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滬民間蘊藏著厚重的越劇力量

中國城市報 2024-05-17 19:13:36

上海雅韻越劇團演繹越劇《梅龍鎮》。上海雅韻文化藝術傳承中心供圖

已有百余年曆史的越劇,最早發源于浙江省。後來,越劇依托上海這一平台,逐漸發展成爲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的綜合性大劇種,故上海被稱爲越劇的發祥地。

越劇作爲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民間積澱和廣泛的群衆基礎。在越劇的傳承與發展進程中,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各大越劇團體、民間愛好者尤爲突出,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不同方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後,這些地區的團體、個人逐步找到弘揚越劇文化的最優方式。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浙江省和上海市的部分文化館、民營越劇團和越劇愛好者,了解他們在傳承、弘揚越劇文化方面有哪些具體做法?背後有哪些生動故事?

上海市靜安區文化館: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越劇

由越劇宗師戚雅仙和畢春芳創立的兩大越劇流派——戚派和畢派都發源于上海市靜安區,這爲該區賦予了更多戲曲文化底蘊。

在此背景下,靜安區文化館格外重視對越劇戚派和畢派的普及推廣。2008年,在畢春芳本人的見證下,靜安區文化館成立了以前述兩個流派爲主的青年越劇團(以下簡稱青越團)。

據靜安區文化館館長盛琴娟介紹,文化館爲零基礎的上海市民開辦了越劇白領班。“我們提供師資指導、場地排練及定期培訓等服務,希望招募更多喜愛越劇的市民朋友,同時引導更多年輕人對越劇産生興趣。”盛琴娟說。

靜安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鄒紅是戚雅仙的關門弟子,也是越劇白領班及青越團的任課老師。被問及爲何從一名越劇團演員轉變爲教師時,她說:“爲更好地傳承和推廣越劇戚派和畢派,教書育人是最好的選擇。”

爲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越劇,鄒紅嘗試了很多方法,如在內容上結合地區特色與時代潮流創排現代小戲,在傳播形式上入駐抖音平台在線教學。當鄒紅看到許多網友對她的教學方式頻頻點贊時,很是欣慰。“教學傳承的最終目的是使內容走向社會。只有讓更多人了解並參與進來,越劇才會越來越好。”鄒紅說。

顧永佳是越劇戚派愛好者,也是青越團的學員。他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說:“鄒老師教學非常用心,她會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長進行訓練引導。我是學舞蹈出身,鄒老師便給我專門設計表演動作展示我的特長。”

在鄒紅的悉心指導下,顧永佳進步很快,如今他的舞台表演行雲流水,剛柔並濟。值得一提的是,顧永佳也以老師爲榜樣,用自己的方式推廣越劇。比如在小星星兒童越劇公益班當老師,負責教授兒童戲曲表演。

顧永佳說,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學習,小朋友主要通過模仿來熟悉較爲簡單的戲曲動作和直白的戲詞唱段。對于顧永佳來說,有時一個簡單的動作要反複多次示範教學,還會常常面臨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和忘詞的情況。但他並不覺得辛苦,反而樂在其中。“因爲在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最初學戲的樣子。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越劇的種子在娃娃們的心裏生根發芽。”顧永佳表示。

上海雅韻越劇團:民營劇團積蓄大能量

“彩虹萬裏百花開,花間蝴蝶成雙對……”委婉動人曲調中,上海雅韻文化藝術傳承中心的舞台上,兩位演員正在演繹越劇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精彩生動的演繹引得台下觀衆掌聲連連。

舞台上扮演祝英台的是該中心負責人姜燕萍,扮演梁山伯的是中心旗下雅韻越劇團團長許紅武。姜燕萍談到建團初衷時感慨不已:“我住在奉賢區,這裏以前屬于遠郊,當地人要看越劇演出不太容易。所以我決心組建一個越劇團,以便更好地在奉賢傳播發揚越劇文化。”如今,雅韻越劇團成員數量已由2016年成立初的幾名發展到幾十名。

作爲上海目前唯一由80後創辦,並以80後、90後爲核心演員的民營青年越劇團,雅韻一直秉持公益傳承的信念,創辦人自籌經費置辦服裝道具,並自行解決演出資金問題。團員們來自上海市各區,趁工作日晚上或雙休日,借用學校的舞蹈室進行排練。通過成員們的共同努力,成立數月後,雅韻越劇團便帶著第一本大戲亮相奉賢戲劇節,演出大受歡迎。

“‘爲愛發電’、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始終不變的初心。”這是姜燕萍在采訪中多次提及的話,也是支撐她帶領劇團頂風冒雨、披荊斬棘前行的精神支柱。她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團隊成立的第一年,兩名主演因經營理念不同突然離團,這導致演出一度停擺。在姜燕萍迷茫無助之際,資深票友許紅武毅然救場,使劇團重獲生機,並再上一層樓。也是在許紅武的鼓勵下,姜燕萍才決心學習越劇表演。她拜名師、勤練習,寒暑不辍,一年多後與許紅武搭檔演出越劇經典大戲《梅龍鎮》,深受觀衆好評。

自此兩人並肩作戰,帶領劇團走遍江浙滬,甚至走出國門。隨著劇團發展越來越好,許紅武更是放棄原先經營的企業,全身心投入越劇文化傳承、傳播事業中。有一年夏天,她帶隊下鄉義演。頂著大太陽一連三場演出,汗水浸透厚重的行頭,但許紅武依然全力以赴,直到堅持完成所有的演出暈倒在後台。“我不怕辛苦,只想讓更多人喜歡越劇。”許紅武說。

除了傳統舞台表演形式,雅韻越劇團還別出心裁地推出實景越劇。團隊成員們在一些景區利用自然景觀、人文空間來布景排戲,推出實景系列演出。姜燕萍稱,新的表現形式拓展了越劇的意境,豐富了觀衆的想象空間,同時也爲景區注入了更深的文化內涵。

據了解,雅韻越劇團不僅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戲劇節,還牽頭主辦了全球越劇範(瑞娟)派經典演唱會,並向國際知名劇團,如美國洛杉矶越劇團發出邀請,以推動國際範圍越劇文化深入交流。

浙江戲迷“三劍客”:以自身行動傳遞熱愛

浙江省有3名熱愛越劇已超半世紀的知名資深老戲迷,被圈內票友稱爲“三劍客”。他們常年組織、贊助民間越劇演出,讓更多人領悟到越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三劍客”之一的楊正球是一名退休教師,他酷愛音樂,年輕時曾自學30多種樂器,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被問到如何與越劇結緣,楊正球說:“我父親早年是一名鄉村越劇演員,在他的影響下我從小就愛聽越劇。後來有一次,有位下鄉演出的越劇演員邀請我爲他的表演伴奏。自此,我便從聽衆轉變爲演出參與者,走上越劇文化推廣之路。”

近幾年,楊正球先後組織策劃了多場線上線下越劇演出,在觀衆中收獲熱烈反響。如2022年,由他牽頭組織的“越唱越樂·越劇拾姐妹團隊”抖音直播,觀看量達到數百萬次。

爲了紀念越劇誕生118周年,不久前楊正球發起長三角越劇名票演出,爲越劇民間傳播搭建起展示交流的舞台。“越劇使我一步步從小鄉村來到大都市,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更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迹。我會竭盡所能傳播推廣它。”楊正球說。

與楊正球一樣,毛建通也是一名樂器愛好者。他自幼學習二胡演奏,後廣交江浙滬樂師苦練琴技。爲了得到更多實踐機會,毛建通經常去江浙滬各地的民營越劇團客串演奏。盡管長期在外地工作,毛建通對家鄉溫州樂清仍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對家鄉的越劇事業發展更是盡心盡力推動。他不僅自費邀請江浙滬專業琴師團隊協助家鄉越劇協會籌排大戲,還大力支持當地鄉村越劇藝術團隊的創建與發展。2010年,他出資舉辦江浙滬名家名票演唱會,並向戲迷們免費開放,把對越劇的熱愛傳遞給更多人。

“三劍客”中的張春華最年長,30年來他策劃舉辦的越劇演唱會超百場,在浙江戲曲界頗具名氣。張春華年輕時曾當過文藝攝影記者,後來雖轉行創業,但心中難舍對越劇的熱愛,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越劇表演活動。“我希望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讓家鄉戲迷能近距離接觸到越劇明星,更好地領略越劇的無限魅力與風采。”他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 楠 王 迪

原標題:浙滬民間蘊藏厚重的越劇力量 戲迷“越”愛 “劇”力愈強

0 阅读:0

中國城市報

簡介:用專業視角發掘新聞,城市觀點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