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一個“等級制”,能改變大學生的“卷”嗎?

綿李長征 2024-01-09 14:31:26

核心觀點:“不把學生捆綁在成績上”需要更多的改變來支撐,尤其需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關注本科畢業生的學術潛能與綜合素質。

績點,作爲大學生學業評價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是大學生“又愛又恨”的事。據報道,北京大學日前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文,介紹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從2020級開始展開試點改革,實行“等級制”考核評定方式的成效。這項改革突出“不要把學生捆綁在成績上”,用優秀率和優良率替代平均成績點數(GPA),並將學生的成績分爲A、B、C、D、F五個等級。

放棄平均成績點數排名,實行“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此舉引發廣泛熱議。而熱議背後,更有著大學生們對改變“卷績點”的現實期盼。

這是很多學生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在高強度學業考核壓力下,爲了總成績提高一兩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卷績點”泥潭。從分分必爭到等級打分,並不是單純的評分標准的改變,而是希望學生有更多時間去進行素質提升,從單純的“拼績點”“假學習”轉變爲真正的“愛知識”“愛學習”。不可否認,部分高校出台此項政策,初衷是好的,值得肯定。

然而,一個“等級制”能改變大學生的“卷”嗎?要知道,績點在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保送考核時,是一個必要的條件。除了保研,評優、獎學金、出國留學、交流項目都與它挂鈎,甚至一些用人單位也可能比較看重績點。如果采取“等級制”,會不會換一種方式繼續“卷”,由“卷績點”到“卷A”?試想,只要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專業水准的偏愛沒有改變,保研、留學對成績更爲看重的評價體系沒有改變,以“成績論英雄”的現實語境沒有改變,以及家庭對孩子學業出衆的期盼沒有改變,“卷”或許就依然存在。

這也意味著政策實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實時調整,比如區分度降低,在保研、留學等問題上,該以什麽標准來進行,避免造成學生都去競爭“A”等級,從而帶來新的負擔,等等。正如專家所言,高校、用人單位該如何完善新變化下的升學、招聘制度,這些都需要各方不斷探索。

一句話,“不把學生捆綁在成績上”需要更多的改變來支撐,尤其需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關注本科畢業生的學術潛能與綜合素質。說到底,探索“等級制”爲的是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進行素質提升。那麽,如何保證學生充分利用好“更多時間”,還有“素質提升”如何得以充分顯現?這些都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0 阅读:2

綿李長征

簡介:喜歡評一評,只爲時代進步。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