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情緒管理,不是情緒穩定,而是情緒自由

樂人看情感 2024-05-02 07:22:56

每一種情緒,都值得被看見。

作者:洞見MK

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話題:“真正的情緒穩定,不是忍耐。”

很多人以爲,所謂的情緒管理,就是脾氣溫和,不會大起大落。

但其實,遇事時強行壓抑自己的情緒,逼自己穩定下來,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沒被釋放的情緒,就如同藏在體內的一個定時炸彈,你永遠不知道,等它真正爆發時會有多可怕。

先來看三個故事吧。

1

第一個故事,源自醫學博士羅大倫講的一個案例。

來訪者M女士,嫁給了一個脾氣暴躁、喜歡指責的男人。

隔三差五,丈夫就會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她吵得昏天黑地。

M女士滿腹委屈,痛苦不已。

但爲了維持家庭穩定,她一直忍氣吞聲,再大的委屈都埋在心裏,再多的苦楚也隱忍不言。

然而心情可以被壓抑,身上的傷痛卻無法掩蓋。

幾年後,原本很健康的她,莫名變得骨瘦如柴,臉色發青,整個人都憔悴了許多。

一檢查,才發現是腎癌晚期。

聽到醫生的診斷時,她差點哭昏了過去。

對于這位女士的遭遇,羅大倫很是痛心,他告訴M女士:

身體90%的病痛,都和被刻意壓制的情緒相關。

很多大病包括癌症,都是長時間的情感壓抑導致的,你的病,就是被自己活生生憋出來的。

如果不是自己把什麽都憋在心裏,你壓根就沾不上這樣的厄運。

M女士聽後,陷入了深深的懊悔當中,只可惜,一切都爲時已晚。

2

第二個故事,源自余華的小說《我膽小如鼠》。

書中的主人公楊高,在父母的教育下,從小老實本分,不爭不搶。

即使別人嘲笑他,他也不會回擊。

小時候,有孩子挑釁他,朝他臉上吐唾沫,他忍了。

等到成年了進廠,同事搶了他的技術工,讓他去幹些打掃衛生的粗活,他也忍了。

平日裏,同事一個個摸魚偷懶,上班溜號;他勤勤懇懇,把車間機器打掃得锃光瓦亮。

但是輪到發獎金、單位分房時,卻沒有他的名額,他還是忍了。

無論遇到什麽事,他總是笑呵呵地來回應。

但這樣的隱忍,卻沒有爲他換來好人緣。

別人反倒把他當成了傻子,覺得他膽小如鼠,可以任人宰割,開始變本加厲地欺負他。

終于有一天,楊高突然決定不再隱忍了。

在工友又一次毆打他之後,他直接拿了一把刀來,就要朝著工友的脖子砍去。

工友被嚇得半死,趴在地上苦苦求饒,說盡好話,這才避免了一樁慘劇。

3

第三個故事,是作家蘇青的故事。

蘇青相貌端莊,才華過人,是公認的才女。

可這樣的人,也曾爲了家庭而犧牲自我,隱忍半生。

20歲時,蘇青就聽從了母親的建議,棄學結婚。

爲了成爲一個完美的妻子,她不僅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文學寫作,整日圍著鍋碗瓢盆打轉。

還在五年內連生四胎,就爲了能生出一個男孩。

即便心有不甘,蘇青還是選擇了忍讓順從,以“溫良恭儉”來要求自己。

可這種做法,非但沒獲得丈夫一家的認可,還遭到他們的欺辱。

公婆拿她當丫鬟使喚,所有家務都讓她來幹。

丈夫也不把她看在眼裏,動不動就對她言辭羞辱,有時候甚至動手扇人。

但就算如此,蘇青也選擇了默默忍受。

直到有一天,蘇青偶然發現,原來丈夫早有婚外情,公婆也都默許了。

蘇青心中憤怒不已。

她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溫和,在他們眼裏不過是軟弱。

醒悟之後,她決定不再忍讓。

夫家再想打罵她時,她也會堅定地予以反擊。

後來,她還和丈夫開誠布公地談了一次,隨後決定果斷離婚,任對方如何挽留也不回頭。

離婚後,她覺得生活的陰霾一掃而光,整個人都變得更舒暢、更有活力了。

于是蘇青開始重拾寫作,很快就成了當時家喻戶曉的作家。

自此,所有人對她的態度都變了,沒人再敢輕易招惹她。

4

同樣是面對生活的不幸,三個人物卻有著不同的結局。

從他們的故事中,你會發現,一個人對待情緒的態度,往往就決定了生活的幸福度。

明明感受到了自己的消極情緒,還一味隱忍,只會讓身體和精神雙重崩潰。

只有像蘇青一樣,釋放出自己的攻擊性,我們才能收獲身心的自由。

弗洛伊德曾說: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所以,所謂的情緒穩定,其實根本不存在。

那些負面的能量,只是被壓抑在了心底,就像一座沉寂許久的活火山一樣。

一旦情緒崩盤,就會讓你付出更大的代價。

成熟的人,都允許自己情緒自由。

給壞情緒找一個出口,它才會悄悄地從你身上溜走。

日本松下公司爲了減輕員工的壓力,特地設置了“出氣室”。

員工們如果遇到了煩心事,就可以到這個隱蔽的房間裏來,對著道具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腳踢。

一段時間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員工們的心情明顯變好,公司業績也有了大幅提升。

可見,負面情緒並非洪水猛獸。

只要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就能消除心中的不爽,爲你的生活助力增益。

作家張德芬曾說:“負面情緒的背後,一定藏著生命的奇迹和禮物。”

心情糟糕時,不必一味地壓抑和掩飾。

正視它、接納它,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平和,帶著滿滿的勇氣,渡過當下的難關。

5

關于如何做到情緒自由,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伯特·艾倫,曾提出了“制怒三部曲”,現在分享給大家:

1. 情緒産生時,找出自己的“地雷”。

情緒地雷,是指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傷痛,別人一觸碰它,你就會感到受傷、委屈。

而這些創傷,並不容易被察覺。

你可以試著把它寫出來,反思自己內在的問題。

然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爲,縫補心靈上的裂隙。

這樣,你就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言行戳痛。

提前排出了情緒地雷,我們才能跳出悲傷——無助的惡循環,和自己達成真正的和解。

2. 情緒發出時,識別“需求”。

羅伯特指出,每一次情緒失控的背後,其實都是未被滿足的需求。

悲傷,是在告訴你,你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

憤怒,是在告訴你,你的邊界和利益可能受到了侵犯;

恐懼,是在提醒你,讓你警惕潛在的威脅;

抑郁,是在提示你,你已經累到極點了,需要停下來休息。

所以當你情緒崩潰時,不必驚慌。

而是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想要什麽,我究竟因爲哪一點而感到不滿?”

知道自己缺失了什麽,才能對症下藥,找到辦法解決問題。

3. 識別需求後,滿足需求。

既然找到了情緒失控的根本原因,接下來就要著眼于如何滿足需求。

比如被誤解時,你可以找個信得過的人聊一聊天,說出你的感受。

壓力太大時,你可以通過聽音樂、做運動來宣泄。

身體太疲憊時,允許自己請兩天假,徹底地歇一歇。

讓情緒像水一樣流動起來,緩緩地從你身上排出去。

當悲傷被表達,痛苦被安撫,心裏自然通暢無比。

法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拉裏維,曾在《情緒的82張面孔》中指出:

人類的情緒複雜多樣,但沒有一種可以稱之爲絕對的“好”或“壞”。

盲目追求平和,你反而會與幸福背道而馳。

因爲所謂情緒穩定,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霸淩。

從今天起,不做情緒穩定的大人,而是做一個情緒自由的成年人。

點個贊吧 ,允許心情高低起伏,允許苦樂自然流淌,以更自如自洽的姿態,過更自由自在的生活。

2 阅读:81

樂人看情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