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二次“黃袍加身”,可惜趙德昭不如其父,最終葬送大好前程

學典曆史 2024-05-05 17:42:07

北宋曆經過兩次“黃袍加身”,第一次發生在宋太祖趙匡胤身上,第二次則發生在其子趙德昭身上;比起自己的父親,趙德昭似乎缺少了一絲魄力與手段,他“黃袍加身”的故事還得從高梁河之敗開始說起。

趙匡胤一生之中共有四子,由于長子趙德秀與三子趙德林早亡,因此他只剩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趙德昭,另一個則是趙德芳。

太祖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宋史·列傳三·宗室一》

趙德昭,太祖趙匡胤的次子,因爲兄長的早亡,他也就成爲了實際上的嫡長子。

與其他王朝的帝王相比,趙匡胤似乎更與衆不同,他稱帝後,並未盡早確立儲君之位;因趙德昭年幼,其父趙匡胤打算慢慢培養他,可結果卻事與願違。

宋太祖禦駕親征期間,其弟趙光義多次留守京師開封,處理政務,因此深受兄長的信任,並且不遺余力地培植他的勢力,令其做了開封府尹,並加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宋太祖雖未親口允諾將皇位傳給趙光義,但此舉已經間接將他引向了儲君之位。

公元976年,50歲的趙匡胤駕崩,由于生前並未冊立太子,瞅准時機的趙光義便很快繼承了皇位;並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謎案。

就這樣,儲位的空虛最終導致趙德昭大權旁落;或許命運也覺得趙德昭不公,于是給了他一次“奪回君王大權”的機會。

宋太宗登基後,爲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順,他變得特別勤勉。在位期間大興科舉,降服吳越,攻滅北漢,基本完成了中原的統一;就這份功績,足以讓曆史記住他。

公元979年,繼位後的第三年,北漢被滅,趙光義決定趁勢收回“燕雲十六州”,于是禦駕親征,趙德昭也一起隨行,剛開始捷報頻頻;到後來,宋軍在高梁河大戰遼軍,結果慘遭失敗。

癸未,帝督諸軍及契丹大戰于高梁河,敗績。——《宋史·太宗本紀》

之後趙光義便退回了京師,這是《宋史》裏的原話;然而在另一部史料中,卻記錄著宋太宗極其不光彩的一面,一國之君,竟乘坐著驢車狼狽逃走。

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戰于高梁河,少卻;休哥、斜轸橫擊,大敗之。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遼史•本紀第九》

宋太宗跑了之後,趙德昭的機會便來了;軍中諸將以爲皇帝遇難,認爲國不可一日,決定扶持趙德昭爲帝,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此次的主角換成了趙匡胤之子趙德昭。他“黃袍加身”,有三個優勢;而且成功率很高。

其一,作爲太祖嫡子,繼承帝位實至名歸;只要提前帶領大軍占領開封,大事可成。

其二,此戰趙光義大敗並且狼狽逃走,顔面盡失;天子威信也會大大降低,這時奪位,勝算更大。

其三,“燭影斧聲”導致趙匡胤“離奇駕崩”的罵名,宋太宗趙光義難以洗清;渲染此事,勢必會得到更多民心。

後來得知趙光義還活著,因此擁立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遺憾的是,趙德昭並未抓住這次大好時機,不然大宋的曆史可能真的會改寫。

戰後因北伐失敗,宋太宗一直沒有犒勞將士,趙德昭便提及此事,宋太宗大怒道:“等你做了皇帝,再封賞也不遲。”最終趙德昭因恐懼而選擇了自刎身亡。

之後,趙德昭僅存的一個弟弟趙德芳也相繼離世,他的叔叔趙廷美也被貶谪于房州(今湖北房縣);最終憂憤成疾,吐血身亡。

趙匡胤之母杜太後生前提出的“金匮之盟”,成全了趙光義,卻也害苦了她的子孫。

汝百年之後,當傳位于光義,光義傳于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宋史紀事本末》

至此,“金匮之盟”中的潛在威脅全部被趙光義盡數鏟除。趙德昭雖然沒有坐上皇帝的寶座,但在南宋九帝中,有一半以上的帝王都出自于他的後代,也算間接彌補了趙德昭生前未能踏上儲君之位的遺憾了。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