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後,爲何“朱三太子”困擾大清80年?都怪清朝犯了一個戰略性錯誤

讀書悟道君 2024-03-30 14:59:47

康熙五十二年(1711)二月,康熙出巡期間連續兩次被同一人攔截,此人就是山東曹縣人班漢傑,爲何他膽子這麽大呢?

原來他要告禦狀,起因是他被一個流動雜技班子打劫了,就這樣一個小小的案子還需要驚動康熙嗎?

說起來,班漢傑也是一個硬脾氣,他的案子經地方審理後,認定結果是以陳四爲首的雜技班子搶劫一事不成立,班漢傑不服,一怒之下就要跑到京城告禦狀。

康熙在了解案情後,也沒有讓班漢傑失望,令刑部重審。重審的結果是,陳四被判斬立決,雜技班子70多人被流放至黑龍江,原湖廣總督、巡撫、雲貴總督、陝西巡撫等多名封疆大吏,都因此案而遭到降職查辦。

那麽,一起小小的案件如何掀起如此大的波瀾呢?因爲此案戳中了大清的命脈,也是康熙的夢魇,這就是所謂的“朱三太子”,清朝入關七八十年間,一個最神秘的政治敵人。

據不完全統計,自順治到雍正中期,清帝國內打著“朱三太子”之名起義、謀反或行騙的事件,至少發生了20起,其中較大的幾起都發生在康熙朝。

所以,對于上述以陳四爲首的流民雜技班,康熙十分警惕,搞不好又是一起“朱三太子”的謀亂事件,而這些大臣居然沒有重視,可見是渎職。

那麽“朱三太子”到底是崇祯的哪個兒子?又爲何在康熙年間屢屢出現呢?

01 明末太子疑案

據《明史》記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共有7個兒子,分別是第一子朱慈烺、二子懷隱王朱慈烜、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五子悼靈王朱慈煥、六子悼懷王以及皇七子。

但《明史》這份名單和排序,與其他史書有出入,在其他史料中第三子爲朱慈燦,四子永王叫朱慈煥。

爲何《明史》的記載是另一個版本呢?特別是第四子朱慈煥,究竟是崇祯真正的第四子,還是早夭的第五子呢?

《明史》是清人修編的,曆史的書寫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當權者想向世人展示什麽,又想掩蓋什麽,都會在史書中得以體現。

關于朱慈煥,此人涉及到康熙年間的一宗謀反案,清人將他定爲崇祯的第五子,其實頗有用意。

可以確定的是,崇祯七子中,第二子、五子、六子和七子都是早夭,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前夜,崇祯身邊只有三個兒子,即太子、三子和四子。

此後這三個兒子的去向,說法也是衆多,總之是都出了城。

李自成敗走北京後,清軍入城,明朝官員和外戚該降的都降了,其中包括崇祯的老丈人周奎。

明朝投降清廷的外戚不少,但只有周奎得到了重賞,爲何?據推測他極有可能立功了,什麽功?就是出賣、舉報和指認了明朝太子朱慈烺,也是他的外孫。

朱慈烺在找到周奎後,先是得到了熱情接待,隨後周奎就說他是冒充太子,並將他告發給了多爾衮。

多爾衮爲了辨別明朝太子的真實身份,特意請了明朝袁貴妃和東宮太監來辨認,經辨認後,有人說是假的,有人說是真的,結果說真的那些人被處死了,而說假的那些人則得到了獎賞。

最終清廷也認定此人是“僞太子”,隨後被斬。但在審理此案時,多爾衮有一個表態,說“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其來告之人亦給優賞。”,此話當然是反話。

後世史學家大多認爲,此案被斬的明朝太子實際就是崇祯之子朱慈烺,如果按多爾衮所言,那不是應加以恩養的嗎?但爲何反被殺呢?

這實際是大清對于處理崇祯之子的一個基調,不論真與假,一律說是假,然後加以殺之,多爾衮所言不過是一個政治話術。

但從後來事情的發展來看,實際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策略,反而爲自己埋下了禍根。

明朝太子死了,崇祯還有兩個兒子去哪兒了呢?

02 神出鬼沒的“朱三太子”

在崇祯的皇三子、四子中,尤其三皇子開始以影子的形式頻繁活躍在反清複明的舞台上,也就是所謂的朱三太子。

起事者自稱“朱三太子”時,其名字也是千奇百怪,大體都叫朱慈某,但幾乎沒有一個重樣的,有叫朱慈璊,有叫朱慈英,也有叫朱慈炯、朱慈焯、朱慈煥、朱慈焞等等,明朝皇室子孫都用金木水火土,以五行做偏旁,到崇祯的兒子時輪到用“火”字旁。

順治十三年(1656),直隸真定出現了一個自稱是“朱三太子”的人,他說自己叫朱慈焞,亦欲舉事抗清,驚動官府後被抓,隨後被處死。

因順治時期南明政權的影響更大,所以“朱三太子”事件造成的影響有限。到康熙時,除了鄭氏在台灣堅持抗清之外,清廷基本實現了對明朝疆域的全面征服,此後打著“朱三太子”起兵反清複明的事件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在雲南起兵,揚言要把朱三太子推上帝位。

一個月後,北京城內就出現了一個自稱是“朱三太子”的人,名叫楊起隆,糾集了千余名漢人奴仆准備放火舉事,結果消息走漏,康熙下令關閉九門抓賊。

“獲賊既多,斬頭無地,以車滿載出九門斬之,屍積如山,如是者八日”,楊起隆也成爲清廷僅次于三藩之亂首領的特級通緝犯。

七年後,陝西漢中緝拿了一個自稱是“朱三太子”的人,說他就是楊起隆,結果他實際只是楊起隆起義隊伍中的一個逃犯。

又過兩年後,康熙仍不忘記提醒官員緝拿楊起隆。

康熙十六年(1677),福建漳州人蔡寅也自稱“朱三太子”,組織了“白頭軍”抗清。

康熙十八年(1679),清軍在湖南新化縣抓了一個自稱是“明太子朱慈燦”的人,後認定爲假,將其處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浙江的張念一以“朱三太子”的名義起事,揚言“朱三太子要複中原”。

至此,我們也不難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所謂的“朱三太子”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漢人心中一面光複中原的不滅旗幟,或者是那些反清複明之人心中的精神支柱,這些不滅的火種才是清朝真正恐懼的。

那麽,到底“朱三太子”是否存在呢?

03 可能是真正的“朱三太子”

上述提到張念一,在他被捕後提供一條重要信息,真正的“朱三太子”可能長期生活在江浙一帶。

之後清廷在山東抓獲了一個叫王士元的人,他說自己本姓朱,是明朝後裔,排行第四,叫慈煥,他與其三哥同年,十歲時離開。

當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朱慈煥流落到安徽鳳陽,之後被一名姓王的原明朝官員收留,並改名王士元。

在他19歲時,王家遭遇變故,朱慈煥再度流落江湖,幾年後,娶了胡姓女子爲妻,落戶浙江余姚,在家開私塾,人稱“王老先生”。

後來因身份泄露,張念一便要擁戴他這個“朱三太子”反清,這讓朱慈煥很害怕,于是從起義一開始他就四處躲藏,期間他的妻妾、女兒、兒媳等人都因官府通輯上吊而死,三個兒子也被捕了,最後他躲到了山東,結果被抓。不過他表明,自己從未有過非分之想。

當時的朱慈煥已經75歲了,祖孫三代人被押解到京城,由九卿會審,審理的結果是,他的確沒有謀反,但他卻冒名崇祯第四子。

當時張廷玉上奏說,經查崇祯第四五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明老太監也都不認識他,故王士元系假冒,理應淩遲處死。就這樣,朱慈煥家族遭遇了滅頂之災。

此事與多爾衮處理明朝太子事件如出一轍,清人要的是前朝皇子盡滅,不論真假。

後來清廷在修《明史》時,爲了掩蓋被殺的朱慈煥,于是就對崇祯幾個兒子的排序和名字做了手腳。

朱慈煥自述是崇祯第四子,上述中《明史》卻說他是第五子,因第五子早夭是衆所周知的事實,清廷即可擺脫殺害朱慈煥的嫌疑。

但這樣一來,也進一步坐實,1708年被處死的朱慈煥的確是崇祯第四子。

04 爲何有層出不窮的“朱三太子”?

清廷對明朝皇室的抓捕實際是很廣泛的,在表面上,從多爾衮到順治,都曾表態,“首倡投誠,先來歸順,赴京朝見者,仍給祿養”,意思是只要你來,我就會厚待你們,跟明朝時的待遇一樣。

康熙在南巡時也曾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看到陵寢損壞嚴重,無人專職看守,還表態說要尋找明代後裔,授以職銜,讓其世守祀事。

但事實上又是怎樣呢?清廷一直在不動聲色的對明朝宗室斬草除根,對于明代宗室成員,一旦發現,不論真假,年輕還是年老,有無造反,一律處死。

比如上述的明太子案、朱三太子案以及多起僞太子、僞朱三太子案等,都以假冒爲名給殺了。

這一舉措帶來的後果就是,既然清廷殺了衆多假冒的“太子”、“朱三太子”,那也就意味著真的太子、朱三太子還在逍遙法外,于是,就有層出不窮的“朱三太子”站起來,聲稱自己是崇祯的兒子。

由此發現,清廷“以假亂真”的策略是錯誤的,如果一開始就認定一個人爲“朱三太子”,之後哪怕就算真正的朱三太子現身了,也難以自證,那麽,“朱三太子”這個名號的影響力就會降低很多,更不會折磨大清幾十年。

到雍正中期之後,“朱三太子”隨著其生理年齡的極限煙消雲散,但到了乾隆年間,一個叫朱洪英的人取代了朱三太子,成爲反清複明的象征性人物,天地會起源就是主打朱洪英要複明的旗號,從而吸納了衆多會員。

可以說,朱洪英、天地會是朱三太子事件的另一種延續,從而也再次證明,清廷對明朝宗室處理政策是錯誤的。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