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療法有用嗎?該怎麽做?

我是小醫生 2024-03-26 12:44:47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療法有用嗎?該怎麽做?

很多患者一旦知道患了糖尿病後,會消極悲觀,不知所措,此時應增加對糖尿病患者的教育,使其逐漸了解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是慢性代謝性疾病,治療上需要綜合治療,防止慢性、急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掌握糖尿病各方面的知識,增強治療糖尿病的信心。

如何正確對待糖尿病是糖尿病心理治療的核心內容,不能堅持正確對待糖尿病,病情的良好控制就無從談起。糖尿病不論病情輕重,只要科學對待它,千方百計的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就不會向嚴重的程度發展。相反,對糖尿病滿不在乎,采取不承認、不檢查、不治療的放任態度,會使血糖長期在較高水平,糖尿病並發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最終會出現嚴重的不可逆的後果。

導致糖尿病産生與發展的另一方面因素是則是心理應激,心理應激是人體在特殊情況下所産生出現的不良心理表現,研究表明,心理應激是糖尿病致病的一種主要應急源,反過來,當糖尿病患者長期治療過程中,又會容易使其處于心理應急狀態,十分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還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爲了治療肯定需要改變自身長期已經形成的飲食、生活習慣等。這也容易導致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出現各種不良心理,這對糖尿病的治療十分不利。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對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學、遺傳和治療等方面的大量研究,促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糖尿病的影響。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緊張、焦慮、憂慮、發怒、恐懼、孤獨、絕望、憂郁、沮喪、激動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酮症酸中毒。

這是由于情緒緊張使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加,且脂肪分解加速,産生大量酮體,從而發生酮症。相反,當情緒緊張消除時,則糖尿減少,糖胰島素需要量也減少。因此,糖尿病患者保持思想樂觀、情緒穩定,對糖尿病的控制是有利的。

(創作不易,如果喜歡,請關注,謝謝支持;如果不喜歡,請評論,慢慢改進。盡量每日更新,在此給各位叩首拜謝!您的態度就是我的動力!)

0 阅读:4

我是小醫生

簡介:各種醫療健康知識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