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死亡19萬,比美軍多5倍,好意思說勝利嗎?金將軍如何回答

夢與廢墟 2023-11-10 20:14:22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英國記者提出一個刁鑽的問題,朝鮮戰爭中,爲何中國軍隊死亡19萬人,是美軍的6倍,爲何反而宣稱自己才是勝利者?

這個犀利的問題一度讓現場鴉雀無聲,然而我國我國戰略專家金一南將軍卻微微一笑,給出了一個回答,充分展現了大國態度。

英國記者口中的數據是怎麽算出來的?面對這個並不友好的提問,金將軍究竟是如何回應的呢?

有金一南將軍出席的記者會,一向是國際媒體最熱衷的場合。他們致力于給我們挖坑,全方位展示自己的不良居心。

有一次,一名英國記者率先發難,質問金將軍,朝鮮戰爭中,中國官方統計的死亡人數多達19萬,這比美國死亡人數多了將近5倍。

既然如此,中國沒有理由以戰爭的勝利者自居,更沒有立場在後續這些年裏,用勝利者的姿態對此事做出宣傳。

單從紙面數據來看,中國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和民政部門,近幾年來一直在更新我國的總犧牲人數。最近一次更新,數據是19萬多。

而在美國華盛頓的陣亡士兵紀念牆上,他們給出的死亡人數是33700多人,後來又有增加。

兩個數據的差距,確實是5倍多。英國人便想以此做文章,大張旗鼓地顛倒黑白,最起碼也能讓金將軍難堪。

之所以選擇對金一南發問,那是因爲,這位解放軍少將的名字,早就已經讓西方國家忌憚不已。

作爲我們國家的戰略安全專家,金將軍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國際局勢,尤其是國際沖突爆發的深層原因,並以社會規律爲主線,爲我國規劃全新的發展戰略。

他曾經說過,不管西方國家怎麽亂,無論他們說什麽,做什麽,中國都應該在自己的節奏中“勝似閑庭信步”。

他對部分國家的社會規律研究,甚至已經達到了鞭辟入裏的地步。他的成果和著作,也被西方政客擺在書桌最顯眼的地方。

若能讓這樣的中國軍人在重大場合啞口無言,那這自然是英國記者的大功一件。因此他沾沾自喜,等著看金將軍變臉。

很遺憾,中國軍人那“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變”的氣度,絕非他能夠理解。他渴望看到的場面,也並沒有出現。

老實說,聽到這個問題,金將軍並沒有生氣,反而有點想大笑三聲。原因無他,這英國記者實在太過愚蠢。

用出自不同主體的官方數據,來評價交戰雙方的戰損比和戰場表現,是一種非常不專業的行爲。就連剛入行的小記者,恐怕都做不出這樣的行爲。

接下來,他就根據這個問題進行回應,讓記者臉色灰暗、啞口無言。他首先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美國官方的死亡人數統計,一定能夠代表朝鮮戰場的真相嗎?

他接著說:

“我可以拍著胸脯向大家保證,中國的數據絕對客觀和真實。我們每一年都會根據家屬認領、津貼發放、老兵調查等方式更新傷亡數據,所以我國的統計數據也一直在增大。”

而美國是怎麽做的,西方人心知肚明。

爲了那早就已經不存在的顔面,爲了營造自己並沒有慘敗的假象,美國刻意隱瞞了一部分傷亡數據,給公衆制造了不少誤會。

他們還沾沾自喜,以爲一場朝鮮戰爭並沒有給本國帶來多大的損失。用事實說話,光是志願軍的“萬歲軍”38軍,就在第二次戰役中殲敵11000人。

這還僅僅是一場戰役,整場戰爭中,被萬歲軍殺于馬下的敵人,不會少于40000人。對比史實,再看美國的統計,這懸殊的數字,只能證明他們的荒謬。

再者,中美兩國統計的死亡人數的範圍,也是天差地別。

我們的數據,把犧牲的志願軍戰士、後勤線上的民兵、修建防禦工事的工兵以及醫療救援人員都算了進去。但凡是在朝鮮戰場上丟掉性命的人,都是我們的烈士。

而且,我們也不止統計戰鬥減員。

爲了救助朝鮮人民而犧牲的戰士,在長津湖戰役中被活生生凍成冰雕的戰士,因爲醫療器械和藥品的短缺而送命的輕傷戰士,都屬于非戰鬥減員,也都被算在了數據當中。

反觀美國,他們未免把“死亡人數”這一概念解讀地太過狹隘了。

美國介入朝鮮半島內戰時,可沒有打算單打獨鬥,而是拉來了澳大利亞、土耳其、加拿大、英國等衆多西方國家,共同組成了聯合國軍。

但是這些國家死亡的士兵,卻沒有被他們這個行動牽頭者算進統計當中。美國政府眼裏看到的,只有自己國家的傷亡。

不知道英國記者是否了解這個事實,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因美國的做法而寒心。

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美國的數據統計不全面,更不科學。多支軍隊聯合作戰,統計傷亡就只圍繞一支軍隊展開,沒有這樣的道理。

在一個完整的作戰系統中,也不是只有前線沖鋒的戰士在發揮作用,更不是只有士兵會犧牲。聯合國軍同樣擁有數量龐大的後勤保障隊伍和工兵團隊,他們也存在著不同人數的傷亡。

1950年,志願軍89師政委王直就發起過一場針對美國後勤部隊的突襲。

趁著夜色,他帶著一隊精兵悄悄靠近美軍後勤部隊陣地,並往各個方向散開,形成了針對陣地的包圍格局。

所有人准備就緒之後,王直打出一個手勢,具體陣地不遠處便出現了炮彈爆炸的聲音。這是我軍戰士使出的聲東擊西之計,目的是讓美軍傾巢而動。

後勤兵的作戰能力和警惕性,都趕不上前線作戰的士兵,所以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志願軍故意設下的陷阱。

等到美軍後勤跑得差不多時,蟄伏許久的志願軍一哄而上,趁亂搶走了3000多條毛毯。

行動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遇上了一群美國後勤兵,雙方也發生了火拼。他們自然不可能是我軍戰士的對手,我軍戰士王直等人速戰速決,很快便帶著毛毯回到了大本營。

整個朝鮮戰爭中,與之相似的針對後勤部隊的突襲行動還有很多。不少美國後勤人員都因戰爭陣亡,但美國政府並沒有把他們當成傷亡戰士來進行統計。

因此中美雙方得出的數據,完全不屬于同一維度,自然也沒有任何的可比性。美國的數據摻雜了太多的水分,不具備參考價值,也不值得中國費心深究。

死亡人數的衡量價值,也比不上戰損比的衡量價值。從總體參戰人數來看,聯合國軍可比志願軍多了幾倍。要論戰損比,他們可比不上我們。

談到這些數據的意義,金一南將軍有些激動。

他說,我希望現場的所有人,以及看到這場記者會的所有人都能明白,中國的勝利是志願軍一顆子彈一顆子彈地打出來的,中國人絕不允許任何混淆視聽之人來汙名化我們的勝利。

最後,他還談到了一個關鍵觀點:一場戰爭的勝利和失敗,並不能單純用戰損比和死亡人數來評判。參戰的目的是否達到,這才是決定勝負的直接標准。

簡單來說,你實現了參戰的目的,那你就是勝利者。

就像守城之戰,哪怕城池當中的守軍只剩下一個人,其他人全部陣亡,只要他守住了城池,那他所在的陣營就是勝利方。

相反,哪怕攻城方能夠全身而退,沒有消耗一兵一卒,只要他攻不進城池,那他們就是失敗者。

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這是個相當艱難的決定。而毛主席的考量,主要有幾個方面。

最直接的考量就是保家衛國,只有把聯合國軍打到三八線以南,朝鮮才能保住,中國東北才會安全,整個亞洲也才能無虞。

新中國當時剛剛建立,我們急需在一個安全而穩定的大環境中立足、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開展經濟建設。

第二重考量,主席希望用這場仗向世界證明,中國是一個打不倒的國家,中國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幾乎未嘗敗績的美軍,成爲了中國軍人的手下敗將。從來都慘遭著強迫者角色的美國代表,被逼著在停火協議上簽字。

此後中國與他國的沖突,美國再也不敢直接參與。任何想要進犯中國的國家,也都得先掂量自己幾斤幾兩。

還有一重考量,毛主席希望,中國軍人能通過這場戰爭,學會怎樣應對機械化部隊,學會更高明的破局之術。

圖源網絡

軍事經驗將是最爲珍貴的財富,也是中國軍隊最大的收獲。

見識了美國的戰鬥機和裝甲車,中國不僅在之後的中印中越等戰爭中更加勇猛,還加強了對軍工建設的重視程度。

我們也要打造機械化的隊伍,甚至還要打造機械化隊伍的克星。

中國的參戰目的,全部都已經達成。收獲了名望和成長的中國政府,當然可以正大光明地宣布,我們就是朝鮮戰爭的勝利者。

面對有心人蓄意的挑撥與抹黑,金一南和廣大中國人民都嗤之以鼻。

任憑他們如何玩轉春秋筆法,曆史事實都不會改變,中國的收獲和西方國家的損失也都不會改變。

勝利過去屬于我們,也會一直屬于我們。

對此,您有什麽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文章由“尋史奇談”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允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搬運,侵權必究!

64 阅读:24256
评论列表
  • 2023-11-11 12:24

    判定一場戰爭的勝負不僅僅是看戰損比,要看它是否完成了戰略目的

  • 夢幻 23
    2023-11-11 15:11

    比美軍多5倍?美軍只是十六國聯軍之一,還有十五國死亡的不是人?志願軍入朝時戰線在平壤附近,被志願軍打退到三八線,是誰哭求停戰的?

    forlover11 回覆:
    十七
  • 2023-11-11 08:32

    朝鮮戰爭志願軍貫徹戰術徹底,戰鬥意志堅定,戰術靈活多變,可以說是近代戰鬥藝術的天花板,可惜的是武器裝備活力的懸殊,美國軍隊的防守像龜殼似的,圍得住打不動!憾事!

  • 2023-11-11 16:15

    戰爭的勝負,達到目的一方爲勝,其余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