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軍帽上的兩粒紐扣,到底是幹什麽用的?

一更曆史 2024-03-13 00:14:46

在許多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八路軍戰士的形象被定格在“一身灰”,即身穿灰色軍裝,頭戴灰色軍帽。

八路軍包括新四軍所佩戴的帽身中央,還會有兩枚不知其用途的紐扣。很多人都好奇,八路軍軍帽上的這兩粒紐扣到底有何用處?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立後,與孫中山先生開創的國民黨有過數年的“合作期”。

一直到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另立門戶,大肆捕殺中國共産黨人與愛國人士。從此,國共兩黨陷入水深火熱的“阋牆之爭”。

這一階段,我黨指揮的人民紅軍在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地開創革命根據地。

由于時常遭到國民黨軍與地方軍閥的“圍剿”,導致物資極其匮乏。除正規軍主力之外,各地方、區小隊很難獲得成套軍裝。

因此,在人民紅軍時期,戰士們沒有形成統一的軍裝制式。畢竟,當時連最爲重要的武器彈藥都十分匮乏,就更別提軍裝、軍帽的供應了。

20世紀30年代,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共産黨人在莫斯科執行共産國際之命,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

從這時起,我黨主動調整路線,停止階級鬥爭,高舉抗日大旗,積極開始尋求與國民政府合作抗日道路。後來加上西安事變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爆發,爲國共第二次合作鋪平道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正式取消,中央蘇區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管理。共産黨人表示服從國民政府的號令,人民軍隊接受統一整編,成爲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

1937年8月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與陝北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不久,改稱第十八集團軍。

1937年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再次發布命令,將湖南、江西、廣東、浙江、福建、湖北、河南、安徽八省紅軍與遊擊隊改編爲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八路軍與新四軍的來曆。

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已經有了正式的番號與編制。

既然是國家正規軍,無論蔣介石是否高興,八路軍與新四軍都要有獨立的軍旗、軍裝和軍帽。鑒于此,便有了我們最爲熟知的灰色八路軍軍服和軍帽。

通常意義上來說,八路軍軍服和軍帽的顔色、形制是由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的。

全面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的確給八路軍新四軍提供了物資,其中就包括灰色軍裝與軍帽。這套軍裝包括軍帽並非國民黨自行發明,而是師承德國。

影響整整兩代人的灰色八路軍軍帽,其原型是德國山地帽。這種軍帽佩戴的好處是輕便、容易收納,奔跑起來不會有不適的感覺,缺點就是防護能力遠遠不如鋼盔。

其實國民政府最初供應給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帽上,不僅有兩枚紐扣,還有一枚青天白日徽章。

1941年初的“皖南事變”爆發,蔣介石宣布新四軍爲“叛軍”,單方面取消番號,還將軍長葉挺交由軍事法庭處理。此舉引發新四軍的不滿,一些隊伍便摘掉了青天白日帽徽。

戰士們雖然摘掉了帽徽,但諸如陳毅、粟裕等新四軍重要領導日常佩戴軍帽時,仍然高懸國軍國徽。

正是從“皖南事變”開始前後,國民政府就不再提供給八路軍和新四軍物資。

至于八路軍帽上的兩顆紐扣究竟有何用途?

如今網絡上對此有很多不同說法,有一種說法說頗受大家認可:兩顆紐扣是在皖南事變結束後,被義憤填膺的戰士當作“八”字形。

還有一種說法是:抗戰時,我軍物資匮乏,這兩顆紐扣可作爲軍服的備用紐扣,以備不時之需。

但根據權威資料記載,這兩枚扣子的用途更多是防寒保暖。

現在網絡上流傳的一張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與政委關向應老照片,從照片中能清楚地發現,他們的帽子較厚實,且帽身中央“鼓鼓囊囊”。

因爲當時身處冬季,八路軍戰士佩戴的軍帽是冬季式樣,帽身中央增加棉絮,那兩枚紐扣所固定的就是“護耳”。

護耳怎樣使用?與我們熟知的“雷鋒帽”差不多,寒冷時將兩枚紐扣解下,放下護耳,緊緊包裹在臉頰兩側,再用紐扣進行固定。

在寒冷的冬季,能給外出作戰的戰士提供些許保暖效果。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許多部隊都是佩戴原先的八路軍帽。

戰略決戰開始前,各大野戰軍作戰行動獨立,且各地條件都不同,各戰略區所屬軍隊的軍服軍帽式樣、顔色也不盡相同。

1948年底,全軍後勤會議對統一軍服問題進行研究,中央軍委于會議結束後首次下達統一全軍軍帽試樣的命令。

新的軍帽改爲圓形短檐帽,材料爲棉布,帽身中央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

至此,配有兩顆紐扣的灰色八路軍帽成爲曆史。

參考文獻:

[1]李友唐.八路軍換帽子的故事[J].福建黨史月刊,2012(05):43.

[2]徐平.解放軍軍帽簡史[J].新湘評論,2018(16):56-59.

0 阅读: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