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雙中國國家館,策展人深度解讀《美美與共——集》

99藝術 2024-04-22 11:18:52

2024年4月18日,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在意大利威尼斯軍械庫及處女花園隆重開幕,展覽將持續至11月24日。

本屆中國國家館展覽由浙江大學教授王小松和獨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劃,共分爲兩部分,分別是由“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圖像文獻組成的版塊“集”,和由車建全、焦興濤、邱振中、施慧、王紹強、汪正虹、朱金石7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組成的版塊“傳”。

在“集”和“傳”之間,展覽借鑒了20世紀德國藝術史家阿比·瓦爾堡的《記憶女神圖集》(Mnemosyne Atlas),用圖像文獻學的方式爲每件藝術作品都准備了與主題相關的圖版,試圖通過多元圖像的並置,將中國曆代繪畫和當代藝術作品聯系起來,也同時呼應了全球圖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雙向聯動。

在開幕當天,我們采訪了本屆威雙中國國家館的兩位策展人王小松、姜俊,請他們就本屆威雙中國國家館的主題、策展理念、選擇藝術家的標准等問題展開深度解讀。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外景

年份:2024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王小松

藝術家、策展人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全國設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當代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曾在德國科布倫茨路德維希美術館、呂貝克聖安娜美術館、意大利美第奇·裏卡爾第宮、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家博物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等舉辦個展、參加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成都雙年展、武漢雙年展、德國北方國際藝術節、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廣州藝術三年展等。擔任“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巡展總策展人。

姜俊

獨立策展人、藝術批評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後

曾畢業于德國明斯特藝術學院,後獲得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學位。他專注于公共藝術研究,以及當代藝術和城市治理的跨界融合研究。姜俊是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2023)、“化作通變:第七屆廣州三年展”(2022-2023)、“時間引力——2023成都雙年展”策展人之一。

Q&A

Q = 99 藝術網

“集”是一種邀請,一種吸收和多層次的接納與包容

Q

在當下的國際藝術環境中,《美美與共——集》這一理念作爲中國國家館的主題,有著什麽樣的意義?

王小松: 在本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我和姜俊及策展團隊反複思考研究後提出中國館《美美與共——集》的概念來解構《處處都是外人》的總主題。“集”本義是許多鳥兒聚在一起棲息,《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這裏“集”就是用其本義。推衍開來,凡物或人會聚一處,都可叫“集”,因而“集”有引申義聚合、彙集的含義。

“集”在今天可以理解爲: 不同身份、不同人種、不同信仰、不同觀念、不同目的、不同媒介、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等多樣性的彙聚。 在本次標題“-集-”中,“集”在中間,前後都附帶連接符號就如同張開的雙手,創造一種鏈接的態度也賦予“集”的開放性與多種組合的可能性,是一種邀請,一種吸收和多層次的接納與包容。它包含了收集、集結、雲集、聚集等多元可能性,象征著聯合、協作和共生。

《處處都是外人》這個主題深刻地觸及了全球化背景下最核心的問題——身份認同與文化差異。本次中國館展覽主題《美美與共——集》旨在通過藝術的形式,探索個體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感知自身與他者,以及如何在多樣性中尋找歸屬感。不僅回應了總主題的挑戰,而且力圖通過文化的對話和交流,消解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外人”焦慮。強調通過文明之間的互鑒,促進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反思和批判現代化進程中伴隨而來的殖民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的“他者”敘事。助力構建一個更加理解和尊重差異的世界。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年份:2024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項目組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文獻檔案展覽現場

年份:2005-2024

技術:文獻、數字可視化

尺寸:多尺寸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針對威尼斯雙年展今年這一“政治”性強烈的主題,我們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祛政治化,是回歸藝術史的,在祛政治化中突顯了我們的政治述求

Q

如何解讀本屆威雙總主題《處處都是外人》?基于這一主題所涉及的曆史和政治問題,《美美與共——集》與之有著什麽樣的關聯性?

姜俊: 這一次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是《處處都是外人》。我們在分析這個主題的時候,會認爲, 它是對今天這個對抗和沖突時代的描繪。 比如說在西方看到的種族對抗,還有國家之間的對抗,甚至到性別的對抗……所以,對抗和沖突都是差異化的不斷極端化。這一關于“差異”的哲學,我可以把它追溯到二戰之後60-70年代開始的身份政治和平權運動。

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之後,它隨著新自由主義,從政治平權開始變成了消費主義,被資本主義的新一輪創意經濟所吸收;同時新自由主義也造成了一個非常強烈的狀況,即貧富差距的極端化。關于各種族裔、性別、性向平權的話語被誇大甚至成爲了極端的“政治正確”,它們成爲了貧富差距、經濟不平等的補償。用族裔、性別等文化對抗來遮蔽越來越極端化的經濟不平等,並代替傳統馬克思主義中所謂的階級對抗。

新自由主義所提倡的人、貨、財的自由化全球流通,特別是人的自由居住權導致了全球移民的問題,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內部,多元主義的社會理想被讴歌,以符合這種經濟全球化的新需要。在經濟擴張期,大家都其樂融融,而一旦遇到經濟下行,移民、種族和宗教差異的問題就突顯出來了。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項目組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文獻檔案展覽現場

年份:2005-2024

技術:文獻、數字可視化

尺寸:多尺寸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同時在整個經濟不斷極化的狀況下,它會使窮人變得更窮、中産階級也在下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是:一方面經濟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是極端的意識形態化。並且在數字算法所主導的信息繭房下,互爲外人、互爲妖魔化並非是一件不可預測的事情。經濟收縮期可能還伴隨著對于相關族裔的汙名化問題,以及相應的反抗。

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平權革命中除了強調“差異”,還有“個性”,二者的不斷發展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個人主義”,它符合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運作邏輯,同時也導致了共同體社群的瓦解,這一表述在多個社會學專著中都有表達,比如羅伯特·D.帕特南的《獨自打保齡球:美國社區的衰落與複興》。今天我們的社會在全球化下變得越來越個人主義。由于原來傳統的共同體瓦解,新的共同體形式尚未被建構出來,所以經濟關系和有償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填補了空缺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傳統共同體中原來的那種兄弟姐妹式的互助,正如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所說的“生活世界”,被所謂的服務性購買所代替。創意産業的核心正是在于,要使得不可被販賣的某種東西可以在創意的方式下進入到可以販賣的渠道裏面去。哈貝馬斯所討論的政治和商業的系統,不斷地把日常生活原來那種固定的關系打破,將其碎片化,使之被收編。

因此, 在一個“差異”哲學主導和極端化的今天,特別是在外部環境惡化、災難頻發下,人類社會內部的分裂反而越來越失控,這導致了多重危機。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的政治話語其實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那麽我們這個主題 《美美與共——集》,就是希望在感性基層中重新回歸人類的“共通性”話語,將流行50多年的“差異”性強勢話語扭轉,在中國傳統平衡和調和性哲學的幫助下,即和而不同、創造新形式的“聯合”和“共生”。 針對威尼斯雙年展今年這一“政治”性強烈的主題,我們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祛政治化,是回歸藝術史的,在祛政治化中突顯了我們的政治述求。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年份:2024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策展團隊關于《處處都是外人》與《美美與共——集》之間的關聯性的8個討論焦點

Q

請談談在確定《美美與共——集》這個主題時,策展團隊做了哪些方面的思考與討論?

王小松: 就今年的威雙總主題《處處都是外人》和中國館主題《美美與共——集》之間的關聯,我們策展團隊做多次討論,主要焦點集中在8個方面:

首先,文化身份的多樣性和全球化流動性使得文化更加互聯,人們可以輕易地訪問和體驗不同的文化特色。這一現象既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也帶來了身份的多樣性和流動性。例如:

文化混合 :不同文化間的交融可能産生全新的文化現象,如美食、音樂、語言等方面的創新;

身份複雜性 :全球化背景下,個人的身份可能同時受到族裔、國籍、職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文化消費的變化 :通過媒體和旅遊,人們可以更容易地訪問和體驗遠離自己生活環境的文化。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年份:2024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第二,遷移與文化保存

遷移可能會導致文化的改變甚至消失。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關鍵的挑戰和問題,包括:

文化傳承 :如何在遷移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保護和傳承特定文化或族群的獨特傳統?

文化適應 :移民如何在新環境中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又融入主流文化?

第三,技術在文化遷移中的角色

現代科技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方式和速度,涉及: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 :通過VR和AR,人們可以沉浸式地體驗不同文化的藝術、曆史和傳統;

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平台促進了文化的快速傳播和交流,讓人們能夠輕易地分享和探索不同文化內容。

第四,遷移與文化沖突

遷移可能引發文化沖突和摩擦,這涉及:

價值觀的沖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和信仰可能導致理解障礙和沖突;

和諧共處的途徑 :如何通過教育和對話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理解和共處?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車建全《亭》展覽現場

年份:2003-2022

技術:影像

尺寸:1280 mm750 mm40mm×20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第五,藝術與文化身份

藝術不僅反映文化,還可以塑造和傳播文化。

藝術作爲文化橋梁: 藝術可以跨越文化和語言障礙,連接不同的人們;

藝術在文化保存中的作用: 藝術可以作爲記錄和傳承文化記憶的手段。

第六,政策和法律的影響

政府和組織通過法律和政策影響文化保護和傳承:

文化保護法規: 針對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存等領域的法規;

國際合作: 多國政府和組織的合作可能促進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共享。

第七,個體與集體文化身份的交織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可能同時擁有多重文化身份:

身份的選擇與構建: 個人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期望之間尋找平衡和認同?

地方與全球的關系: 如何理解和平衡地方文化和全球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第八,跨文化交流帶來機遇和挑戰

如何有效傳播和解釋不同文化?

跨文化溝通的難題: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克服語言和文化理解的障礙?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焦興濤《魂·韻》展覽現場

年份:2022

技術:金屬

尺寸:多尺寸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在文獻上,通過對于瓦爾堡的戲仿來實現中國古代繪畫和全球的圖像史的對話

Q

《美美與共——集》中的“集”有幾層含義?爲什麽要借鑒20世紀德國藝術史家阿比·瓦爾堡的《記憶女神圖集》(Mnemosyne Atlas)來作爲展覽架構的重要參照?

姜俊: 我們主題的核心字“集”首先是collection——收藏。 “集”的第一層含義 ,藝術之所以能成爲“藝術”,就是因爲人的收集、收藏使得一些無用的東西可以獲得它的某種審美價值,最後變成了藝術品。 這一過程也正是美學現代性的誕生,即對于人造物有用性的揚棄,在無用性中開發其美學價值。

我們在這一部分中設置了“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它是浙江大學經過了十九年彙集的數字文獻庫,將散落在全球的中國古代繪畫以數字的形式彙聚到一起。整個收集的過程變得很重要,它從中國藝術品的遷徙中展示了過去200年西方殖民主義所推動的全球化。此次我們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中展示了“大系”的100個數字圖像都是流落在海外的作品。

“集”的第二層含義:雅集就是把人給聚集起來。 “集”字本身在甲骨文裏面是木上的三只鳥,以表達衆鳥群棲于同一樹上。邀請的包括車建全、焦興濤、邱振中、施慧、王紹強、汪正虹、朱金石在內的七位藝術家,這一個動作就相當于對中國傳統雅集的引用。在雅集傳統中,往往會聚集一批文藝友人來欣賞某位主人的收藏,然後針對收藏開始展開一系列的文藝活動。雅集過後也會産生一批新的藝術作品,所以說 對于七位當代藝術家的邀請其實是雅集的部分。 今天威尼斯雙年展作爲一個藝術盛會也是一次更大範圍的雅集,4月開始全球熱愛藝術的人都會雲集于此。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邱振中《狀態》系列作品展覽現場

年份:2024

技術:鋼筋龍骨、玻璃鋼著色

尺寸:多尺寸

圖片版權:©邱振中工作室

拍攝:邱昕

第三層含義的“集”,其實就變成了一個知識的彙集和編撰。 我們使用了瓦爾堡的《記憶女神圖集》作爲參照,並按照原本的瓦爾堡圖集來做的一個新的圖集包含了中國曆代繪畫大系、七位參展藝術家和全球圖像。 瓦爾堡是潘諾夫斯基的老師,他也是圖像學的創始人,他有一個瓦爾堡的圖書館。瓦爾堡的圖集其實是攝影技術成熟後的産物,人們可以將圖像文獻並置,並形成圖像之間跨曆史和跨地域的交互。在他的圖書館裏是按照書和書的關聯性來進行排列的,因此每次按照新的興趣他的書都會重新被排列,因爲在每一次研究當中會創造一種新的關聯性。瓦爾堡在1927年創造了我們在本次展覽中引用的《記憶女神圖集》,共有63塊圖板,63個排列。他希望在全球各種跨文化、跨曆史和跨地域的圖像背後,找出人類的共通性,即人類共通的“激情公式”,也就是說人類經曆過幾萬年的生活,圖像其實是對于生活中歡樂或者痛苦的、悲傷表達的記錄。這個激情公式在無意識當中被跨曆史、跨文化和跨地域地共同繼承。因此他的圖像中就既出現了文藝複興,也出現了各個不同時期的人造圖像,甚至把當時的廣告圖像也放在一起。

其實我們選擇瓦爾堡,有一個點是因爲瓦爾堡研究成爲了最近的顯學。比如2020年在柏林的世界文化宮(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就做過恢複瓦爾堡的63塊板的一個展覽《阿比·瓦爾堡:記憶女神圖集——原作》(Aby Warburg: Bilderatlas Mnemosyne – Das Original)。去年在烏菲茲美術館也舉辦了瓦爾堡的展覽《視野屋。阿比·瓦爾堡,佛羅倫薩和圖像實驗室》(Rooms with a View. Aby Warburg, Florence and the Laboratory of Images)。

瓦爾堡的這個圖集並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圖像並置來形成的某種直觀。我們其實是希望能形成這樣的一個所謂文化的連接。在文獻上我們通過對于瓦爾堡的戲仿來實現中國古代繪畫和全球的圖像史的對話;再就是中國的當代藝術,七位參展藝術家的創作和古代文獻之間進行一個互動。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施慧《書非書》系列作品展覽現場

年份:2021-2024

技術:宣紙、紙漿、棉線、木板

尺寸:多尺寸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中國館不僅展示了中國藝術的深厚曆史和文化底蘊,還展現了如何將這些傳統元素轉化到當代藝術的語境中,以此探討和表達現代社會和文化現象

Q

本屆威雙,中國國家館與其他國家館在文化、藝術層面,有著什麽樣的關聯性與獨特性?

王小松: 首先,就關聯性來說,中國國家館與其他國家館共同探索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普遍主題,如文化身份、全球遷移、環境問題和技術影響等。這些都是當代藝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體現了不同國家在面對全球挑戰時的共同關切和響應。此外,藝術的普遍語言——無論是視覺藝術的表達還是跨文化的對話——都爲不同國家間的藝術館建立了聯系,使得各館之間在表達形式和探討主題上存在著相互的影響和啓發。

在獨特性方面,中國國家館特別強調了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結合。通過主題《美美與共——集》,中國館不僅展示了中國藝術的深厚曆史和文化底蘊,還展現了如何將這些傳統元素轉化到當代藝術的語境中,以此探討和表達現代社會和文化現象。這種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表達方式結合的嘗試,是中國國家館的一個顯著特點,它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連續性,也體現了中國在全球藝術舞台上的創新和開放態度。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王紹強《淬厲新之》展覽現場

年份:2024

技術:紙本水墨

尺寸:400 mm*400mm×105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王紹強《淬厲新之》(局部)

通過多元圖像的並置,將中國曆代繪畫和當代藝術作品聯系起來,也同時呼應了全球圖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雙向聯動

Q

“集”和“傳”兩大版塊的設置是基于什麽樣的思考和理念?

王小松: 這次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基于“美美與共”的主題,分爲“集”和“傳”兩大版塊。其中,“集”是基于“中國曆代繪畫大系”的圖像文獻展,“傳”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聯展。

“集”版塊展出收藏于海外的100件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數字文獻檔案,這些作品均入編“中國曆代繪畫大系”項目。該項目曆時18年,共收錄了12405件/套中國古代繪畫珍品,其中有3000余件/套分藏于中國以外的文博機構,占收錄總作品量的1/4。本次展覽中甄選100件“大系”收錄的海外藏繪畫,如唐·韓幹《照夜白圖》、五代·董源《溪岸圖》、宋·郭熙《樹色平遠圖》、元·倪瓒《虞山林壑圖》、明·董其昌《江山秋霁圖》、清·吳曆《墨井草堂消夏圖》等,進行數據可視化展示,挖掘其背後的流傳曆程,以圖證史。

“傳”版塊邀請了7位當代藝術家,以回應“大系”的方式創作7件藝術作品,並參考瓦爾堡《記憶女神圖集》中圖像文獻學的方式,用圖像文獻的展示牆將中國大系圖像和當代藝術作品聯系起來,也同時呼應了全球圖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雙向聯動。其中,朱金石從建築、車建全從山水、焦興濤從人物、汪正虹從花鳥、王紹強從筆法、施慧從書法、邱振中從造園,這7個中國傳統繪畫的角度分別切入進行創作。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汪正虹《百鳥圖迹》展覽現場

年份:2023

技術:金屬、玉石、木頭

尺寸:多尺寸

行爲表演:©馬一奧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汪正虹《百鳥圖迹》

年份:2023

技術:金屬、玉石、木頭

尺寸:多尺寸

行爲表演:©馬一奧

圖片版權:©藝術家本人

回應傳統,兼具當代

Q

以《美美與共——集》爲主題,選擇參展藝術家的標准是什麽?

姜俊: 回應傳統,兼具當代,在創作上成序列型的藝術家。

王小松: 首先,雖然這些藝術家在表現形式和媒介上保持各自的獨立性,但他們的作品幾乎都在圍繞幾個共同的核心主題進行深入探索,包括時間與空間的延展性、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文化與生態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社會變革對個體和集體的影響。

這些主題不僅體現了藝術家對當前全球和本土問題的敏感性,也反映了他們試圖通過藝術表達對這些問題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其次,多位藝術家在作品中借鑒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當代手法重新诠釋。無論是將傳統形象以現代藝術的語言轉譯,還是對古典題材進行當代的重新處理,都體現他們在創新中尋求文化的連續性與當代性。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朱金石《宣紙塔》展覽現場

年份:2024

技術:防火宣紙、鋼管、棉線、竹竿、LED燈帶

尺寸:8500–8700 mm*3500mm

圖片版權:©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團隊

拍攝:意釋文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