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一計害三賢,以身入局!此計究竟牛在哪裏?若成功將改變曆史

貓眼觀史 2024-03-07 14:46:32

自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病故以後,庸碌無能的後主劉禅耽于享樂,放任奸佞之臣欺上罔下。

在蜀漢這座大廈行將崩塌之際,勉力維持的三位披肝瀝膽的忠臣堪稱國之柱石,他們就是蔣琬、費祎和姜維。

在這三人當中,蔣琬、費祎屬于內政能力傑出的文官領袖,而真正能夠帶兵打仗的統帥,在後蜀漢時代僅有姜維一人。

一、失馬谡收姜維 蜀漢再添柱石

公元228年,即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統禦數萬大軍兵出祁山。這一場北伐應該是蜀漢最爲接近成功的一次,但最終因爲馬谡的剛愎自用,導致街亭陷落,未能阻遏魏國援軍,導致北伐戰果得而複失。

馬谡是著名謀臣馬良的弟弟,才氣過人滿腹韬略,諸葛亮對這個晚輩後生十分器重,常常與他談論軍務通宵達旦。

此番諸葛亮力排衆議,既沒有讓赫赫有名的魏延去守備街亭,也沒有派穩如老狗的吳懿、馬岱去,將這份躺著都能立下的潑天軍功,安排給了帶兵經驗薄弱的馬谡。

有的人從這樣的安排裏看出了諸葛亮的偏心眼,但更多人已經讀懂了諸葛亮的深層用意:他需要讓馬谡立下這份軍功,在軍中積攢聲望,八九不離十這就是在把年紀輕輕卻天賦異禀的馬谡當做自己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了。

奈何馬谡是個掉書袋裏的家夥,獨出心裁選擇了讓諸葛亮全軍險些崩盤的騷操作。結果白給的戰功沒有收入囊中,項上人頭卻被自己給送了出去。

史料記載,馬谡被軍法從事的時候,諸葛亮親自哭別,蜀軍上下也是一片泣涕之聲,可見人們都對這顆冉冉升起卻光速隕落的新星充滿惋惜之情。

不過,建興六年的這一場北伐,對于蜀漢而言,最大的收獲可能不是出兵打擊了魏國,順利遷走了魏國雍涼地區的部分人口,而是得到了一根鎮國柱石——姜維。

姜維,字伯約,蜀漢大軍來襲的這年不過二十七歲。

根據《魏略》所述,他在天水太守馬遵麾下效力,卻遭到猜忌,最終選擇了向諸葛亮大軍投誠。天水小將姜伯約的到來,讓諸葛亮大喜過望,給姜維一通加官進爵,讓他擔任自己的倉曹掾,拜爲奉義將軍,加封當陽亭侯。

先讓姜維在軍中操練士卒,然後帶著成果面聖。失去了馬谡,卻得到了姜維,這是諸葛亮的大幸,更是蜀漢的大幸!當時蜀漢全國上下可能沒有人知道姜維區區一個魏國降將,前來歸附還能有這麽大的意義?

但諸葛亮剛哭著送馬谡上路,一扭頭就當著蔣琬和張裔的面兒,公開稱贊姜維的才幹勝過了馬良、李邵這舉國上下的一幹人才。姜維初來乍到就待遇恩厚,諸葛亮還親自向劉禅舉薦他,這相當于什麽?

相當于導師親自給自己剛招來研究生寫推薦信,介紹到董事長面前混個臉熟,得到重用那是遲早的事情!

而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識人之明,在他死後,蜀漢又在劉禅手上存續了二十九年。姜維則成爲了蜀漢後期軍事上僅有的獨當一面的統帥,最後的榮耀。

二、劉禅真投降 姜維假投降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于最後一次北伐途中的五丈原。他的死亡讓蜀漢內部的矛盾特別是軍隊中的矛盾激化,魏延和楊儀等人先後殒命。

在蔣琬和費祎主政時期,姜維在北伐議題上並沒有多少話語權。每一次對魏國用兵,都因爲蔣琬和費祎的限制,兵不過萬。

這樣的小打小鬧,自然是不成氣候的。費祎他們有句話常常叫姜維無言以對,大意是:連諸葛丞相都難以討滅篡漢奸佞,我們這些人才幹比丞相差遠了,又如何能夠辦到呢?

直至費祎被另一個魏國降將郭脩刺殺,蜀漢守土安民的保守主張才逐漸退潮,以逐步掌權的姜維爲代表的主戰派,才又將大規模北伐的議題提上日程。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多次毫不留情地批評姜維“玩衆黔旅”。陳壽是谯周教出來的學生,谯周就是蜀漢朝堂整體唱衰北伐的代表人物。

這是否說明陳壽的觀點有失公允呢?實際上,姜維的屢次北伐,整體上勞而無功,相當程度上消耗了蜀漢的國力,以至于越到後面,支持北伐的人越來越少,反對北伐的聲音占了上風。

就連姜維都不得不以屯田的名義,帶兵在外避禍,免得性命不保。

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263年,魏國實際上的掌權者司馬昭開始對蜀漢用兵。姜維早早將刺探到的情報飛遞成都,奈何劉禅寵信的宦官黃皓,這個奸詐之徒就跟收了魏國好處似的,將緊急軍情扣下不表,甚至禁止朝野得知此事。

因此,當蜀漢國內一個多月後得知鍾會、鄧艾等人揮師扣關的消息時,軍民震動亂作一團。

由于兵力不足,蜀漢軍隊在姜維統禦下快速回防,不久和劉禅派來的援軍董厥、張翼等部合並一處,固守劍閣。

深溝高壘的劍閣是天下險關,地勢高而路窄狹,魏國軍隊施展不開,被姜維擋在了關外。鍾會多次攻擊無效,銳氣大減,又因爲戰線越拉越長,補給出現困難,開始萌生退意。

對于姜維來說,憑借地利優勢保全蜀漢並非什麽難事兒,奈何這支滅國敵軍裏不僅有一個難纏的鍾會,更有一個比自己還喜歡兵行險棋的鄧艾。

鄧艾的少量偏師偷渡陰平,又在成都城外殲滅了諸葛瞻父子率領的守軍主力,將成都圍困。

鄧艾這樣的天才手筆必然載入軍事史冊,而成都內的君臣也被嚇破了膽,無心再做任何抵抗。劉禅口銜玉璋,印信文書全都備齊了向鄧艾軍隊真心投降。

姜維這邊正帶兵往成都趕呢?中途接到了劉禅的诏書,告訴他們“朕已經投啦!”氣得將士們拔劍剁石,大罵不絕:

“我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奈何木已成舟,姜維也只得整頓軍隊,遵照劉禅的皇命,向鍾會大軍投降。

同樣是投降,但對于劉禅和姜維而言區別可大了去了。劉禅崽賣爺田心不疼,投降是發自真心的。而姜維身上寄托著丞相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骨子裏是不願意投降的。

此前鍾會多次誘降姜維,都遭到了嚴詞拒絕,可是劉禅的诏令都被魏軍拿到了,一切似乎都塵埃落定了。

三、鄧艾目中無人鍾會野心膨脹 姜維秘密籌劃蜀漢複國大計

造反起家的司馬昭,對于軍事將領統禦大軍在外作戰,心裏十分提防。

這一次滅蜀之戰,他讓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分別統領,大有分權制衡的意味在其中。

曹魏重臣鍾繇七十多歲的時候老當益壯,又有了鍾會這麽一個兒子。不過直到統兵南征蜀漢這年,鍾會都三十多歲了,依然沒有成家。

反對他擔任伐蜀大軍統帥的人,理由就是別的將領有家屬當人質留在京城,這鍾會打光棍,全家戶口本就他那一頁,司馬公您放心嗎?

司馬昭則信心滿滿。正所謂用人不疑,他選擇鍾會就是認定了他有本事滅蜀。

即便是鍾會擁兵自重造反,司馬昭也認爲他成不了:因爲有滅國之恨蜀漢軍民不會幫助鍾會,而人心思歸魏國大軍更不可能支持鍾會。倒是鄧艾好像有些不老實了,需要多加防備。

相比于名門之後的鍾會,鄧艾則是苦哈哈地從基層打熬,一點點爬上去的。攻破成都之後,鄧艾代表曹魏接受了劉禅的投降。

立下了不世之功,鄧艾不但擅自對蜀漢投降的文臣武將封官許願,還在給司馬昭的書信中流露出愈發驕縱的情緒來。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司馬昭對他的猜忌。

可是司馬昭顯然看錯了人,鄧艾不過是飄了,鍾會才是真想幹一票大的。

他一貫敬仰名士,姜維向他投降以後,不但發還了全部的印信、兵器和服飾等物品,還被奉爲上賓。連日的接觸,姜維成功取得了鍾會的信任,並且發覺了他正在快速滋長的勃勃野心。

手上有十幾萬魏軍,還有姜維與數萬蜀漢降卒,劉禅這種貨色都能支持數十載,我憑什麽不能和司馬昭爭個長短呢?鍾會的想法開始大膽起來。

經過姜維的一番勸誘,鍾會造反的想法確定下來。雍涼地區兵力空虛,都讓自己給帶走了,現在回兵北上,順利的話可以橫掃曹魏一統天下,不順利大不了退回益州,關起門來我大小也是個皇帝!

四、鍾會設計誣告鄧艾 移除最大絆腳石

鍾會想要割據蜀地觊觎華夏九州,最忌憚的就是和他一樣手握兵權的鄧艾。鄧艾不但手裏有精兵強將,而且軍事才幹勝過自己。

鄧艾根本不可能和自己尿到一個壺裏,那麽就只有想辦法除掉他,才能移除造反之路上最大的一塊絆腳石。

鄧艾的自大情緒也被鍾會察覺,他多次在劍閣攔截鄧艾交付司馬昭的書信。有個著名書法家老爹,鍾會的筆墨功夫也著實驚人。

他毀掉了鄧艾的原件,用親筆僞造內容更加狂放傲慢的信件替換。司馬昭收到假的書信後越想越怕,最後只能下令讓鍾會把鄧艾抓回洛陽受審。

監軍衛瓘奉命帶少量士兵去成都逮捕鄧艾。鍾會知道衛瓘兵少,而鄧艾及其部衆不會坐以待斃,就等著衛瓘讓鄧艾給宰了,徹底坐實謀反之心,到時候自己就可以以平亂的名義整軍作戰,豈不美哉?

沒成想,衛瓘突襲鄧艾營帳,憑借口才讓鄧艾父子乖乖坐進囚車,就連准備搶劫囚車的鄧艾部衆,都讓衛瓘給忽悠回去了。不過這結果也不錯,至少鄧艾父子都被送走了,自己在益州舉大事,無疑會順利許多!

五、鍾會坐失良機 姜維計殺三賢

司馬昭果然是個老狐狸,他給鍾會寫信,告知:賈充已經帶步騎兵一萬多人進駐漢中樂城了,我提兵十萬在長安駐紮,就等著和你相見了!

鍾會看到信件以後大驚失色!抓個鄧艾至于搞這麽大陣仗嗎?我班師凱旋用得著十萬大軍在長安歡迎我嗎?這必定是司馬昭起了疑心,開始調動兵馬防備我了。

于是鍾會立刻決定起兵反叛,倚重姜維爲主將。姜維表面上支持鍾會,實際上則希望鹬蚌相爭漁人得利,利用鍾會的野心趁機恢複蜀漢政權。

蜀漢滅亡的次年正月,鍾會抵達成都,將蜀漢舊臣和魏軍中的中高級將領全都叫來,在蜀漢的朝堂爲不久前剛去世的曹魏郭太後哀悼。

冷不防拿出了郭太後的遺诏,聲稱是奉命要起兵反抗篡魏逆賊司馬昭。

言畢,鍾會將這些魏軍諸將分別軟禁了起來,派出親信代領他們的部卒。

然而鍾會冠冕堂皇的起兵理由,這些人根本不買賬,都看出來了鍾會真實的企圖。姜維力主斬殺這些不肯合作的將領,但鍾會一直猶豫不決,既不敢放他們回去,也不敢將他們除掉。

鍾會希望能夠得到衛瓘的支持,然而這小子城府很深,知道自己不能跟著鍾會作亂,但是又不能當面拒絕,于是借口上廁所溜了出來,拖延時間想辦法。

好巧不巧,在廁所裏遇見了護軍胡烈的部將丘建。

從衛瓘口中得知胡烈等人被軟禁,丘建便請求鍾會讓胡烈的一個親兵去照料生活。沒成想鍾會竟然答應了,而且准許每個被軟禁的將領都安排一個照顧起居的親兵。

這下被軟禁的魏將不但可以串聯消息,還將鍾會密謀作亂的事情傳回了自己的部衆。胡烈的兒子胡淵更是編了一個謊話嚇唬魏軍士兵們:

“鍾會准備依靠蜀漢降卒謀反作亂,不願意服從他的魏兵,都會被騙去坑殺掉!”

在恐慌情緒的加持下,這個謠言一夜之間瘋傳全軍,鍾會的陰謀徹底敗露了!魏軍士兵們在下層軍官的帶領下,紛紛攻城用武力手段救回自己的主官。

鍾會終于決心派兵去殺這些將領,卻被他們用家具堵住門窗,難以得逞。待到大批士兵救出被軟禁中的魏軍將領後,鍾會的造反計劃便胎死腹中了。

他們在胡烈、衛瓘等人的指揮下,反攻鍾會。憤怒的魏軍士兵將鍾會殺死,姜維也在揮劍連殺數人後被害。他的肚子被魏軍剖開,發現“膽大如鬥”。

古代有人據此誇贊,怪不得姜維喜歡出奇制勝,想出鼓動鍾會作亂的計策來;現代則有醫學專家認爲,姜維這是膽結石把膽囊撐大了......

鍾會叛亂被魏軍自發平息了,而姜維打包票讓劉禅忍耐幾天,他有辦法可以“幽而複明”的複國計劃也徹底失敗了。

不但鍾會和姜維慘死,重臣張翼、劉禅的太子劉璿等人都被亂軍所殺,連帶著成都等地的百姓也遭了殃。

“三賢”中的兩個已經完犢子了,另外一“賢”鄧艾,這會還在駛向洛陽的囚車裏坐著呢。按理說,真正造反的鍾會徹底暴露且失敗了,那麽鄧艾就是蒙冤的。

鄧艾的部下于是主張追回鄧艾,可是監軍衛瓘之前和鍾會一起上表,汙蔑了鄧艾,十分擔心日後鄧艾找他算賬,于是別有用心的派仇家田續去追鄧艾,直接就把鄧艾父子宰了。

至此,姜維的一套好計策,直接把自己這根蜀漢最後的鎮國柱石、曹魏兩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都給毀滅了,這便是“一計害三賢”。

六、姜維以身做餌 爲何還是失敗?

這場失敗最關鍵的因素,我覺得就是鍾會的優柔寡斷。姜維是依附于鍾會的身份,只能建議鍾會的行動,卻無法決定鍾會的行動。

鍾會雖然自诩算無遺策,但是卻不夠果斷決絕。他沒有聽從姜維的建議,早些將魏軍中不願意合作的將領除掉。

事以密成,鍾會竟不懂得這個道理,還基于袍澤之誼,准許他們自己的親兵去照料生活起居,讓自己的造反計劃路人皆知。

當這些將領被救出以後,鍾會就徹底失去了忽悠裹挾魏軍士兵上自己賊船的機會,焉能不敗?

除了鍾會這個關鍵因素之外,那就是蜀漢軍民和魏軍部隊這兩個根本不可靠的基本盤了。司馬昭認定鍾會就算造反也不會得到支持,就是看清了這一點。

先說蜀漢軍民爲什麽不支持鍾會?對于他們來說,鍾會滅掉了他們的國家,是仇敵!

爲什麽要幫助仇敵呢?而且蜀漢經過多年北伐,軍民都早已變得十分厭棄戰爭。如今跟著後主劉禅幹脆利落地投降了,又怎麽會樂意追隨鍾會的步伐,替他賣命遠征呢?

再說魏國伐蜀大軍,這些勞師遠征的將士們的,家人都在魏國境內呢,誰像你鍾會似的孑然一身,敢于大膽造反呢?

如果參與反叛,那麽自己在魏國境內的家人必然受到牽連。至于跟著鍾會一起割據益州做第二個劉備,還是同樣的拒絕理由——咱家人都在魏國呐!

這樣的情況,決定了鍾會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姜維是名將,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可是爲了能夠恢複蜀漢,這是他最後的機會了,哪怕只有丁點可能,他都要把寶全都壓在鍾會身上。

這一切就像他矢志不渝地繼承諸葛亮遺志屢次北伐一樣,都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姜維從沒有見過劉備,但他一直記得劉備集團幾代人“興複漢室”的夙願!

1 阅读:149

貓眼觀史

簡介:文史專欄作者,曆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