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爲什麽只有俄羅斯保留了核武器?

我叫小凡 2024-04-30 11:07:15

蘇聯的大規模核遺産最終去了哪裏?

1991年12月6日,曾經強大到足以與美國抗衡的蘇聯宣布解體,結束了其70年的輝煌曆史。

除了對國際力量失衡的擔憂之外,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不禁想知道:蘇聯的巨大遺産最終去了哪裏?

對于蘇聯核武庫中數以萬計的核彈頭來說尤其如此——畢竟,這是一股足以改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力量!

正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蘇聯核武庫中的軍事資源此後主要由俄羅斯繼承。

然而,俄羅斯並不是唯一繼承蘇聯核武器的國家。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也獲得了股份。

但爲什麽這些國家後來成爲無核國家呢?爲什麽繼承了大部分蘇聯遺産的俄羅斯遠不如曾經的蘇聯強大?

蘇聯解體後核武器是如何劃分的?

在其存在期間,蘇聯非常強大,擁有如此龐大和多樣化的核武庫,可以與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相媲美。

當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將蘇聯的核武庫分爲兩種: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按武器射程分類。

安裝在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上的核彈頭被歸類爲戰略核武器,因爲它們的射程可以到達美國大陸。

同時,安裝在巡航導彈、機載導彈、反潛導彈、核魚雷、陸基戰術核導彈、核炮彈和核地雷上的核彈頭因其射程較短而被歸類爲戰術核武器,沒有到達美國。

當時,蘇聯擁有27,000多枚核彈頭,其中包括11,000多枚戰略核彈頭和約16,000枚戰術核彈頭。

換句話說,蘇聯在遠程打擊和近距離防禦方面都裝備精良,這證明了美國將蘇聯視爲重大威脅的合理性。

除了龐大的武器庫外,蘇聯的戰略武器主要部署在俄羅斯領土和領海內,約80%位于俄羅斯,其余20%分布在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

這種戰略部署對蘇聯解體後核武庫的繼承産生了重大影響。

此外,蘇聯擁有16個固定戰略導彈發射場,12個移動洲際彈道導彈基地,25個能夠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基地,以及幾個彈道導彈潛艇基地。

其中,10個固定導彈發射場、11個戰略轟炸機基地、10個移動導彈基地和所有彈道導彈潛艇基地都位于俄羅斯境內。

這種地理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爲什麽俄羅斯最終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核武庫。

蘇聯解體和“兄弟分化”後,僅俄羅斯就繼承了17275枚核彈頭、約1000噸核材料,以及大部分尖端航空母艦、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以及包括陸軍、空軍、海軍、火箭軍和空降部隊在內的蘇聯軍隊的170多萬名士兵, 占蘇聯軍事裝備的70%以上。

這些資産覆蓋了海洋和陸地,連接了上層和下層,爲現代俄羅斯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鑒于大多數軍事基地都位于其廣闊的領土內,而且由于俄羅斯一直是蘇聯最重要的貢獻者,俄羅斯繼承蘇聯的大部分遺産是很自然的。

此外,在剩余的核彈頭中,烏克蘭繼承了4,355枚。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爲烏克蘭在蘇聯成立時是蘇聯的第二大共和國,因此在蘇聯遺産中占有的最大份額僅次于俄羅斯。

當時,烏克蘭的核武庫比英國、法國和中國的核能力總和還要大,還擁有19架圖-160戰略轟炸機,標志著它是一個強大的力量。

其余的核武庫由擁有2,050枚核彈頭的哈薩克斯坦和擁有1,220枚核彈頭的白俄羅斯繼承,這兩個地區都是蘇聯核計劃的關鍵地區。

哈薩克斯坦還擁有核試驗場和鈾資源,因此繼承的鈾資源略多于白俄羅斯。

蘇聯遺産的這種分配似乎是相對“公平和公正”的。

只有俄羅斯保留了它的遺産嗎?

除俄羅斯外,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都繼承了不同數量的蘇聯核武器。然而,在蘇聯解體後的幾十年裏,這些武器通過各種方式逐漸移交給俄羅斯

三國“自願”進行談判。但這是爲什麽呢?

俄羅斯是否向他們提供了任何好處作爲回報?

實際上,盡管這些協議是“自願”簽署的,但潛在的現實是受國家實力和國際關系影響的不情願和不可避免的決定。

根本原因在于國力與國際關系的結合。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等小國被孤立,暴露了它們固有的弱點。沒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土地,他們的經濟發展變得極具挑戰性。

俗話說,“不要承擔你沒有能力完成的任務。這些小國現在裝備了核武器,卻缺乏維護和保障核武器的預算,因此它們失去核武器只是時間問題。

此外,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速,這些弱國擁有核武器並未必是有益的。

俗話說,“一棵高大的樹會刮大風。擁有核武器而沒有資本來操作和保護它們,只會使它們成爲更強大國家談判中的棋子,任何輕微的事故都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

此外,鑒于它們位于歐亞大陸中心的戰略位置,保留核武器將使它們成爲強國眼中的主要目標,使它們捍衛主權的能力複雜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核武器甚至成爲這些小國的負擔。難怪核武器通常被稱爲“大國的工具”,因爲不是任何國家都“適合”擁有它們。

此外,1986年人類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間接加速了這些國家移交核武器的進程。這是曆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臭名昭著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災難。

1986 年 4 月 26 日淩晨 1 點 23 分,烏克蘭普裏皮亞季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 4 號反應堆爆炸。政府的延遲反應使超過320萬人暴露在過度輻射下,其中17萬人在事故發生後的十年內死亡。

爆炸將大量放射性塵埃散布在大面積上,釋放的輻射水平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400多倍。

無數家庭流離失所,生死分離,普裏皮亞季隨後被遺棄。時至今日,受影響的地區仍然基本上無法爲人類所觸及。

切爾諾貝利災難不僅給政府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在民衆中根深蒂固地産生了強烈的反核情緒,在烏克蘭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疤。

此外,在蘇聯時期,政府在哈薩克斯坦進行了廣泛的核試驗,導致核汙染影響了數萬人。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這些國家的人民缺乏對核武器的渴望。

因此,當兩國政府決定談判、簽署協議並將繼承的核武器移交給俄羅斯時,沒有出現明顯的公衆反對意見,進程進展順利。

爲什麽俄羅斯的實力遠不如前蘇聯?

回顧了蘇聯核武器遺産的曆史,你可能會想:盡管在紙面上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力量,但爲什麽俄羅斯的國際實力和軍事地位多年來與前蘇聯不相上下?

首要問題是經濟發展。

衆所周知,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發展,取決于其經濟水平能否承受龐大的軍費開支。

遺憾的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遭受了嚴重打擊。

在社會層面,俄羅斯的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導致貧富差距嚴重,階級和民族沖突加劇,出生率急劇下降。

此外,對社會主義理想的幻滅導致許多公民失去了進步的動力,社會道德迅速惡化。

此時,俄羅斯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面苦苦掙紮;保持社會穩定成爲一項重大挑戰。

在國際方面,俄羅斯的全球地位一落千丈,繼續面臨西方將其視爲潛在主要對手的持久戰略,其中包括國際社會的排斥和敵意,以及嚴厲的經濟制裁和政治壓力,進一步擠壓了其生存空間。

換言之,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在國內和國際上不斷面臨各種危機,沒有適當發展軍事能力的空間。

社會中的這種不團結和機會主義氣氛通過軍事紀律的極端崩潰在軍隊中得到了鮮明的反映。

俄羅斯軍火庫中的大量軍用物資和先進武器被俄羅斯士兵猖獗地走私,僅在1992年就發生了大約4,000起武器販運案件。

此外,由于俄羅斯國庫枯竭,大量來自前蘇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面臨拖欠工資的問題,他們選擇移民以尋找更好的機會。

由于人才、資金和資源的流失,以及不斷面臨國際審查,俄羅斯發現自己無法重現前蘇聯的輝煌,盡管從這個超級大國那裏繼承了大量遺産。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