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麥克阿瑟3:一戰結束後他就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了,光環和宿命也從此開始

巴巴維維 2024-04-28 08:14:49
【人物篇】麥克阿瑟3:一戰結束後他就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了,光環和宿命也從此開始

對于美國軍隊來說,二戰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美國在絕大部分時間都只保留了有限的武裝力量,即便美國南北戰爭後國力快速提升也是如此。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其一是放眼美洲大陸,美國找不到一個匹配的對手,大西洋和太平洋又是美國的兩道安全屏障,所以國土防禦談不上有巨大的風險。

其二是美國雖有心向海外擴張卻無法下手。一戰結束後,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曾希望通過“國際聯盟”插足全球事務,但英法一眼看穿美國人的企圖。一頓太極推拿之後,威爾遜铩羽而歸。

其三是美國和美洲的市場已經足夠大,美國民衆安于現狀,遂造成國內所謂“孤立主義”盛行。

既沒有重大的國防風險,也沒有對外擴張的可能,那就沒有必要花費巨額開支,保留一支強大的軍隊。所以美國在絕大部分時間只保留10萬~20萬常備陸軍,當遭遇大規模戰爭時,才會擴充軍隊,以滿足戰事的需要。

特殊的治軍理念催生出特殊的軍隊制度。具體到到軍銜管理上,美國施行的是永久軍銜和戰時軍銜雙軌制。軍官在和平時期會得到一個級別較低的軍銜,而且晉升的機會極少。待戰爭來臨時,隨著軍隊規模的急劇膨脹,軍官的職務也會快速提升,隨之也會得到一個比永久軍銜高得多的戰時軍銜。而戰爭結束後,戰時軍銜被收回,軍官又恢複成永久軍銜。

二戰美軍著名將領中,很多人都參加過一戰。他們在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後也都經曆過戰時軍銜和永久軍銜的轉換。比如艾森豪威爾在戰時晉升爲中校,戰後則恢複成少校軍銜;巴頓在戰時晉升上校,戰後也恢複成少校;馬歇爾在戰時晉升上校,戰後則只是一名上尉。

有特殊情況嗎?有。

麥克阿瑟就巧妙地規避了“降銜”。1919年5月,當裁軍尚未開始時,陸軍部宣布任命麥克阿瑟擔任西點軍校校長。考慮到西點軍校校長的級別,麥克阿瑟在戰時獲得的准將軍銜得以保留。而戰前他的永久軍銜不過是少校。

戰後絕大部分美軍軍官都經曆了漫長的“碌碌無爲”,鮮有職務和軍銜晉升的機會。

比如艾森豪威爾扛著少校軍銜在軍隊幹了16年;巴頓幹了15年。馬歇爾的情況好一些,但直到1936年才晉升爲准將。

我們再簡單了解一下麥克阿瑟在一戰後至二戰前的履曆:

1919年5月,卸任第84旅旅長,任西點軍校校長,保留准將軍銜,時年僅39歲,是西點軍校校史第二年輕的校長。

1922年6月,突然調離西點軍校,轉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分區司令。

1925年1月,調回國內擔任第4軍軍長,晉升少將軍銜,成爲全軍最年輕的少將,時年僅45歲。

1928年再赴菲律賓,擔任美軍駐菲律賓軍區司令。

1930年,調回國內,被時任總統胡佛任命爲陸軍總參謀長,領臨時上將軍銜。

1935年10月,卸任總參謀長,隨後第四次赴馬尼拉,擔任菲律賓總統奎松的高級軍事顧問,恢複少將永久軍銜。1936年8月,接受奎松授予的菲律賓陸軍元帥稱號。

1937年10月,退出美軍現役。

1941年7月,被重新征召入役,被授予中將軍銜,擔任美國遠東陸軍司令,負責整編菲律賓部隊。

相比于其他美軍將領的“平庸”,麥克阿瑟在戰後二十年的表現足夠亮麗。

是他的能力太出衆嗎?是,但不全是。

美國陸軍內部有極重的裙帶關系。自1912年麥克阿瑟的父親去世後,他就得到了父親老部下的多次提攜。這在美國軍中是很常見的,自然也不會有人說三道四。除此之外,麥克阿瑟的每次晉升還都若隱若現地看到軍隊以外勢力的身影,這就頗不尋常了。

當年他的父親老阿瑟是被塔夫脫排擠出軍隊的,從那以後他的家族,准確地說是他的母親瑪麗就非常看重軍屆和政界的關系。所以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麥克阿瑟可以輕易實現。在家庭的影響下,麥克阿瑟也就越來越不像個純粹的軍人,他開始向政治靠攏。而那個領域的權貴們也很樂意接納一位戰功卓著、魅力四射,而且極富感召力的將軍。

強強聯合讓麥克阿瑟收獲了巨大的成功,但他身上背負了太多的“責任”,軍人的本色也就越來越淡了。

麥克阿瑟的母親瑪麗是一位南方農場主的女兒。南北戰爭時期他的兩個兄弟參加過南方軍,而老阿瑟則是北方軍。瑪麗不顧家人的反對,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阿瑟。

作爲一個富家千金,瑪麗跟阿瑟吃了不少苦頭。兩個人剛結婚的時候,阿瑟還只是一名上尉,一家人隨著阿瑟的職務調動,不斷地搬家,而且都是一些荒涼的西部。

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老阿瑟憑借在菲律賓立下的戰功得以進入高級將領行列,並培養了一大批日後掌握實權的軍官。但阿瑟沒有處理好與高層之間的關系,導致自己在軍旅生涯末期遭到排擠。

正是這樣的教訓,讓瑪麗開始經營家族的人脈。阿瑟去世後,他通過丈夫昔日的老部下,一次次爲兒子爭取機會,逐漸幫助麥克阿瑟擺脫了事業的低潮期。

一戰結束後,瑪麗聽說陸軍總長佩頓·馬奇正在給西點軍校物色一名新校長。此時西點軍校只剩下一個空架子,二年級至四年級的學員都已經提前應征入伍,只有一年級新生在學校就讀。

戰爭摧毀了西點軍校的教育體系,校風敗壞、教官無心講課、學員無視校紀。有人甚至提出關閉這所軍校,以減輕財政開支。

瑪麗認爲這是很好的機會,畢竟西點軍校的級別仍然很高,校長至少由一名上校擔任。她給馬奇寫了一封信,提醒對方不要忘記當年自己的丈夫曾經提攜過他。後者也懂得感恩,于1919年5月12日將麥克阿瑟召回華盛頓,當面宣布他擔任下一任西點軍校校長,永久軍銜爲准將。

實事求是地講,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的表現不錯。他淘汰了一些過時的課程,比如根本毫無用處的內戰研究。然後新增了適應新戰爭形勢的課程,比如世界戰爭研究、空氣動力學、內燃機學、計算等等。

麥克阿瑟還重新制定了一套新校規,特別是成立了一個反欺委員會,專門調查高年級學員欺淩低年級學員的劣迹。學員得到了很多實惠,諸如增加學員津貼,允許吸煙、允許在周末離開營房,他還給高年級學員爭取到了假期。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在學員中影響極大。

西點軍校校長的任職期限是四年,但麥克阿瑟並沒有坐滿。1922年6月,他突然接到赴菲律賓任職的調令。

這件事背後的始作俑者是潘興,他之所以排擠麥克阿瑟,據說是爲了一個女人。

潘興是個鳏夫,他的妻子和子女全部死于一場火災。一戰前他結識了巴頓的妹妹,兩個人本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但美國于1917年4月宣布加入一戰後,潘興就被派到歐洲擔任美國遠征軍總司令,兩個人也就此分開。

潘興在歐洲認識了一個名叫露易絲的有夫之婦,兩個人很快打得火熱。露易絲跟丈夫辦理了離婚手續,然後回到美國,准備跟潘興結婚,但他在國內又認識了麥克阿瑟。然後兩個人就幹柴烈火了。

1921年8月,潘興接替馬奇擔任陸軍總參謀長,幾個月後他就告知麥克阿瑟做好准備赴菲律賓任職。

我勒個去。

1922年6月,麥克阿瑟第二次遠赴菲律賓。那裏根本就沒有適合他的職位。爲了安排一名准將,菲律賓軍區司令倫納德·伍德(也是他父親的老部下)專門新設了馬尼拉軍分區,由麥克阿瑟擔任司令,然後給他安排了500名士兵。

僅僅幾個月後,麥克阿瑟就在馬尼拉待不下去了。他給陸軍部寫信,希望可以調回國內,但陸軍部不想得罪潘興,婉言拒絕了麥克阿瑟的要求。

麥克阿瑟又給母親瑪麗寫信,說“如果實在不行,我就退出現役算了。”

這一次又是瑪麗動用關系,爲麥克阿瑟擺脫了困境。1923年6月,陸軍部宣布麥克阿瑟擔任駐菲律賓步兵旅的旅長。

此後瑪麗繼續在華盛頓四處遊說,她還直接給潘興寫信,口氣近乎哀求:“難道你不願給我一點兒保證,給我的兒子一個應得的提升嗎?你大筆一揮就可以讓他得到晉升。”

替麥克阿瑟求情的不只是她老娘,很多人都致信潘興,希望他能夠注意到麥克阿瑟身上的優秀品質,給他提拔和重用的機會。

1924年9月,潘興即將卸任並退出現役。他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絕,于是在簽署最後一份晉升軍官名單時,把麥克阿瑟的名字寫進了少將的行列。

1925年1月,45歲的麥克阿瑟成爲美國陸軍最年輕的少將。不久之後,他調回國內擔任第4軍軍長。

1928年,共和黨人胡佛當選美國第31任總統,他任命的陸軍部部長赫爾利跟麥克阿瑟的關系很近,而後者隨即向胡佛推薦了麥克阿瑟。

1929年初,胡佛剛剛上任就通過時任陸軍總長查爾斯·梅諾爾給菲律賓的麥克阿瑟發電報,稱“總統很想任命你爲工程兵主任”。

梅諾爾跟麥克阿瑟也是老熟人。一戰時梅諾爾擔任第42步兵師,也就是“彩虹師”的師長,麥克阿瑟正是他的參謀長,後來又擔任該師第84旅旅長。

工程兵主任看似是幹苦活累活的,但明白人都知道,那是軍隊裏的肥缺。不過總統抛來的橄榄枝讓麥克阿瑟很猶豫,他此時已經把目光投向了陸軍總長的位置。梅諾爾還有一年就將卸任,屆時正是問鼎陸軍最高權柄的最佳時機。

問題是回絕了胡佛是否就意味著得罪他呢?這一點麥克阿瑟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四處打探,最終決定放棄擔任工程兵主任的機會。與此同時,他動用所有關系在華盛頓遊說,包括赫爾利、梅諾爾,甚至是前嶽父(麥克阿瑟與露易絲有過一段婚史,但後來又離婚了,她的繼父是紐約的億萬富翁,曾在胡佛競選總統時出過大力)。

一番操作後,麥克阿瑟在馬尼拉收到赫爾利于1930年8月發來的電報:“總統剛剛介紹了你的詳細情況,決定由你來接替梅諾爾將軍出任參謀長。”

事業上的巨大成功讓麥克阿瑟變得越來越膨脹,他極度自負,聽不得部下的意見;他極度在乎公衆形象,喜歡在媒體面前出風頭;他變成了一個投機者,偏愛在風口事件上做文章。

1932年5月,美國爆發著名的“撫恤金事件”。這本來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事情——美國政府在一戰後沒有足額發放退伍軍人撫恤金,只是承諾這筆錢將在20年後連本帶息一次性支付。但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讓衆多退伍老兵變成赤貧,他們衣食無著,于是聚集到華盛頓索要這筆錢(總額25億,平均每名老兵1000美元)。

在交涉無果後,胡佛下令軍隊介入。麥克阿瑟沒有調查,他主觀認爲鬧事的人沒有幾個是一戰老兵,他們的背後有“赤色分子”的身影。于是他放大了白宮下達的任務,不僅派出軍隊將示威者驅離,還將他們臨時居住的“胡佛村”(示威者用紙殼、鐵皮搭建的臨時住處)放火燒毀,事件最終造成多人死傷。

事件當晚,麥克阿瑟不顧屬下的勸阻,親自主持新聞記者會,並危言聳聽地嚇唬衆人:“若不是總統及時下達命令,局面會非常嚴重,可能真的會發生一場戰爭。”

……

當年底,民主黨人羅斯福擊敗胡佛當選新任美國總統。

麥克阿瑟和羅斯福此前毫無瓜葛,羅斯福上台後忙于施行新政,也不想對軍隊幹預太多。但麥克阿瑟跟新任的陸軍部部長伊克斯很快就産生矛盾。爲了減少政府開支,羅斯福決定削減陸軍軍費,麥克阿瑟因爲此事經常跟伊克斯發生爭吵。

1933年底,聯邦政府決定將下一財年的國防預算縮減7000萬美元至2.77億美元。麥克阿瑟得知此事後要求跟羅斯福面談。在遭到回絕後,他以辭職相要挾最終跟羅斯福見了面。

兩個人在辦公室裏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直到麥克阿瑟再次以辭職要挾,才逼迫羅斯福答應不削減軍費。

1935年7月,麥克阿瑟的參謀長任期將滿,他此時不過55歲,距離退休還有近10年的時間。羅斯福曾在幾個月前表示支持麥克阿瑟連任,但臨到他的任期期滿時,羅斯福宣布由馬林·克雷格出任新一任參謀長。

10月1日,麥克阿瑟正式離任。

麥克阿瑟的下一站是菲律賓。

早在1903年第一次在菲律賓服役時,他就結識了還只是一名律師的奎松。之後兩個人也一直保持著聯系。

擔任菲律賓軍區司令時,麥克阿瑟曾跟奎松談起過菲律賓群島防務問題。他坦言這裏根本無法防守,菲律賓雖然面積不大,但海岸線比美國都長,入侵者可以從任何地點登陸。

所以理智的做法是將防禦重點放在馬尼拉灣,一旦遭遇入侵,可以退到西面的巴丹半島,然後堅持到美國從本土向這裏增援。

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同意菲律賓施行自治,並承諾十年後允許菲律賓完全獨立。在此期間,美國將幫助菲律賓組建軍隊,使其初步具備抵禦外敵的能力。

奎松就任總統後就找到了麥克阿瑟。他決定每年拿出600萬美元用于國防開支,麥克阿瑟則承諾用十年的時間,爲菲律賓打造一支40萬陸軍,並包括250架飛機和50艘快艇的陸海空三軍。他曾向奎松許諾,如果哪個國家想要侵占菲律賓,他們將付出50萬人、3年時間和50億美元的代價。

至于麥克阿瑟本人,奎松將爲其提供類似皇宮般的住所、在菲一切費用全免,外加每個月2000美元的津貼。

1935年10月初,剛剛卸任陸軍總長的麥克阿瑟第四次前往馬尼拉。

1 阅读:63

巴巴維維

簡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