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知名漢學家沈友友:每一部中國典籍譯本都應是藝術品

華輿 2024-03-15 15:11:03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道 巴西漢學家喬治·西內迪諾(中文名“沈友友”)正在緊鑼密鼓地修改即將在巴西出版的魯迅短篇小說集《呐喊》葡文版。對他來說,中國和中國文化已成爲他追求知識和個人成長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傳播中國文化更是成爲一種使命。

▲巴西漢學家沈友友。(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越來越響亮

20世紀下半葉,中國武俠、功夫電影等在巴西頗受歡迎,小喬治也耳濡目染。他家中有從第三種語言轉譯的《孫子兵法》《莊子》《易經》等中國經典著作,也有涉及近現代中國曆史、文學等方面的書籍,他對此十分著迷。

喬治幼年時對外語和世界各地的文化感興趣,先後學習了多種外語。2003年,在巴西利亞讀大學的喬治認識了一位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胡續冬,從此開啓了他與中國的緣分。

初學中文時,他得到一個與他本人葡文名字發音相近的中文名“沈友友”。機緣巧合,不久,他獲得機會在巴西駐華使館工作了近8年。從那時起,他發奮學習中文、研究漢學,“沈友友”這個中文名也越來越響亮。在幾乎所有場合,他都堅持使用“沈友友”來介紹自己。沈友友先後獲得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也在中國收獲愛情,結婚成家,並定居中國澳門。

傳播中國古典文化

隨著學習的深入,沈友友的興趣逐漸轉向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並開始嘗試將中國古籍翻譯成葡文。從2012年起,沈友友陸續翻譯出版了《論語·葡語解義》《老子道德經河上公注·葡語通釋》《南華真經(莊子)內篇·葡語解析》等多部葡文版專著,並發表了幾十篇論文和文章。2018年,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大學聯合舉辦首屆“中葡文學翻譯獎”,他的譯作《論語·葡語解義》獲中譯葡獎項第一名。

談到哪一部作品在巴西和其他葡語國家最受歡迎時,沈友友說:“我個人比較認可《南華真經(莊子)內篇·葡語解析》,因爲從閱讀到動筆大概用了十年。爲了翻譯它,特別是爲了與莊子寫作風格相匹配,我甚至學會了古代拉丁文,從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中找出合適的寫作風格作爲參考。翻譯時采取了相對接近葡語文學的文筆,闡釋的部分也盡量突出《南華經》地道的中國古典意趣,讓讀者理解莊子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沈友友認爲,“每一部中國典籍的譯本都應該盡量成爲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需要根據原著作者的特點及其時代性、思想和創作特征等因素,針對葡語讀者的情況來闡釋”。他說:“譯作的目的是奠定葡語讀者深入接觸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基礎,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意願。”

沈友友還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以及澳門大學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合作,一起開辦廣播節目《中國思想荟萃》。此外,沈友友還與多位中巴專家一道,計劃將中國著名哲學家陳來教授的《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學講稿》一書翻譯成葡文。

對《呐喊》做另類翻譯

最近幾年,沈友友正在嘗試用魯迅的文章講授文學翻譯的課程,談及即將出版的譯作《呐喊演繹——一個戲劇化的翻譯》,他說:“《呐喊演繹》的基本思路是,倘若作者自己會葡文,他會怎麽寫這些故事?在遵守故事構思的前提下,我根據葡語文學的規律,按照葡語讀者對文字風格的期待進行翻譯。‘戲劇化的’部分來自于發揮原文的‘言外之意’。”

他說,盡管魯迅的文章幽默、諷刺、感人,但光靠直譯很難激發葡語讀者的回應。魯迅簡練的文筆與葡語小說大相徑庭,恐怕大多數葡語讀者看不懂。他希望《呐喊演繹》能讓更多的巴西等葡語國家讀者接觸魯迅和他的作品。

結合學習中文與研究中國文化的經驗,沈友友“譯而優則著”,正在規劃一部入門性質的專著,從文化史和社會史的角度深入淺出地介紹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裏比較重要的人物。“除了思想以外,這本書的特點是強調這些思想家對中國社會和制度的貢獻。在我印象當中,中西比較的著作已經很多,我們還是應該盡量鼓勵葡語讀者直接從中國自身的情況出發了解中國。”他說。

“追求跨文明共贏”

中國和巴西相隔遙遠,地理上的距離導致兩種文化差異巨大。沈友友說:“我覺得這個差異本身非常好,給我們體驗並研究中國提供寶貴的動力——對我們來說,中國總是有新鮮的地方。”

他介紹說,雖然相隔遙遠,但巴西很早就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葡萄牙在非洲、美洲、亞洲等海外地區設有小型的貿易中轉站,來自中國的陶瓷、絲綢等物品經此運抵巴西。

巴西著名人類學家吉爾貝托·弗雷利在他的專著《熱帶中國》中首次介紹並分析巴西從中國接受的文化元素,主張中國文化對巴西的影響不可低估。文化史學者若澤·萊特于1999年出版的著作《在巴西的中國》總結歸納了與中國相關的社會風俗、園林建築、繪畫雕塑等文化元素對巴西的影響。

不過沈友友認爲,巴西民衆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相對有限。可喜的是,隨著中巴經貿合作日漸升溫,巴西民衆對來自中國的音樂舞蹈、美食佳肴、服裝裝飾等興趣漸濃,從而也推動了巴西的“中國研究”的繁榮。

對于未來如何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沈友友認爲應該思考如何讓大家從中華文化曆程的角度理解中國(“以中國解釋中國”)。他說:“爲了這個目標,漢學在他國的本土化是不可缺少的。應該鼓勵本土的漢學家翻譯並闡釋中國的典籍並推動不同專業的人接觸中國傳統學問。”

在沈友友看來,促進世界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十分重要,因此他歡迎並積極看待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他說:“我們要把握文化直接交流的機會,用中文介紹巴西,用葡文介紹中國,重視自己本國的語言和文化,從自己的曆史經驗和自身的利益出發,追求跨文明共贏。”(原標題:“每一部中國典籍譯本都應是藝術品”——專訪巴西知名漢學家沈友友)(完)

作者/陳威華 趙焱

來源:參考消息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