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暴利、虛標亂象頻發:花活越整越多的防曬衣市場,背後套路有多深?

快刀財經 2024-05-06 10:02:41

小小防曬衣,也“卷”出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作者:朱末

來源: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

盛夏將至,“養兒不防老,防曬才防老”的防曬工作又提上了日程。

“防曬”這詞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架不住現在人們越來越把它當回事兒。一開始,硬核防曬還只是女明星的專屬秘籍,但沒過多久,防曬衣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覆蓋神州大地,從前的“醜衣服”搖身一變爲暢銷單品。

放眼全國各地,不約而同玩上了一種大型真人版連連看遊戲:在街上丟出一件防曬衣,砸中十個路人,其中就有八個穿著一樣的防曬衣。盡管不少人自嘲穿起來像“蒙面悍匪”,還是逃不過“真香定律”紛紛種草。

據《中國防曬衣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從2021年至2026年,防曬服飾的市場規模預計將以9.4%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6年,我國防曬衣市場規模可達958億元。

防曬衣市場的無限前景,吸引了衆多品牌入局。既有運動品牌如安踏,又有休閑服飾如優衣庫,還有主攻防曬領域的蕉下、OhSunny,以及戶外品牌駱駝、凱樂石,更有專注羽絨服的波司登、鴨鴨,從國內外的知名品牌,到各種網紅品牌和白牌産品,玩家層出不窮。

然而,隨著防曬衣成爲剛需後,各種亂象也隨之橫生。不久前,#00後大學生買到劣質防曬服#的詞條沖上微博熱搜,有大學生穿上新買的防曬衣後胳膊長滿紅疹,成了啞巴吃黃連的“大冤種”,相關話題下,網友們紛紛大倒苦水,堪比“當代祥林嫂”吐槽現場。

無獨有偶,浙江省市場監管局也于近期發布了功能性服裝質量監督抽查通告,共計檢出4批防曬衣不合格,還都是核心功能“防曬”不過關,讓人直呼“傷不起”。

明明市面上防曬衣的款式種類越來越多,但消費者卻陷入了無從選擇的怪圈——面對眼花缭亂的“黑科技”、從低到高差100倍的價格,好壞兩極分化的買家秀,消費者們只能一次次試錯。

這到底是行業的進步,還是退步呢?

01

抓住“光老化”焦慮

防曬衣受全民追捧

經濟學中有個術語,叫做“一度效應”,即氣溫發生1℃的改變,商品的銷量就會因此發生巨變。

愛喝啤酒的德國,當氣溫來到22℃時,啤酒就會變得暢銷,之後氣溫每升高1℃,市場上就可以多賣出200多萬瓶啤酒;在日本,氣溫達到30℃之後每上漲1℃,就可以多賣30多萬台空調。

而在中國,“一度效應”則直觀體現在了“防曬衣”上。中國人從骨子裏就受不了烈日當頭,從國際計量標准紫外線指數上來說,中國高達11+峰值,而歐美大多數國家都比我們低,大概只有5~10。

之所以前些年的防曬僅停留于撐傘,主要是因爲那時的時尚潮流提倡“露膚度”,短褲小背心才夠吸睛,但沒料到現在一年比一年熱,高溫天氣屢創新高。防曬這種事,都以肉身爲代價,痛過才知難受——先曬紅再曬傷,嚴重的當晚就皮開肉綻,洗澡疼得龇牙咧嘴,結痂時糟了老罪。

經曆現實的“拷打”後,國人的防曬意識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很多人驚覺,原來紫外線的殺傷力,比想象中還厲害。皮膚被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後,曬黑熱痛已經是相對輕的結果,紫外線還會損傷眼睛,導致角膜炎症、白內障、翼狀胬肉等問題。

不但如此,紫外線還是造成“光老化”的罪魁禍首。網上流傳著一張經典的老人半臉對比照,一邊臉是自然老化,一邊臉是光化變老,說有20年的落差也不爲過,任誰看了都會生出要認真防曬的念頭。

照片的真實性無從核查,但醫學研究卻給出了肯定答案,紫外線照射皮膚時,會引起局部失水,出現類似慢性燙傷的反應,還會破壞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這是愛美的中國女性所不能接受的。

最重要的是,防曬的手段有很多,但防曬衣更方便適用。國際通用的防曬ABC法則分爲躲避avoid、遮擋 block,防曬霜 cream,最靠譜的防曬是遮擋型的“硬防曬”,風很大的防曬霜只能排在最後,作爲配合或沒用硬防曬時的替代,而且防曬膚感黏膩易悶痘,還必須抹開抹勻、隨時補塗,遠不如防曬衣省心。

再加上疫情後“戶外輕量化運動”的盛行,更是給防曬衣的風靡添了把火。在小紅書上,防曬服飾相關筆記已有百萬篇,從防曬服推薦,到防曬衣測評、穿搭,年輕人對防曬的要求已經武裝到頭發絲和腳指甲,拉鏈一拉誰也不愛。

需求催生市場,爲了吃下這塊“大蛋糕”,各路人馬蜂擁而至。戶外運動品牌、快時尚品牌、傳統服裝品牌,乃至更多數不清的白牌商家、工廠都在做防曬衣,紅海很快變藍海。

一件小小防曬衣,也“卷”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02

“黑科技”大亂鬥

亂象叢生防不勝防

最開始的比拼,還只是在款式上小打小鬧。

爲了提升防曬衣的“顔值”,品牌們把時裝元素盡數搬了進來。如今市面上的防曬服,除了常規的戶外運動款,還有鬥篷披肩、長衫風衣、沙灘防曬衫、針織防曬衫等多種款式,應有盡有,主打一個多而全。

漸漸地,品牌們的野心越來越大,畢竟只會防曬的防曬衣,哪有提價的底氣,想要名正言順地賣出高價,還得用上“黑科技”。

于是,爲了制造更多的噱頭,冰絲、雲感、原紗、涼皮、蟬翼等新面料、新概念層出不窮,原本只需要做好防曬的防曬衣,變成了無所不能的“多面手”。

有的強調自家防曬衣是由木糖醇的冰氧氣制成,可以“一秒散熱,上身立減5℃”;有的則打出“驅蚊”功效,宣稱旗下防曬衣的面料能有效趨避20多種蚊蟲,同時還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和白色念珠菌。

有的防曬衣則將賣點定位于“護膚”,某品牌推出的“面膜防曬衣”系列,就號稱在面料內注入了“762MG/kg玻尿酸”,當皮膚與之接觸,玻尿酸就會被釋放出來,“相當于敷了一層面膜,穿上後肌膚含水量比不穿高出36%。”

造概念的同時,各大品牌還不忘瘋狂堆料,原本UPF50+的防曬衣,硬生生被提高到了“UPF2000+”。但仔細一看,這根本不是國標說的那個UPF,而是UPFAV,即防紫外線平均值,文字遊戲可謂玩得溜起。

幾番操作下來,防曬衣的價格一路水漲船高,終于突破了千元大關。FILA的防曬外套,在線上賣出1059元;HOII推出的一款連帽防曬衣,價格飙升到了1948元;波司登的防曬服售價1499元,被網友調侃“比羽絨服還貴”。

但這場泡沫狂歡,根本經不起太多推敲。有服裝從業人士表示,防曬衣並沒有什麽高深的“科技與狠活”,本質都是通過在錦綸、氨綸這類面料上附著一些塗層或制劑,通過折射陽光達到防曬效果,用戶花上千元買來的防曬衣,成本其實只有幾十元。

至于那些名目繁多的概念,其實是不同面料配比所産生的穿著效果而已,與其說各家品牌在卷“黑科技”,不如說是比誰會造詞。

最紮心的是,消費者們掏癟了錢包,花大價錢買來的防曬衣,連最基本的合格都做不到。2020年6月,《消費者報道》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了18款宣稱有“防紫外線”、“防曬”功能的防曬衣,測試結果是,有超30%的服飾紫外線性能未達標准要求,效果甚至不如一件普通T恤。

2022年,北京消費者協會測試了一批防曬衣,UPF最低的竟然只有3,連“擦邊球”都算不上;今年4月,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共計檢出4批防曬衣不合格,赤裸裸地欺騙消費者。

但這只是亂象的冰山一角,防曬衣背後的坑,還遠不止這些。

03

劣質白牌混迹其中

監管缺失標准不明

行業越來越“卷”,並不意味著行業越來越好。

仔細盤點下便能發現,近年入局硬防曬的新品牌大多采用的是代工模式,很少有資本和創業者在生産端發力,側重點更多放在營銷宣傳上。

這樣做導致的結果,一方面是價格競爭和同質化嚴重,另一方面則是品牌之間需要不斷加碼營銷力度來搶奪市場份額。

以蕉下爲例,其招股書顯示,僅2021年,蕉下就與近600名KOL合作;2022年上半年,蕉下與KOL合作數量更是上升到1577位,直接翻倍,這些KOL當中就包括了李佳琦等頭部主播,最頻繁的時候,蕉下曾在一個月內三次和李佳琦合作。

OhSunny同樣在營銷上下足功夫,據不完全統計,OhSunny先後與宋轶、伍嘉成、周揚青等明星網紅合作,通過明星同款策略切入市場,還不斷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發布種草帖。

羊毛出在羊身上,大手筆的營銷投入,背後默默買單的還是消費者。與高溢價相對的,是企業在防曬科技研發商的低投入,在天眼查以“防曬衣”爲關鍵詞進行專利搜索,其中“外觀設計”類的占比就占據了半壁江山,真正的創新屈指可數。

就在消費者爲錢包感到“肉疼”之際,大量山寨廠家又借機趁虛而入,打著“平替”的幌子割起了“韭菜”。不良白牌會在詳情頁描述自己是“某品牌同廠同源”,價格低至29.9元一件,以所謂的“極致性價比”吸引消費者。

而在1688批發平台上,還有大量的“品牌諧音梗高仿”,比如“蕉嚇”“焦內”“博司登”等等,有商家表示,可以提供印標、換包裝、換吊牌在內的一條龍服務,買家想要什麽logo,就可以印什麽logo。

▲讓人啼笑皆非的“平替”白牌

這些假冒産品,看似省錢,實則吃虧,從防曬能力到面料本身大多不過關。在投訴平台上,有消費著抱怨自己買了平替産品後,穿上不但沒防曬,還渾身起紅疹進了醫院;還有消費者買到的是連普通單衣都不如的“有害單衣”,回家脫了黑色防曬衣後發現,裏面穿的白色衣服全都染黑了。

▲圖/小紅書

樹欲靜而風不止,消費者們怎麽也沒料到,想要挑一件“稱心”的防曬衣,竟然如此困難。究其根本在于,作爲新興品類,防曬衣並沒有相應的國標作爲品類規範,缺乏統一規範和底線設定,導致品牌公開參數的數量和維度“各自爲營”,比如“涼感系數”,有的直接寫數字0.33,有的寫“A+”,有的則強調“超標准170%”。

好在,行業已經逐漸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2023年,天貓運動戶外聯合ISPO(全球多品類運動用品平台),推出了“防曬衣標准六邊形”,爲消費者建立起一套科學、標准的決策依據;今年4月,蕉下攜手艾瑞咨詢發布《中國防曬衣行業標准白皮書》,給同行提供了一份可共享的標准參數。

不破不立,要讓野蠻生長的防曬衣市場過渡到平穩成熟,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這或許不是快速獲利的捷徑,卻是做大做強的正確之路。

只有“貨真價實”的防曬衣,才能有更好的前景。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配圖僅供參考,無指向性及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金錯刀《賺走中國女人600億!被官媒揭穿的“防曬衣”,套路太深了》

2.嗨牛財經《浮誇、虛標、假冒亂象頻發,買一件好的防曬衣這麽難?》

3.牛刀財經《防曬衣市場,小心白牌“李鬼”》

0 阅读:25

快刀財經

簡介:商業快媒體、思維孵化器、價值試驗場和洗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