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爲何棄而不用,魏延反叛背後的真相

史記探尋者 2024-04-19 13:29:01

歡迎收看三國志第二十期子午谷奇謀。

只要你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我便將兵權和漢中城池拱手獻上。

楊儀匹夫聽著誰敢殺我,誰敢殺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誰敢殺我!

我敢殺你。

提起魏延,最爲人所熟知的兩個名場面,莫過于腦後有反骨,還有誰敢殺我。

羅老先生成功的把魏延塑造成了一個反複無常、驕傲自負的莽夫形象,這當然是虛構的。魏延在三國之中首次登場,便是跟隨劉備入蜀,根本就沒有在長沙縣城投降。諸葛亮死後也僅僅是不想退兵,代替諸葛亮北伐。

反觀楊儀,卻因爲蔣琬代替諸葛亮,而並非自己,竟然後悔沒有舉兵投降曹魏。誰的腦後與反骨可見一斑。

至于誰敢殺我四個字,更是無稽之談。

在說子午谷奇謀之前,我們首先簡單的了解一下他的提出者  魏延。

在劉備舉全國之力拿下漢中這一戰略要地後,應當留下重將鎮守。劉備並未選擇衆望所歸的張飛,而是破格提拔了時任牙門將軍的魏延鎮守漢中,衆將大感意外。劉備爲了讓衆人明白自己這麽做的原因,便大會群臣在宴會上問魏延。

如今,我把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你,你打算怎麽辦?魏延的回答十分豪氣,若曹操舉全國之力而來,我將替大王阻擋。如果僅僅是一名敵將,我將率領十萬之衆,我將爲大王消滅他們。此言一出,群臣皆壯其言。

至少從這番言論中,能夠聽出,魏延有擔任漢中太守的信心。而接下來,魏延將會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劉備的識人之明。

劉備既然任命魏延鎮守漢中,先來看魏延的本職工作做得怎麽樣。根據蜀書十四記載,魏延在邊境各營裏充實兵力。如果敵軍來攻,將會被阻擋在外,難以進入漢中腹地。等到後來的興勢之戰,王平之所以能夠憑借不足三萬人抵擋曹爽十余萬大軍,很重要的原因正是沿用了魏延的策略。

而等到姜維撤掉了邊境各營壘,退守漢樂二城就被鍾會奪取了漢中。雖然其中有多種因素,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姜維改變了魏延“禦敵于國門之外”的策略,正是漢中丟失的重要原因。而跟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同樣是屢見奇功,諸葛亮對魏延也十分器重。

227年親自入駐漢中後,便以魏延爲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尤其是趙雲,229年病逝後,魏延已經是蜀漢軍中唯一能夠獨當一面的名將。

曾經在230年與吳懿深入敵境。在南安郡的陽溪與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的魏軍發生遭遇戰,最終以魏延大破郭淮告終。魏延憑借此戰獲勝晉封爲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可見此戰含金量十足。

從上就能看出,魏延不但能攻,而且能守,堪稱良將之才。那麽他子午谷奇謀到底是否可行?諸葛亮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首先,根據陳壽所說,魏延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兵,都想自領一萬兵馬,與諸葛亮兵分兩路,在潼關會師,如韓信故事。而諸葛亮不准。而裴松之注《魏略》的說法則是詳細許多。魏延率領五千戰兵五千輔兵,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相比于《三國志》,《魏略》在兵力上的說法相符合,而且描述詳細。因此魏延的策略也就被稱爲子午谷奇謀。那麽,諸葛亮爲何不肯用魏延之謀呢?讓我們來看看曆史上走子午谷失敗的戰例,或許您就明白了。

230年。曹真從子午谷伐蜀恰好遭逢雨季將棧道沖刷斷絕,魏明帝诏命曹真還軍

354年,桓溫北伐命司馬勳從子午道出兵,結果被前秦丞相苻雄擊敗。

明末闖王一代目高迎祥也曾走子午谷,同樣因爲天降大雨,人困馬乏,不過最後卻在黑水峪被擒。

由此看來,高迎祥有可能是從子午谷轉到傥駱道,然後被孫傳庭伏擊

從上便能看出諸葛亮爲何不許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單單是曹真走子午谷失敗一事,便足以讓諸葛亮心生忌憚。那麽曆史上就真的沒有一例走子午谷而成功的戰例嗎?

還記得前面提過的魏延“如韓信故事嗎”?如果韓信北伐走的就是子午谷,那麽魏延要堅持子午谷奇謀,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呢?爲什麽說漢軍還定三秦可能走過子午谷?在《史記高祖本紀》對于劉邦還定三秦的記載爲: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

從這裏看,漢軍走的應該不是子午谷,因爲走子午谷的話,章邯不可能在陳倉迎擊漢軍。但是在收藏于今漢中博物館,建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也就是148年的石碑《漢司隸校尉健爲楊軍頌》,記載:

高祖受命  興于漢中  道由子午  出散入秦。

這個道遊二字非常模糊,到底是指劉邦入漢中還是出漢中並不清楚。但是如果與從故道環四字相聯系,那麽漢軍還定三秦,極有可能分兵走過子午谷。而在史記灌嬰列傳中記載,記載灌嬰從劉邦還定三秦,進攻栎陽,迫降司馬欣。

從行軍路線上看,灌嬰走子午谷奇襲栎陽的距離最近。在韓信的計劃中承擔了重要角色。由此看來,魏延如韓信故事也就不難理解了。魏延想要複制的正是灌嬰的行軍路線。

在魏延的計劃中,魏軍長安方面的主帥爲夏侯惇之子夏侯楙,而夏侯楙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便被魏明帝調回朝廷。子午谷奇謀正是針對第一次北伐的形勢而提出。如果將第一次北伐與韓信還定三秦相比較,就會發現有許多相同之處。首先是兵力。韓信還定三秦時,項羽的主力軍正在齊地平叛,無暇顧及關中。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爲楚漢在劉備去世後,已經多年沒對曹魏采取軍事行動,魏軍毫無防備,駐軍不多。而諸葛亮則是集結了將近十萬大軍。

其次爲人心。章邯投降項羽,導致二十萬秦兵被坑殺,秦人父老都有怨恨,而劉邦則是憑借約法三章贏得關中人心。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南安三郡同樣背叛曹魏,響應諸葛亮,而且相比于劉邦,諸葛亮北伐還有一個有利因素。

章邯雖然敗于項羽,但好歹也是秦末名將,而夏侯楙是毫無軍旅,喜歡經營家産。所以魏明帝聽說諸葛亮北伐第一件事,就是把夏侯楙撤掉,換成曹真。不過諸葛亮相比韓信也有一個不利之處,那就是武都大地震導致的劇烈地形改變,漢水斷流,魏軍兵少,而且主帥無謀,這才是魏延以身犯險的理由。如果天氣條件允許,一旦走出子午谷,那麽就可以向東迅速搶占潼關、武關等天險,將增援而來的魏軍阻擋在潼關以東。占據潼關後,只要等到諸葛亮大批援軍抵達關中,就可以實現關門打狗,逐步蠶食關中重鎮。而劉邦把章邯圍困在廢丘後,同樣也是分派諸將平定各地。三國志記載魏延每次跟隨諸葛亮北伐,都曾提出分兵,在第一次北伐情勢大好的情況下,諸葛亮因爲謹慎而沒有采取子午谷奇謀,最終蜀軍敗退。魏延之後,多次提出子午谷奇謀,恐怕正是出于對首次北伐的遺憾。想要證明這一計劃的可行性,然而之後的多次北伐,曹魏在關西布置重兵,子午谷奇謀已經失去了施展的基礎,所以諸葛亮才會多次制而不許。其實諸葛亮恐怕也深感遺憾,如果他能夠以最後一次北伐尋求與魏軍主力決戰的心態來應對首次北伐,那麽極有可能同意魏延的計劃。然而,這又是相互矛盾的。首次北伐時形勢大好,所以謹慎的諸葛亮不願意犯限,等到諸葛亮自覺壽命無多,想要和魏軍決戰時,子午谷奇謀已經難以施展,魏延的計劃自然也就只能夠胎死腹中。所以陳壽的記載是很嚴謹的。在首次北伐後形勢有變,魏延的計劃目標可能就已經並非是子午谷了。任何戰術都要因時制宜,當然也包括子午谷奇謀。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