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牡丹文創産品“香”飄四方

中國山東網菏澤 2024-03-28 16:13:07

從觀賞到實用,菏澤牡丹的身份發生了華麗“蝶變”,近年來,菏澤市立足自身特色優勢,一手抓牡丹産業發展,一手抓牡丹文化挖掘,牡丹文創産品開發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一批批彰顯牡丹美學風格、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創意産品,不斷從量的突破走向質的升級。

張惠靈鈎織牡丹作品

3月25日,氣溫微寒,在馬嶺崗鎮穆李村的魯西南古法鈎織工坊店內,記者看到,現年68歲的張惠靈和十余名農家婦女熱火朝天地忙著另一場“農事”,她們邊“拉呱”邊娴熟地操作著鈎針上下翻飛、左騰右移,一朵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逐漸展現在記者眼前。

“我手裏正在鈎織的是參加今年牡丹節會展覽會的作品,這朵牡丹花僅是整個作品的一部分,全貌的話還不能透露,得等展覽會揭幕時才能展示。”張惠靈笑著告訴記者,“爲了給咱們牡丹節會添彩增色,我和夥伴們創新了很多思路,不管是鈎織手法還是呈現的效果均進行了重新構思,目前看效果還不錯。”

記者了解到,手工古法鈎針編織又稱鈎花,屬于手繡技藝中的一類,既具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文化價值,它是老一輩的民間手藝人不斷摸索、總結、研究和發展至今的藝術精華。當今鈎織物品不再僅限于實用,更多地體現了時尚而美好的生活。

作爲魯西南古法鈎織工坊店的創始人,張惠靈自幼就接觸學習手工鈎織,對這項技藝有著難以割舍的熱愛。將近60年的“針不離手”和潛心學習,讓她能鈎織出上百種作品。張惠靈探索創新,不斷融入菏澤牡丹新元素,慢慢地在針織、鈎織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心得。

古法鈎織作品參加省鄉村文化旅遊節

“手工鈎織,可以說是老一輩女人必備的手工技能,幾乎人人都會,也是不少農村家庭的收入來源之一。在之前,鈎織作品多數以毛衣、坐墊、杯墊、杯套等家庭用品爲主,隨著經濟發展,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鈎織作品逐漸多樣化。”談起鈎織的傳承和創新,張惠靈頗有感觸。而今,她創作的手工鈎織産品不僅具有實用性,還能兼顧顔值和功能,比如惟妙惟肖的牡丹盆景、萌動可愛的卡通玩偶、“潮味”十足的西遊人物……這些精美的鈎織作品,既傳承了老一輩鈎織技術,又增添了流行時尚元素和牡丹文化元素,讓許多年輕人著迷。在2023年第18屆中國林産品交易會上,張惠靈創作的《國色天香》鈎織作品獲得了金獎。

記者注意到,在該店內展示櫃上,各種各樣的作品栩栩如生,英姿飒爽的花木蘭、形象逼真的唐僧師徒、藝術氣息濃郁的“荷塘月色”,尤其是極具菏澤特色的牡丹花作品,五顔六色的花朵鮮豔欲滴,更具藝術氣息。

“鈎織就像美術寫生一樣,創作一個作品也要不斷地觀察學習,以牡丹爲例,要展現出菏澤特色,就要研究牡丹,怎麽才能展現出它的層次感,怎麽展現出它的雍容華貴,爲此在穿針引線中,每一片綠葉、每一片花瓣,都要通過加針、減針、補針,才能鈎織出它的靈性。”張惠靈說。

爲了將作品鈎織得栩栩如生,張惠靈經常研究、琢磨,一邊看、一邊鈎,鈎完不滿意,拆掉重鈎,直到滿意爲止。創作過程雖然辛苦,但她沉浸其中,樂此不疲。“一片綠葉可能幾分鍾就能完成,但一個大的作品,需要幾天甚至十幾天的不間斷創作。”張惠靈說,“有一次創作一款牡丹産品,我前前後後鈎織了20多枝,不斷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還原牡丹花的原貌和特點。目前,我創作了十多個造型的牡丹作品。”

2023年6月,張惠靈在女兒李娅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致力于推廣鈎織技藝,帶動當地婦女就業增收,並很快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吸納了許多村民的參與。

“在我這裏學習都是免費的,培訓後我們還免費提供絨線材料,村民只需要按照訂單進行鈎織,收入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張惠靈說。截至目前,張惠靈已與馬嶺崗鎮130多個自然村達成了合作,實現了鄉鎮全覆蓋,近5000人在這裏靈活創收。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的發展也爲鈎織帶來了傳承上的利好。李娅創新鈎織傳承模式,通過直播電商平台傳播鈎織課程,在線上教授網友鈎織技藝的同時,拓寬網絡銷售渠道,將張惠靈和村民的作品放到電商平台,吸引了衆多粉絲,銷路越來越廣,不斷將菏澤牡丹文創作品輸送到國內外。

刀耕斧鑿“瓷上生花”

“呲……呲……”隨著小錘有節奏地敲擊,不斷變化角度的刻刀在瓷盤上持續遊走,平滑的瓷盤上漸漸顯現出一條條獨具藝術韻味的線條,叮叮叮的敲擊聲清脆悅耳,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剛才這個刀法,就是我自創的葉脈雕刻法,這種刀法刻出來的線條同葉片的肌理一樣,既清晰又自然。”3月25日,在馬憲榮刻瓷藝術研究所,現年已70歲的馬憲榮邊向記者示範邊介紹道。

馬憲榮進行刻瓷創作

記者注意到,室外雖略冷,但馬憲榮的工作室內卻溫暖如春,據其介紹,刻瓷是一項極爲細致的手工活,如果穿上厚重的衣服會影響手中刻刀、小錘的手感。在其工作室陳列櫃上,一個個用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盤雕刻而成的花鳥魚蟲、山水亭台、仕女菩薩等,畫面栩栩如生,絢麗多姿。

“曹州刻瓷是我國傳統的陶瓷裝飾手工藝術,其將書法、繪畫、雕刻藝術融于一體,使瓷器具有更高的藝術品位和收藏價值。”馬憲榮向記者介紹,“一件瓷器、一把刻刀、一個小錘,刻瓷需要創作者的耐心和細心,因爲每一次創作都要根據瓷器的厚度和作品的圖案來決定手上的力度。”

近60年來,馬憲榮繼承並發揚了前人的技藝,綜合雕刻、繪畫、書法、篆刻技法的精妙,久經曆練,終于讓常人視爲堅硬的“百煉鋼”的刻瓷在她的手裏化爲了“繞指柔”。在那小小的瓷盤上,她可以刀耕斧鑿、匠心獨運、揮灑自如、遊刃有余。嚴謹的治學態度,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使其刻刀下的作品構圖新穎、形神兼備,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並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其刻刀下的牡丹,堪稱一絕。

在談到她的作品時,馬憲榮表示,刻瓷牡丹最受人喜愛,特別是今年新創的牡丹燈罩,不僅在國內銷售特別好,在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外市場也很暢銷。

曹州刻瓷在傳承古制的基礎上,不斷融入時尚、文化、科技等元素,爲菏澤牡丹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帶來了不少“金點子”,催生出更多品質高、設計感強、符合市民消費需求的牡丹文創産品。

在菏澤牡丹栽培曆史中,牡丹早已和當地的民俗民風相融合,形成了極具有地域特征的牡丹文化,成爲菏澤人民生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進步,菏澤的工筆牡丹畫、牡丹泥塑、牡丹面塑、牡丹剪紙、魯錦牡丹刺繡、牡丹工藝品、牡丹插花、牡丹紀念品等牡丹文創作品不斷加入地域元素,迎合審美趨勢推陳出新,産品屢屢引發關注。

近年來,菏澤市以大力打造牡丹産業全産業鏈爲目標,使得牡丹産業從單一的觀賞到精深加工再到文化創意等多産業鏈發展,形成了屬于菏澤牡丹文化創意産品自己的研發推廣體系,牡丹文創産品不斷火爆“出圈”,“中國牡丹之都”這張名片也愈加亮麗。

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孟欣

0 阅读:0

中國山東網菏澤

簡介:在這裏,感知菏澤,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