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不會忘記,論輿情事件的長尾效應

燭照四方 2024-04-27 23:00:37

近來,熱搜又見林生斌,屬實“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畢竟,作爲近幾年輿論形象一百八十度翻轉由紅轉黑的典型人物,林生斌身上萦繞著太多真真假假的負面消息,即便淡出公衆視野一段時間,也到底不會被徹底忘記。

“林生斌要求導演劉信達道歉賠償”,看著如此標題,顯示兩人發生了矛盾。不過,實在記不起導演劉信達是何人,也不知他導演過如何大作,只能姑且視作除了姓名職業一無所知的素人,內心觀感不喜不厭、態度中立。不過,受輿論風向的影響,對于林生斌的個人觀感倒是相對明確。所以,作爲一名凡事不太需要刨根問底的網絡看客,憑借著一條標題,由著對倆人的既定印象,在電光火石間便完成了輿論站隊。

簡單看過事件詳情,劉信達被告原因是公布林生斌飛行記錄,質疑其在“保姆縱火案”一事中中有不光彩的一面。某種程度上,劉信達也算是爲大衆發聲了。畢竟在林生斌完美受害者人設崩塌之後,社會上圍繞其個人品德的猜測聲不絕于耳,只是沒幾個願意或者有能力,將質疑聲在社會上表露出來而已。從這個角度看來,劉信達也算是爲衆發聲了。

因而,對劉信達其人也生出了些許好奇,便借著網絡搜索了一下。結果,人物關系一欄赫然顯示著——其哥哥爲宋祖德。只覺得猶如晴天霹雳,看來看新聞只看標題,甚至只看新聞內容不看人物背景,都容易作出原則性誤判。宋祖德最近幾年低調了很多,最近一次出現在公衆視野,還是在上次林生斌深陷負面輿情時,大張旗鼓地表示要將林生斌送進去,只是後來不了了之。對宋祖德的印象最深的是,在很多很多年前,其作爲嘉賓參加明星訪談節目《胡可星感覺》,完美诠釋了什麽叫語不驚人死不休。

當時,宋祖德煞有其事地描述了,一段堪稱人間傳奇的現代故事——張國榮其實並沒死,所謂跳樓不過是找了替身掩人耳目,本尊早就隱遁五台山出家爲僧了。爲了證明所言非虛,宋祖德還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曾經見過出家之後的張國榮,並爲之唱了其代表歌曲,對方聞之落淚。敘述如此天雷滾滾的故事,竟能言之滔滔面不改色心不跳,宋祖德的確是個人物,不過也實在難讓人喜歡的起來。後來,還有段時間,宋祖德和郭德綱産生些私人恩怨。然後,暴脾氣的老郭有仇在工作時就報了,順帶給觀衆帶來了幾段經典相聲。

說了這麽多,想表達的是,網民絕非只有三秒鍾記憶。恰恰相反,在網絡的加持下,一個人對公衆說了什麽、做了什麽,在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依舊隨時可能會被拿出來再三審視。公衆人物如此,輿情事件也同樣如此。對于特定輿論事件,一旦公衆的質疑聲得不到有效回應,事情將絕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不了了之,可能會有短暫的休眠期,不過有朝一日依舊會被舊事重提,而且熱度更爲澎湃。就比如,延宕至今三十年的朱令案。

0 阅读:0

燭照四方

簡介:東聊一點,西聊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