司機停不好車。”該項目的負責人指出,調查顯示,女性停車的頻率平均比男性高得多,而且經常停在不熟悉的地方。

男性和女性在停車方面表現出同等的能力,唯一區別是女性的信心較低;至于男性,總是“那麽普通又那麽自信”。

充分調研後項目組還發現,在高端市場,女性想要男性想要的一切,甚至更多。

2004年,完全由女性團隊設計的沃爾沃Your Concept Car(YCC)概念車日內瓦車展上亮相。出人意料的是,它並不是粉紅色的,轎跑風格的外觀充滿運動感,北歐風的內飾,更多的存儲空間……

還有一些專門針對女性的設計,比如,沒有發動機蓋,因爲女性不會掀開;玻璃水的加注口放在加油蓋旁邊,便于尋找;座墊可以換成不同的顔色和面料,像衣服一樣隨心情更換……

結果,這款女性爲女性設計的車,也受到了男性的歡迎。盡管從未打算量産,但其中至少22 項功能已應用到了沃爾沃後續的車型之中,不分性別。

“從防爆輪胎到易于清潔車身表面,男人和女人都很喜歡YCC,只是側重點不同。” 帕爾默茨說。

女性車,一條幻想的賽道?

100年過去了,汽車制造商愈發重視女性群體,卻依然不懂她們。

2000年左右,如今已經消失的華普汽車准備打造國內第一款專爲女性車主設計的汽車産品,作爲國內少有的女性汽車設計師,軒轅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中創優品公司董事長孫學琛孫學琛被邀請參與其中。

華普汽車打出的口號是“女人移動的家”,在宣傳這款名爲海炫的産品時,新聞稿是這麽寫的:防炫目內後視鏡帶後座兒童觀察鏡、帶化妝鏡的遮陽板、梳槽和CD片放置夾、爲高跟鞋特設的腳踏刹車、倒車雷達等。種種細節無一不體現出這將“每一個細節都融入女性關愛要素”的設計理念。

實際情況卻是,在被華普汽車請來的時候,海炫已經有了大概的雛形,主體結構很難再更改了,“座椅下面是空的,我們就利用那個空間做了一個高跟鞋盒,大概成本在100元以內。”孫學琛告訴汽車商業評論,他們當時的工作就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做一些包裝。

事實上,幾乎所有汽車設計師在最初設計汽車産品時,都不會特別考慮性別,是商人們在後來的市場營銷中,賦予了汽車新的意義。

合衆新能源副總裁兼設計中心總經理常冰告訴汽車商業評論,他會在空間、體驗和功能上會考慮性別,但在審美上不會,“我一直認爲,審美和特別的性別強對應,只是營銷噱頭。”

通過“包裝”,越來越多的女性元素出現在了新汽車上,蔚來的女王副駕是在座位上增加一套腳踏板和腿托;小鵬G9將副駕駛的遮陽板化妝鏡加了一圈柔和的LED燈,照出了美圖秀秀的妝感,打造出了智能美妝空間;思皓E10X花仙子配置雙層镂空式的副儀表台,宣傳還可以在上層放置口紅、粉底等化妝品……

汽車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正在被一個細分市場一個細分市場的被推倒重來,女性再次走進了汽車制造商的視野,爲她們賦予了專屬的功能,專屬的營銷,甚至專屬的品牌。

SoCar産品戰略咨詢創始人張曉亮認爲,在一台車上強化女性認知是行得通的,但不能去做一個單一的品牌或品類,因爲很難在一台車上進行系統的呈現。品牌一旦自我定位,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強化,很多女性用車場景容易過頭。

“太過女性化的産品,有些是強加給産品的,而非女性用戶需要的。”張曉亮認爲,一些所謂專屬女性的設計替代性非常高,“比如,車上化妝,車主帶一個化妝包就解決全部問題了,不一定非要在汽車手套箱開個化妝盒。”

在他看來,沒有將産品變成一種真正的審美標准,就走不下去了。“像甲殼蟲,MINI,女車主比例很高,可這些産品並不是專門爲女性准備的。”張曉亮告訴汽車商業評論,汽車産品有排他性並不是個好主意。

市場也證明了這一點。曾經定位爲“更愛女性的新能源”品牌,長城歐拉自斷一臂,連續推出了好貓,閃電貓,朋克貓和芭蕾貓,一度堅定的要吃女性這碗飯,但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後,歐拉也開始迷茫,不再強調女性專屬,變得低調了起來。

女性車,似乎一條被幻想出的賽道。

女性汽車,造還是不造

2008年,何明壽用朵唯拉開了女性手機市場的繁盛。他的理由十分充分:國內有2億多女性用戶,其中有六成的女性表示有買女性手機的需求。

爲了吸引女性,他找來舒淇做代言人,在營銷上砸下數億元,將手機的照相功能發揮到極致,還讓每個朵唯的櫃台都加上一面鏡子,因爲“女人看到鏡子一般都會停留”。

差異化定位讓朵唯一度受到追捧,但到了2019年,朵唯在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經不足0.4%。

到今天,手機品牌依舊在推出針對女性的手機,OPPO Reno 10系列,小米Civi 3,vivo S17系列,卻也只是存在而已,並沒有翻出太大水花。無論他們怎麽努力,女人最愛的手機永遠是蘋果,數據顯示,蘋果手機的女性中國用戶比例超過50%。

科技産品很難分出性別,隔壁的手機市場用十年找出了答案,如今他們帶著錢,經驗和夢想集體來汽車圈搶飯吃。

賽道愈發擁擠,汽車廠商們要回過頭爲女性造車嗎?

孫學琛認爲,歐拉的定位太過少女,女性不只有少女,局限在一個細分市場做到極致,想要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定的銷量是可以的,但更高的銷量就難了,她的建議是個性化定制。

“個性化人群要去做,但用大批量的基礎車去面對細分人群就走通。最好早一輛基礎車,也就是毛坯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有10種裝修風格。”

吳聲認爲,就像《看不見的女性》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不僅是車,交通,城市的規劃,絕大部門世界都是男性視角。從設計角度,男女從來不平權,這恰恰凸顯了爲女性造車的重要性。

“爲女性造車不僅不是僞命題,還是真課題,這是一片藍海。現在汽車市場的嘗試還遠遠不夠,女性在今天的話語權和消費的實力,值得被更好的對待。”

然而,在身爲女性的小編看來,男人們也別忙活了,女人最愛的汽車永遠是保時捷,小米已經get到這一點了。

0 阅读:11

汽車商業評論

簡介:中國汽車商業報道第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