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真假牡丹亭诠釋知産保護“司法美學”——蘇州中院以案釋法爲“國潮”創新厘清邊界

中國法院網 2024-04-15 14:51:10

圖爲承辦法官在法庭上爲當事人和旁聽群衆厘清案件事實。

▲圖爲《尋找牡丹亭》宣傳海報和演出實拍。

導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因情生夢,因夢而死,亦可因愛複生。曲折的情節、浪漫的色彩,讓一出《牡丹亭》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活躍400多年,弦歌不辍、經久不衰。時代腳步向前,經典綿延呼應。隨著越來越多公共空間被開發成爲展示藝術風采的親民大舞台,類似劇中主角的“杜麗娘”與“柳夢梅”們,紛紛遭遇花式“二創”甚至“魔改”,以顛覆既有認知的藝術形象走出傳統劇場,走進現代生活,構築鮮活出圈的別樣風景線。

然而,當“國潮”創新遇上知識産權保護,諸多問題也隨之擺上台面:提取傳統藝術元素進行再創作的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活躍在街頭巷尾、旅遊景區和各類藝術節的表演活動被借鑒乃至照搬,原創者又該如何維權?地處昆曲故裏,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繡花功夫”精准裁判,爲經典創新傳承厘清限度與邊界。

假作真時真亦假 亦真亦幻牡丹亭

“但使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2018年10月,艾克斯公司出品的《尋找牡丹亭》節目在第六屆烏鎮戲劇節上演,由公司雇傭攝影師拍攝的現場表演圖片也在戲劇節組委會官方微博平台上予以發布。

2021年3月18日,艾克斯公司與達不溜公司簽訂演出合同,約定2021年4月1日在新新旅遊公司經營的遊樂園中演出《尋找牡丹亭》節目,每場30分鍾,共計三場。不過合同簽訂後不久,達不溜公司即以相關演出取消爲由,解除了與艾克斯公司簽訂的合同。

但是到2021年4月,艾克斯公司發現新新旅遊公司主辦的“江南文化戲曲節”如期正常舉行。

“我們通過宣傳和推廣視頻得知,戲曲節上連續多天出現了名爲《尋找牡丹亭》的表演節目,從演員的服飾、妝容到演出內容都與我們的節目高度相似。”據艾克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孫先生陳述,“就連宣傳文案都是照搬我們的,圖片也使用了我們在烏鎮首次公開表演時拍攝的作品。”

與新新旅遊公司和達不溜公司溝通無果後,艾克斯公司以著作權侵權爲由將兩家公司訴至法院。“之前簽合同時他們了解過《尋找牡丹亭》的演出形式和角色造型,之後未經許可演出該作品,又在多個微信公衆號等平台宣傳中使用了相關表演的視頻和圖片。”孫先生認爲,兩家公司的行爲構成著作權侵權,應承擔賠償責任。

木偶高跷昆曲組合 引發庭審拉鋸戰

“《尋找牡丹亭》不僅是對傳統藝術的創造性繼承,更是中西結合的一種嘗試。”原告艾克斯公司在庭審中陳述,偶師踩著西式機械高跷,“杜麗娘”需要模仿提線木偶的體態和動作,由此形成的視覺效果如同現代舞中的機械舞,與傳統戲曲有顯著區別。

“難道這樣的節目只有他們能演,其他人都不能演了嗎?”針對原告指控,兩家被告公司辯稱,木偶唱昆曲由來已久,真人木偶也廣爲流傳。

不管是高跷偶師的服裝、禮帽或背簍,都在其他作品中有迹可循,尤其是杜麗娘的人物妝造和配飾等,早已形成特定認知。在被告方看來,“只是取巧地將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表演形式簡單結合在一起,顯然不具有獨創性”。

一場聽起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庭審拉鋸戰,就此展開。

另類作品如何定義 能否受著作權法保護

法院經審理認爲,昆曲、高跷、提線木偶,這三種公有領域的傳統藝術表演要素組合,構成了案涉節目《尋找牡丹亭》的基礎視覺呈現,而該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此類將中國傳統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組合的表演節目,值不值得著作權法予以保護,是本案最大的爭議焦點。

“基本沒有可參考的判例,一開始確實覺得棘手。”作爲案件承辦人的蘇州知識産權法庭法官林銀勇介紹,“關于著作權認定,需要考量作品的呈現載體和發表時間,由此判斷是否具備獨創性,以及屬于哪種作品類型。”

一般認爲,知識産權的保護對象是新作品、新技術,而傳統文化藝術領域的創作很多以進入公有領域的文化藝術成果爲基礎,經常面臨獨創性不足的質疑。林銀勇指出,正如被告兩公司所言,提線木偶、高跷和昆曲,均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形式。

但是,“將傳統文化藝術表演形式進行組合的創作,並非當然不具有獨創性。”林銀勇進一步解釋稱,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獨創性判斷的關鍵在于所創作的內容是否區別于公有領域的智力成果。

“簡單來說,就是人物造型是不是獨特,這種演出表現形式之前有沒有過,觀衆看沒看過。”林銀勇說。

《尋找牡丹亭》是以昆曲表演形象爲基礎,與提線木偶、高跷進行了組合,在具體的形象塑造上充分融合了具有現代色彩的元素,例如提線偶師的角色造型,整體爲白色裝扮,以寬大頭罩遮蓋面部,腳踩細長西式機械高跷而非中國傳統木質高跷,形象高大神秘。

演出時,需要提線偶師腳踩高跷與戲曲演員配合演出,凸顯出命運對角色的操控感,形成視覺沖擊和美感,在審美價值上具有獨創性。

關于艾克斯公司請求將涉案作品定爲戲劇作品予以保護的主張,林銀勇表示,公共空間表演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認定爲戲劇作品,前提是要按照既定的劇本或腳本呈現出一定的表演情節。但原告提供的證據中僅有一段不足20秒的短視頻,且視頻中展現的多是角色的藝術造型,而非連貫的表演情節。

整體而言,《尋找牡丹亭》呈現出了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不同的審美價值,創作者對整體表演形象的構思與塑造,以及對具體人物、道具的設計方面均有獨到設計,表演藝術造型體現爲一種動態的形象,可作爲美術作品予以保護。

至此,《尋找牡丹亭》有了法律意義上的“身份”——一個融合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的具有獨創性的美術作品,值得著作權法予以保護。

認定兩被告侵權 公共空間表演有法撐腰

根據法院審理查明的事實,被訴侵權表演在形象設計上,同樣使用了提線木偶、高跷以及昆曲戲劇角色“杜麗娘”的組合,提線偶師的造型也僅有細微差別,與原告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

再結合此前兩被告公司與原告簽訂了表演合同,已然接觸並知曉原告公司的表演內容和人物角色造型,且被訴侵權表演還使用了與涉案作品相同的作品簡介及演出照片,並制作成宣傳視頻、海報以招攬遊客獲取商業利益。

最終,綜合全案事實,特別是結合被訴侵權表演的具體形式以及網絡宣傳情況,法院認定主辦方新新旅遊公司以及被訴侵權表演具體組織方達不溜公司構成共同侵權,侵害了涉案作品的複制權、展覽權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酌定兩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0萬元及維權合理開支3萬元。判決後,兩被告公司已履行完畢。

■法官釋法

做實知識産權保護 賦能傳統文化創新

本案涉案作品《尋找牡丹亭》,是將昆曲、高跷、提線木偶三種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組合在一起的表演節目。案件主要爭議焦點就在于,這種組合了數個傳統藝術元素的表演節目,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

審理期間,原告公司提出了兩個主張,一是認爲《尋找牡丹亭》應整體作爲戲劇作品予以保護,二是認爲《尋找牡丹亭》的表演形象應作爲美術作品予以保護。

在戲劇作品的認定方面,由于原告公司舉證的載體證據不足,法院無法支持。因此,主要的爭議還是在于《尋找牡丹亭》的表演形象是否可以認定爲著作權法規定的美術作品。

至于這個爭議焦點如何評判,難就難在對“獨創性”的認定。理論上認爲,知識産權的保護對象是新作品、新技術、新知識。對于傳統文化藝術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由于他們的創作是以已經進入共有領域的文化藝術成果爲基礎,普遍面臨獨創性不足的質疑。

根據艾克斯公司的反饋,該公司所組建的烏龍劇團創作了一些以傳統戲劇爲基礎的表演作品,在維權時均面臨這方面的困擾。

作爲案件的承辦法官,首先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知識産權司法保護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過程中能做些什麽。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有悠久曆史,但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而且還在不斷地吸收其他優秀文化成果,在持續的創造性轉化中發展壯大,最終成爲人類文明的瑰寶。所以,知識産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實質是保護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再創新的文化藝術成果。

昆曲作爲聯合國教科文組認定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入選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昆曲等發源于蘇州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在不斷創新發展。在蘇州知識産權審判中做深做實“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就是要爲此類文化創新成果提供有力的司法保護。

案涉作品《尋找牡丹亭》以昆曲表演形象爲基礎,與提線木偶、高跷進行了組合。這個組合方式本身就區別于既有的傳統文化表演形式,而且該節目還在提線木偶的形象設計方面,加入了西式的、具有現代氣息的設計元素。總體而言,雖然以傳統文化爲基礎,但融入了現代化元素,整體上也體現出了不同于傳統文化的一些審美價值。現代元素的加入,使得《尋找牡丹亭》這類表演節目對于當代年輕人更具有吸引力。

從某種程度而言,此類節目的創作和傳播,更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因此,我們在召開法官會議討論案件時,一致認爲《尋找牡丹亭》表演形象具有獨創性,應當給予著作權方面的保護。

在本案審理中,法院還重點考慮了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傳統文化再創新藝術成果的市場價值。

《尋找牡丹亭》是艾克斯公司創作的公共空間表演節目之一。公共空間表演是發源于歐洲的一種表演形式,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擺脫對傳統表演舞台的依賴,在街頭、商場、遊樂園、旅遊景點等更爲廣闊的空間進行表演,而且也更加強調與現場觀衆的互動性。

目前來看,這種表演形式在我國商業地産、旅遊地産不斷興起和壯大的背景之下,有著越來越高的市場價值。涉案作品《尋找牡丹亭》恰好就是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形象,其與昆曲表演的結合,對于以傳統文化爲主題的娛樂、文化活動而言,更加具有市場價值。

本案中,“江南文化戲曲節”的主辦方原本已經與艾克斯公司簽訂了表演合同,而且三場表演約定的價格爲48000元,足以說明這種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的文化藝術成果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因此,盡管被訴侵權行爲規模不大,法院仍然依法對本案侵權損害作出了一個較爲高額的賠償判決。

近年來,蘇州知産法庭一直致力于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多個案件中,法官們以“如我在訴”的意識有力維護了藝術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折射出蘇州知識産權審判臻于至善的“蘇工蘇作”精神,也爲新時代語境下,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了司法智慧。

■代表點評

以司法之手推動非遺傳統文化創新表達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蘇繡藝術家 姚建萍

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成果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往往能有力推動非遺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下進行多樣化表達,同時迸發巨大的商業價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遺文化工作者在不斷嘗試兼收並蓄、博采衆長,從而實現行業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例如,在我們蘇繡行業,繡娘會將蘇繡元素進行現代化演繹和場景化運用,融入台燈、耳機、手表等實用衍生品,與影視劇、網絡遊戲聯動,使其在更多元的市場環境中綻放光彩。

本案中,涉案作品《尋找牡丹亭》結合了昆曲與來自歐洲的公共空間表演藝術,又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碰撞交融,在保留內在文化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新的表演形式煥發出新的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對于當代年輕人也更具有吸引力。

節目的創作和傳播,不僅賦予傳統戲劇新的生命力,也讓多彩繁榮的民間藝術永續華章,更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蘇州知識産權法庭公正裁判,判令被告承擔侵權責任,充分體現了對傳統文化領域創作人員及其成果的尊重,對于提升傳統藝術工作者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法院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