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工人文化宮「翻紅」!爲何吸引這麽多年輕人?

覓渡新語 2024-02-22 10:58:48

去年夏天,常州市工人文化宮煥新歸來,引發了一波常州人的集體“回憶殺”。當人們還在疑惑文化宮能否再度火起來時,“複出”後的文化宮已經找到了吸引新時代年輕人的新方式——辦“夜校”。現在,常州興起了一股“夜校熱”,在下班後前往夜校學習充電、交友社交成爲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夜校熱”的出現也讓常州市工人文化宮成功“翻紅”。

據《常州日報》報道,常州人暌違20余年的職工夜校,去年底“煥新”歸來,7天內799個學習名額被搶訂一空,九成以上的學員是“80”“90”“00”後。

△青年在常州市工人文化宮“夜校”學習繪畫課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筆者在這裏度過了一段難忘青春時光,上課有時會因加班帶著面包匆匆趕來,下課則伴著一片自行車鈴聲和同桌討論中離開。那時只有對知識的渴求,且帶著或爲第二學曆或爲技術晉級的功利心。

如今再看那令人懷念的科教樓,變化的不僅是外立面簡潔明快的現代風格。走進教室,看到的不是黑板上寫滿英文詞組、數學方程式,而是京劇課上的字正腔圓,亂針繡班上的飛針走線。

△常州亂針繡非遺傳承人向學員傳授刺繡技巧

從課程表得知,除了素描、聲樂、茶藝、留青竹刻這些傳統文化傳承,還有瑜伽、網球、相聲脫口秀、烘焙這些緊扣年輕人需求的新課程。夜校課程之“新”與文化之“美”交織,令人耳目一新,也讓年輕人趨之若鹜。

△龍城職工大講堂“職工夜校”第二期部分課程安排

其實不單是常州。近段時間,火遍各地的夜校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回歸,年輕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頻頻“出圈”。

在上海,市民夜校開班報名時,65萬人爭搶一萬個課程名額;在廣州,“漢服漢禮”“壓花技藝”等課程都有名師坐鎮;在西安,創業青年看到公辦夜校缺失的商機,頗具規模的商業化夜校應運而生。

△上海市民夜校,圖源上海市群衆藝術館

今年以來相關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長980%。區別于20世紀80年代的夜校潮,如今年輕人完全不再是以補習文化知識爲目的,而是熱衷于夜校課程的豐富多元,從鄉村民謠到非遺手作,從運動健康到生活美學,滿足了年輕人對藝術審美、社交方式以及自我成長的新追求。

這就是夜校的“變”與“不變”。

夜校本是上世紀一種特殊的受教育方式,“白天工作,夜晚學習”,夜校乘著工業化的東風而來,又隨著義務教育等制度的普及漸次消失。

如今,夜校在各大城市再度翻紅,課程內容、上課形式發生變化,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以說,“新夜校”火爆的背後,是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傳神寫照。正是公衆求真尚美的強烈美育需求,推動著以“新夜校”爲代表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積極轉型。

△青年職工在常州市工人文化宮“夜校”學習瑜伽課程

我市剛剛召開的新春第一會,擂響了“萬億之城再出發”的奮進戰鼓。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吸引著各路年輕人聚龍城、創新業、攀新高。讓常州成爲年輕人成才成長成功的向往之都,除了有吸引人的産業高點、科創亮點,還要有年輕人期盼的詩和遠方之美。“新夜校”以“城市新美育”來統領、布局、優化,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也是吸引年輕人的有力抓手。

當然,面對“新夜校”的“秒光”“一證難求”,面對學員“課程供給能更加豐富”的期盼,如何呵護好這股“夜校熱”,正考驗著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的能力與水平。

如何推進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彰顯政府公益文化基金的引導功效?如何發揮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讓更多的市場主體、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參與到“新夜校”建設中來?如何在各類大型人才社區、青年集聚區引入新美育資源,讓年輕人在“樓道口”就能觸手可及……

只有堅持探索實踐、創新提升,才能使“新夜校”從“有沒有”到“多不多”“好不好”“長不長”不斷煥新,從而構建審美價值趨同的精神共同體,優化“新夜校”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生態,讓城市新美育之風溫暖年輕人。

(作者江天舒,文章原標題爲《“新夜校”煥新城市新美育》,原載于常州日報2024年2月21日A03版常言道欄目)

0 阅读:22

覓渡新語

簡介:中國常州網深度評論品牌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