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京劇讓我明白什麽是藝無止境”,京劇名家王珮瑜攜新書《瑜聲有戲》走進牛首山

揚眼 2024-03-17 16:20:14

3月16日下午,余派坤生、京劇名家王珮瑜帶著她的新書《瑜聲有戲》來到南京牛首山十二講堂,給市民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京劇課。

《瑜聲有戲》由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王珮瑜將自己三十年的學演經驗以趣味的視覺化語言呈現在書中,引導讀者們找到京劇的觀看之道,體驗戲曲中的哲思與美學。活動中,王珮瑜以邊講邊演邊唱的形式,爲市民們生動講解京劇的藝術源流和表演技藝,瑜音社少兒京劇團“瑜音小社”的小團員們以及來自南京市劇團和南化第四小學共建京劇社團的小朋友們帶來的京劇表演也贏得了觀衆們的喝彩。現場還向王珮瑜贈送中國書法院院長管峻題寫的“瑜音社”書法作品。

近些年來,王珮瑜不僅活躍于舞台,也通過各類綜藝節目、講學課堂和短視頻積極向大衆傳播京劇藝術,在活動開始前,王珮瑜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學京劇讓我明白了藝無止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王珮瑜表示。王珮瑜小時候學習的是蘇州評彈,最初接觸京劇時學的還是老旦,後改學余派。她是新中國成立後專業戲校培養的第一位女老生、余派老生第四代傳人,師從王思及、朱秉謙、譚元壽、李錫祥、張學津等名師,被喜歡她的朋友們稱爲“瑜老板”。

對于“藝無止境”這句話,王珮瑜在這三十年從藝路上,從了解走到了和解。“上學時我們習慣于以考試成績來考量自己這一階段的學業達標情況,但是學了京劇後才發現藝術是沒有天花板的。”登上京劇藝術殿堂的大師們就是京劇的天花板了嗎,其實未必見得,藝術境界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是終其一生尋尋覓覓都沒有盡頭的旅途。

“我一度在想我們一直都在學習、鍛煉,花那麽多時間精力,爲什麽還是不能更好呢?”最終王珮瑜有了新的思考,“我想在學習京劇、學習中國文化藝術這條路上,不應該再去盲目的追求一個結果,這不是一個目標導向的事兒,我想我們更多的應該去體會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去體會它給我們生命格局帶來的提升。”

不管是出書也好,還是上各種節目推廣京劇,又或是開設瑜音社和京劇小科班“瑜音小社”推廣傳播京劇藝術,如今的王珮瑜更想把自己這些年來京劇學習和舞台表演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人,力求守正創新,讓京劇實現活態傳承。

這些年來,王珮瑜並沒有系統地總結過自己做了哪些事兒,但在傳播京推廣京劇藝術上,她確實做出了成績,很多年輕人開始了解京劇、喜歡京劇就是從“粉”上了王珮瑜開始的,“戲曲藝術是有角兒再有戲,再有流派,大家對于某一個演員的關注從而帶動了對這個演員背後劇種的關注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

近些年來傳統戲曲藝術在年輕人中的流行確實離不開角兒的帶動,一位戲曲演員在網上走紅後這一個劇種和劇團的演出都會受到市場的熱捧,“戲曲藝術在傳承傳播上路徑還是一樣的,只是說今天有了互聯網,原來大家要進劇場買張票才能看戲,現在不一樣了。”被一位戲曲演員吸引從而開始了解、愛上了一個戲曲劇種,這只是第一步,“有些朋友對京劇産生興趣確實是因爲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接下來我們面臨的課題是如何讓這些人對藝術的認知繼續成長,他們觀戲的喜悅能否繼續維持,這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牛首十二講堂”是牛首山精心打造公益性文化客廳的品牌,從人文牛首、吉時勝景、形聲品味三個維度探究牛首文化,已連續舉辦13場文化活動,讓牛首山成爲顔值內涵兼具的文旅高地,進一步夯實了牛首山作爲南京世界文學之都“南書房”文學之山的當代定位,也爲廣大市民遊客提供了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藝術體驗空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校對 李海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