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很多,但唯有此戰,被西點軍校錄入教材之中

淺弋道曆史 2024-05-04 10:45:41

中國的曆史上有許多戰役,數不勝數,其中有些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迹尤爲引人注目。

南北朝時期,除了著名的淝水之戰,還有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備受矚目。然而,這場戰役的名氣遠不及前述著名戰役。

更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這場戰役在國內不爲人知,卻在國外頗有名氣,比如美國的西點軍校就將其列入教材。

這種情況讓人不禁思考,爲何一些戰役在國內默默無聞,卻在國外備受重視。

據傳,“柔然”一詞起源于拓跋鮮卑對其的蔑稱。拓跋鮮卑族自南遷至中原地區稱霸的過程中,不斷與各種強大對手競爭,其中包括柔然。

爲了對抗大夏、北燕、西涼、後秦、東晉等政權,拓跋鮮卑不僅不斷南遷,還必須時刻警惕柔然的襲擾。

到了太武帝拓跋焘時期,北魏終于建立了六大邊防重鎮,分別位于烏加河北部的沃野鎮、固陽西南的懷朔鎮、武川西南的武川鎮、四子王旗東南的撫冥鎮、興和西北的柔玄鎮和張北北部的懷荒鎮等地。

這些重鎮的建立有效地遏制了柔然的侵擾,使北魏政權得以集中力量向中原地區發展。

然而,到了孝文帝時期,局勢再次發生了變化。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六大重鎮的地位逐漸削弱,因爲“山高皇帝遠”的情況下,管理這些地區的官員開始貪汙腐敗,導致了官民矛盾的日益激化,最終演變成無法調和的局面。

正是由于這些內部問題,相對穩固的北魏政權開始動搖,進而發展成爲農民起義和官府鎮壓反抗的內戰。

公元523年,柔然入侵北魏的六鎮地區,造成當地民衆生活遭受重創。面對民衆請求的救濟卻無果的情況,民衆起義,推選破六韓拔陵爲首領,在沃野鎮發動了起義。

北魏政府派遣軍隊鎮壓,然而卻遭遇屢戰屢敗的困境。爲了遏制起義的蔓延,北魏不得不與柔然合作。經過兩年多的戰鬥,北魏最終鎮壓了起義,破六韓拔陵戰死,起義軍中的20多萬人被招降。

然而,北魏政府未能有效處理這支起義軍,最終導致了後來的“河北大起義”。公元528年,起義軍在葛榮的領導下,擊敗了北魏軍隊,形勢逐漸向起義軍傾斜。

受到起義軍的影響,周邊的州縣紛紛響應起義,北魏政權岌岌可危。起義軍向著北魏的首都洛陽進發,對北魏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北魏政權只能啓用爾朱榮抵擋,盡管兵力懸殊,爾朱榮卻以勇猛和善用兵法著稱。然而,葛榮並不懼怕,因爲起義軍擁有數倍于爾朱榮的軍力。

爾朱榮如何面對這場艱難的戰鬥?在軍事技巧和兵力對比的巨大壓力下,他將如何取得勝利?

爾朱榮的戰術確實與傳統的武器和直接的殺傷方式有所不同。他之所以選擇發放袖棒而不是鋒利的利器,是因爲他深知起義部隊的情況。雖然人數衆多,但大多數只是爲了生計而加入,對武器並不精通。通過使用袖棒,他既不會引起部隊內部的矛盾,又能有效控制戰鬥的激烈程度,避免了大規模殺戮引發的惡果。

另外,爾朱榮還采取了內部分化的策略,派遣高歡進行遊說並策反起義部隊的首領。高歡的口才確實出色,成功地分化了起義軍,使得葛榮的實力受到削弱。而這些被策反的部隊雖然沒有直接投靠爾朱榮,但在起義軍內部卻造成了混亂,對戰局起到了幹擾作用。

最後,爾朱榮采取了“斬首行動”的戰術,集中兵力對抗葛榮,繞過戰場中的不利因素,成功地生擒了葛榮,鎮壓了起義。

盡管這場戰役在中國曆史中並不爲人熟知,但在美國,尤其是在西點軍校,卻被作爲一個精彩的戰例被引入教科書。這反映了不同文化對于戰爭戰術的關注點和評價標准的差異。

與其他以少勝多的戰例相比,爾朱榮的戰役具有更多的現實性和可借鑒性。這場戰役沒有被神話化或改編,而是展現了一種真實的戰爭方式。他的平叛方式與現代戰爭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正是因爲這種實用性和現實性,這場戰役才被西點軍校作爲教材引用,讓更多人了解並從中學習。這也表明,曆史中的戰爭案例並非僅僅是過去的事件,而是可以爲當今戰爭決策提供有益的啓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0 阅读: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