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劇《西遊記》換個視角看經典

華輿 2024-04-07 15:11:13

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記者 應妮)4月3日至6日,黃盈導演第二部新國劇作品《西遊記》登台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導演將作品視角回歸到玄奘本人,講述一個“成年人的成長故事”。

▲新國劇《西遊記》劇照。(圖片來自中新網)

玄奘西行取經是史實,而在後人對此題材不斷搬演和創作中,這樣一個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的史實逐漸演變爲大多數人現在所熟知的神話故事。在閱讀了大量與玄奘西行相關的曆史文獻資料與文學著作後,黃盈最強烈的感受是“玄奘與我們慣常的認知不同:在當時嚴酷的條件下獨自一人西行,我對他有一種‘孤膽英雄’的感覺。”

曆史上,玄奘憑一己之力取得佛經。而在創作過程中,黃盈也在思考,對于玄奘本人來說,他內心的“真經”又是什麽?帶著問題,他開始新國劇《西遊記》的創作,將故的核心落在玄奘本人。“一位26歲的年輕人,懷抱著一腔熱血與單純,向著夢想上路了。然而,他並不知道自己在這一路上將會遇到什麽人、什麽事情、什麽困難。整個取經過程中,哪些事情會讓他退縮,哪些事情讓他望而生畏,哪些剛剛經曆的事情又讓他不寒而栗,不敢回望。”

▲新國劇《西遊記》劇照。(圖片來自中新網)

黃盈的第一部新國劇作品《黃粱一夢》于2011年在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上首演,得到各國觀衆及專業人士的贊許。十多年後,他推出的第二部新國劇,契合了當下國風國潮的流行。黃盈指出,“以戲曲爲代表的傳統文化,是非常成熟完整的閉合體系。我們需要從中找出‘活’的東西,尤其現在審美越來越多元化,有快有慢,有中有外。在這種情況下,創作者要做的是賦予創作內容新的形態,讓它‘適配度’更高。”

因此,他爲自己確定了新國劇創作的三個標准:挖掘“中國材料”、提煉“中國方法”、表達“中國思想”。在黃盈看來,新國劇的創作,要學習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統”代表曆久彌堅的經典元素,“傳”要隨時代更新而演變。如果簡單照搬照抄中國古典的藝術樣式,就缺失了創作者立足當下生活對傳統藝術的創新與思考。

▲新國劇《西遊記》劇照。(圖片來自中新網)

記者在3日晚的演出現場看到,該劇拓展了形體戲劇的邊界,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身體的訓練與使用,與西方形體戲劇的概念融合,並與當下表達結合。同時還大膽創新地豐富了“面具”的使用,比如:孫悟空實際上是戴著面具的真人表演,豬八戒是“全身型的面具”,而沙和尚用手和足對頭部面具進行替代,形成不同的身體組合。而這種種表演都需要較爲深厚的戲曲功底,對演員的挑戰也頗高。

據悉,這是該劇作爲全球華語青年戲劇導演英才計劃委約劇目,于2023年8月在英國愛丁堡Fringe藝術節上拿下“亞洲藝術獎”評委會頒發“最佳導演獎”之後,首度回到北京演出。(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