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將領張靈甫長女:張靈甫殺了她生母,可她卻認爲父親是英雄

枕貓 2024-05-06 13:49:37

她是國民黨名將張靈甫的長女張清芳,親生母親吳海蘭在自己不到兩歲的時候被自己的父親殺害,但等到建國後母親的家屬終于找到她時,卻發現她對父親沒有什麽怨恨,反倒帶著一種尊重與敬佩——這是怎麽一回事呢?

張靈甫的年輕往事

張靈甫作爲國民黨中留下名字的將領之一,其從戎生涯從民國時期的第二次全國革命起,到抗日戰爭,再到最後死于解放戰爭,相信不少人之前都對這個名字有所耳聞。

但可能要令不少人驚訝的是,“張靈甫”這個名字並非他的原名,他的原名是“張鍾麟”三字,改名的原因則與貫穿本文的“殺妻案”息息相關。

張靈甫出生于1903年的陝西省長安縣,在他的童年到青年時期,周圍人絕對想象不到他以後能有諸多轟動一時的成就,原因無他——他的家境實在貧寒,就連在20歲時考入北京大學的曆史系都因爲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辍學。

而也是在張靈甫20歲這年,家裏按照傳統的規矩爲他決定了一門親事,這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邢鳳英。

邢鳳英是個溫柔善良的女子,符合傳統的“好妻子”定義,但此時正是新思想在國內傳播、且張靈甫也是年輕氣盛的年紀,所以他對這門親事只是被動接受而並未主動與邢鳳英有什麽親熱。

在這之後不久,張靈甫就加入黃埔軍校,作爲四期生畢業,開啓了一生的軍旅生活。

張靈甫的軍事才能也在參與的戰爭中體現:他先是參與了第二次全國革命,而後又在國民黨的“圍剿”行動中負責追擊紅四方面軍,由于頗有成果而得到了上級胡宗南的賞識——這也爲他日後被胡宗南庇護埋下伏筆。

轟動一時的“古城殺妻案”

到了1933年,也就是張靈甫30歲這年,他在帶兵打仗的途中經人介紹,認識了時年只有十八、九歲的吳海蘭。

長相貌美又帶著青年人活潑的吳海蘭一下就俘獲了張靈甫的心,他多年來一直與第一任妻子沒有往來、也無子女,這下便直接決定與邢鳳英離婚,娶了吳海蘭爲妻。

起初兩人的婚姻生活可謂蜜裏調油,很快還生下了一個女兒——正是張靈甫長女張清芳。但一切在結婚三年後急轉直下:1936年,轟動一時的“古城殺妻案”發生,所有人都不敢置信,張靈甫居然槍殺了自己的妻子吳海蘭。

案發後,吳海蘭的哥哥吳正第一時間提起上訴,到案發地西安爲妹妹奔走申冤。當地的婦女聯合會也第一時間關注到了此事,而此時又正值張學良夫人于鳳至在西安停留,她很快把這一消息帶回了南京,告訴了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到此,這件事真正驚動了國民黨中央。

對于影響如此惡劣的國民黨將領,蔣介石第一時間下令派人押解張靈甫到南京受審。這一次胡宗南卻沒有遵守這條命令,他雖然沒有辦法保張靈甫全身而退,但還是爲他爭取到了能夠自行前往南京的自由,而不用在舟車勞頓中還要受到犯人的苛待。

到了南京後,法庭也第一時間綜合張靈甫殺妻的事實和惡劣影響,宣判其死刑。不過就在行刑前幾天,張靈甫感染上了瘧疾,他抓住治療的時機提出上訴,而後成功將自身應受到的刑罰減輕爲服刑十年。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張靈甫殺妻的原因之謎。流傳至今的推測主要有兩派:“不忠”說和“通共”說,兩種說法看似有分歧,但在最後又達成了微妙的統一。

首先是“不忠說”,這也是當時人的普遍推測。有故事提到張靈甫曾聽到下屬說“看見吳海蘭和其他男人一起進出電影院”,而他素來就是脾氣火爆、雷厲風行的人,所以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就回家沖動槍殺了吳海蘭。

而“通共說”相比之下就顯得更加合理,當時正值“圍剿”時期,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局勢的變化。

就在這時,張靈甫對下屬提起過軍事文件丟失,懷疑是其妻吳海蘭竊取機密,傳遞給國民黨的“圍剿”對象——還有一點,吳海蘭的哥哥吳正的確是地下黨工作者,所以張靈甫在戰爭關鍵時期因爲懷疑而殺妻,似乎更說得過去。

但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都缺乏實證,加上最後張靈甫成功上訴成功免于死刑,不難讓人推測,這兩個原因可能都是對外釋放的“煙霧彈”,互爲遮掩:若“不忠說”爲真,那“通共說”便是爲張靈甫的性格暴躁打掩護,讓他的行爲能被人理解;

若“通共說”爲真,那涉及軍事機密,國民黨方面自然更傾向于講案情向情殺上靠攏,以此規避更深層次的原因。

張清芳的堅強成長

無論如何,“古城殺妻案”判決已定,張靈甫也是在此時改掉了原名張鍾麟——這個名字已經成爲百姓津津樂道的“殺妻犯”,改名張靈甫,保留鍾麟爲字。而在正式入獄服刑之前,張靈甫獲得了能回老家一趟的批准。

張靈甫與吳海蘭的女兒張清芳在案發時就被送到張靈甫的老家,由其父親照顧。張靈甫此次回鄉才意外地發現,他的第一任妻子邢鳳英並沒有因爲自己與她離婚就從此與他斷開,反而一直在鄉下幫忙照顧這個尚不足兩歲的小女兒,爲老父親減少了不少負擔。

或許是對入獄後未來前途不定的憂慮,又或許是被邢鳳英如此善良溫柔打動,在張靈甫這次探親結束後,邢鳳英就懷上了他的孩子,一年後生下了他的長子張居禮。

張清芳在小時候就被送往鄉下,一直被邢鳳英撫養長大,可以說邢鳳英這位養母在她的心目中才更像是“媽媽”。

張靈甫雖然在入獄前與邢鳳英有過短暫的溫存,但在出獄繼續軍旅生涯後,卻並沒有將邢鳳英和這一子一女接到身邊撫養,而是在不久後經手下劉光宇介紹,與第三任妻子王玉齡(一說“玲”)結了婚。

于是邢鳳英獨自撫養這一子一女,將他們拉扯長大,其中的艱辛可以想象。最值得敬佩的是,邢鳳英並沒有因爲張清芳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就苛待她,或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放棄她,而是讓她獲得了和張居禮一樣的愛和關注。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張清芳和張居禮都深受母親的影響,體貼母親的不易,在少年時期就努力補貼家用。

張靈甫再次回到隊伍後不久,抗日戰爭的號角吹遍了中華大地,國民黨與中國共産黨也放下前嫌,共同攜手抗擊外來侵略者。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張靈甫數次立下功勞,參與過淞滬會戰、南京會戰、長沙會戰等一系列戰役,爲抗日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到抗日戰爭勝利,解放戰爭開始後,張靈甫依然在作戰一線。中國共産黨對他是一種惜才的態度,比起作戰更希望能吸收這位對抗日有貢獻的國民黨將領,但是這件事最終並沒有成功,張靈甫也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擊斃,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到此畫上了句號。

到了2005年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張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耶對張靈甫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由其長子張居禮代領了一枚抗日紀念章。

回看往事,輕舟已過萬重山

值得一提的是,吳海蘭的父親吳學兵和哥哥吳正在案發後就對張清芳充滿關心和擔憂,吳學兵多次提到擔心張清芳也被張靈甫殺害,所以全家一直盡可能地發動所有關系尋找張清芳,想確認她的安危,並且親自照顧她長大。

但世事弄人,由于張清芳本來就與養母邢鳳英一起住在鄉下,消息閉塞,加之張靈甫在出獄後也沒有把邢鳳英和兒女接到身邊,邢鳳英方面也就沒有得到新聞和傳言上更多關注,這讓吳家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獲取張清芳的消息。

直到數年後,吳正的女兒吳正清在翻閱報紙時偶然讀到了有人重寫當年的“古城殺妻案”,根據文章後續對張清芳生活的描寫才終于了解到了她的情況:張清芳一直與邢鳳英生活在一起,在邢鳳英從工廠工退休後接過了她在工廠的工作。

激動的吳正清立即決定前往西安尋找這位表妹,最終在張清芳同事石素英的幫助下與她相認,吳家三代人這份執著令人動容。

但是衆人最關注的點在于張清芳對生父張靈甫的態度:她並沒有因爲張靈甫殺了生母吳海蘭就對他怨恨至今,反而更多是淡然,對于父親的軍工也頗爲尊重。對于吳家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背叛”,但是結合張清芳的成長經曆,她的態度其實並不奇怪。

首先,張清芳從小時候就在鄉下長大,在這方面她的親生父親與母親其實都沒有給她留下什麽深刻的印象,更像是兩位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

而且,張清芳從小被邢鳳英撫養長大,邢鳳英是在與張靈甫離婚後依然能夠在鄉下照顧他的老父親和這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女兒的人,她的爲人是非常善良、帶著以德報怨式的大度,被這樣的母親帶大的張清芳想必性格也是類似,不會是讓怨恨影響自己生活的人。

再者,吳家人雖然爲尋找張清芳付出頗多,但從實際角度來說,張清芳並不是由他們撫育的,所以對親生母親吳海蘭、連帶著她的家人們,自然也不會有很深的感情。

當年轟動一時的大案,對一個尚在牙牙學語的小女孩來說,她並不能理解如此沉重的事實,而在她的成長曆程中,卻切實經曆過日本侵略者的暴虐凶殘,因此對這位親生父親抗日成就的尊重與敬佩非常自然的,對于父親的往事,則更多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式的淡然。

參考文獻:

[1]《南征北戰》中的反動派 抗日名將張靈甫,紀鵬,國家人文曆史

[2] 蔣公的十二門徒之張靈甫,呂晗子,國家人文曆史

[3] 我所知道的張靈甫,吳鸢,文史精華

0 阅读:149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