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初中生遇害案:“成績較好”不等于“不會殺人”|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3-20 02:50:14
揆諸現實,破除學校教育這種“唯成績論”尤爲必要。 ▲ 被害人生前就讀的學校。 新京報記者 李英強 攝 文 | 王言虎 發生在河北邯鄲的初中生殺人埋屍案,仍在被全網密切追蹤。針對該事件進展,央廣網記者深入到案發地,並對受害人家屬和學校進行了采訪。在采訪該校校長時,這名校長所說的一句話再次引發爭議。 他說,“這3名犯罪嫌疑人中的馬某在班裏的成績排名是十多名,成績比較好,能做出如此惡性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 相信,在3名學生鑄下的彌天大錯面前,校長無意爲之辯護,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一起殘忍的凶殺案面前,校長的“深感意外”,實在令人有些尴尬。 校長的這番話,其實隱含了這樣一種觀念:成績好就等于品行好,品行好就不太會去幹壞事。反過來理解就是,幹壞事是“差生”的專屬。在越來越多人認同“成績不等于人品”的今天,這話注定會招致批評與嘲諷。 得承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習成績好是可以“贏家通吃”的。尤其在校園中,成績好的學生猶如拿了“尚方寶劍”,成爲老師們的“心頭好”,犯了錯誤,也往往會“從輕發落”。 但顯然,成績不等于人品,這是一目了然的道理。學習成績好只代表某個學生理解能力強、知識消化吸收快,屬于廣義上的智商範疇。而道德、品行、三觀則是一個人的心理特征,與智商完全是兩個體系的事。將其強行挂鈎、等量齊觀,都是無視科學與事實。 揆諸校園教育,破除這種“唯成績論”尤爲必要。知識的傳授與普及,當然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但也絕不只是爲了培養單純會考試、會拿分的人。西漢董仲舒說,“善爲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知識的授予與品行的教化,是學校教育的車之兩轍、鳥之兩翼,不可失其一端。 實際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太多成績優異但品行惡劣的案例。弑母的吳謝宇、投毒的林森浩,還有將女朋友逼上死路的牟林翰。他們無一不成績優異,勤奮好學,但品行又墮落到洞穿社會底線。 在邯鄲這起惡性事件中,這名校長口中的馬某“成績比較好”,此前也沒有發現霸淩迹象,這當然不是袒護,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恰恰是因爲老師覺得他成績不錯,就放松了對其日常行爲的觀察,最終沒能在其釀成大錯之前,阻止悲劇發生。 這起極端個案,是又一個深刻的社會教訓。盡管校園暴力的成因是複雜的,譬如學校失職、家庭失管、個案處置失之于軟,但之于此案,綜合各方信息以及此次校長的發言,可以看出當事學校在日常管理與教育理念上,是存在諸多不足的。 這就給校園教育提了個醒:日常教育中,必須及早剝離“分數至上”“唯成績論”等過時的評價方法,更加重視學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也不能因爲某個學生成績優異而降低對其道德品行的要求。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有知識、尊德性的人。這對所有階段的學校教育一體適用。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王言虎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楊許麗 初中生殺人埋屍案,法律懲罰之外還需深思什麽?| 新京報專欄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報道的當天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659
评论列表
  • 2024-03-20 04:32

    這就是校長說謊的理由?

    qzuser 回覆:
    他們說謊幾乎是本能,根本不需要理由
  • 2024-03-20 07:02

    能霸淩,學習方面也有可能抄襲[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