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日日新!文物保護傳承乘勢而上風正勁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4-21 16:00:25

滿目皆春,萬物葳蕤。4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平。文物事業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有風可乘,有浪待破。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文博“春風”拂動中華大地,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勃勃生機。“良渚”“二裏頭”“殷墟”“三星堆”寫進國家主席新年賀詞,文化自信,催人奮進;“殼丘頭文化遺址”“南島語族考古”“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曆史”引用于國家領導人會見,疏源浚流,血脈相連。“文物”“考古”“博物館”頻頻“出圈”,引發共鳴,持續共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厚積薄發,潤物育新。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繼承發展,辯證統一。今年以來,全國文博系統乘勢而上破新題,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文物新篇章,力爭爲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保護第一,構建文化遺産大保護格局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文物部門統籌做好各級各類文物資源保護工作,整體保護文物本體和周邊環境,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加強文物法治建設,築牢“應保盡保”法治屏障。國家文物局全力配合文物保護法修改,積極參與曆史文化遺産保護法和相關條例制定修訂工作,研究推進長城、大運河、紅色資源保護法規建設。山西施行《山西省文物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堅持“誰管理誰使用誰負責”,打通文物安全責任“最後一公裏”。浙江出台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建立紅色資源名錄制度,實行分類分級保護。陝西推進《陝西帝陵保護條例》立法,加強陝西長城、石窟寺等重要文化遺産法規建設。新疆印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古城保護條例》,以“量身定制”的法規爲古城築起“法治城牆”。

全面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踐行“應保盡保”。組建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實施普查總體方案及宣傳方案,完善普查標准規範、普查系統與采集軟件。13個國家級普查試點縣(區)基本完成實地調查。完成全國6大片區普查輪訓,培訓學員超12000人。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關于做好中央直屬機關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加強普查數據底圖、不可移動文物空間利用專項規劃體系等領域合作。各地積極推進普查工作,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省、市、縣各級普查領導小組100%完成組建。各地陸續審議印發普查實施方案,開展地方試點與培訓,落實普查經費與設備,普查第一階段進展順利。

推動改革落實和規劃實施,解難點、疏堵點、促發展。國家文物局健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工作機制,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修訂印發《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統籌推進“十四五”規劃部署的各項重要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開展國家文物政策理論研究課題工作,圍繞文物事業發展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重大政策理論問題展開研究。開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遴選推介,發揮典型案例示範帶動作用。山東推動建立覆蓋考古發現到展示利用全過程、遠古到近現代全時段、地上地下水下全空間、物質和非物質全類別的文化遺産大保護格局。湖北建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設立由26個部門(單位)組成的工作機制。

加強文物保護管理與部門協作,文物系統性保護邁出新步伐。國家文物局建立應縣木塔保護工作省部協調機制,推進佛光寺等古建築、莫高窟等重要石窟寺文物古迹保護修繕,指導川渝石窟國家遺址公園、河西走廊國家遺産線路建設。完成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第一批11處項目試點,引導各地在城市更新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堅守文物保護底線。穩步推進國家長城監測預警總平台建設試點。持續加大首都功能核心區文物保護利用力度,拓寬文物保護保障渠道,著力破解低級別文物保護難題,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文物領域。協同自然資源部完成55項省、市國土空間規劃審查,推動不可移動文物空間利用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專項規劃體系。舉辦2024年國際古迹遺址日世界文化遺産主場活動,探討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未來。

建立國家文物督察體制,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國家文物局發揮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和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工作組作用,推進落實《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重點工作清單(2023—2025年)》、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北京推進文物智能巡查系統建設,首批28名專職文物安全巡查員正式上崗。內蒙古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推動文物行政執法督察和文物安全監測全覆蓋。江蘇開展文物行政處罰案卷評查,促進文物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福建拓展基層文物安全監督執法新路徑,積極探索文物安全工作理念提升和管理提檔的生動實踐。

做好世界文化遺産申報管理,助推人類文明赓續。國家文物局籌備全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會議,推動開展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提升專項行動,積極推進“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加強海上絲綢之路等申報預備項目培育,持續完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後續保護管理。江西舉辦中國景德鎮瓷業文化遺産考古·保護與申遺國際研討會。湖北謀劃建立萬裏茶道聯合申遺協調機制,強化國際合作,凝聚申遺共識。雲南將永遠保護好、永續傳承好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作爲第一責任,走好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新征程。

夯實自信之基,深化考古研究與科技創新

考古研究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實證中華文明“連續、創新、統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彙聚的發展曆程。秉持“大考古”工作思路,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全面提升考古工作水平,深化文明曆史研究。國家文物局持續推動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做好良渚、二裏頭、殷墟、秦東陵、蜀道、南海深海考古等重點考古項目。武王墩墓考古新發現主墓(一號墓)、墓園、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遺迹。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等項目獲評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勾勒文明脈絡,夯實自信根基。內蒙古持續推進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明確龍山時代河套地區聚落層級與社會複雜化關系。河南加快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建設,整合力量推進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福建開展以殼丘頭遺址群爲代表的南島語族考古研究,爲探究早期南島語族人群特征、生計模式、遷徙規律提供堅實考古學材料。陝西建立“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聯合考古工作覆蓋中亞全境。

完善基本建設考古工作,促進地下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重大基本建設、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城鄉建設中的考古工作。各地積極推動落實“先考古、後出讓”制度,提升建設工程中考古工作質效。天津持續做好主動性考古工作,推進《天津市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管理暫行辦法》落地實施。河北在“未來之城”雄安新區境內考古發現8座古城遺址,調整海嶽大街路線設計,大規模建設爲曆史遺存“讓路”。江西加快推進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省級考古標本庫房建設。四川深化三星堆考古研究與闡釋,對標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加強機構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

促進考古遺址展示利用,加大考古成果闡釋宣傳。國家文物局持續推進大遺址保護利用,指導發布《2023年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營報告》;今年春節至元宵節,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觀衆達881.7萬人次,遠超去年同期數量。吉林以集安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展示爲核心,組織實施大遺址本體保護修繕、展示提升系列工程,推進長白山神廟遺址保護利用和環境整治工程。安徽積極謀劃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深刻闡釋戰國晚期禮儀制度、手工業發展和文化成就。河南高標准建設鄭州、洛陽國家級大遺址保護利用片區,實施二裏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升工程。重慶按照“一園多點”模式推進長江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青海持續開展喇家、宗日等大型遺址保護利用工程,有效推進熱水墓群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

加強文物科技創新,賦能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國家文物局啓動“十五五”文物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推進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中國文物雲)建設,推動文物專有裝備推廣應用。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成立文化遺産保護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戶中國。山西將“文物保護利用科技創新”納入該省科技計劃項目體系,圍繞雲岡石窟、應縣木塔、永樂宮壁畫等重要文物保護重點和難點問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江蘇積極拓展“雲上博物”“運河迷蹤”“折疊黃泗浦”等文物科技創新應用新場景。廣東成立水下文化遺産考古協同創新實驗室,以海洋科技創新助推水下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陝西編制《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實施方案》,繼續推進“兩鏈融合”項目。甘肅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敦煌研究院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幹措施》,制定出台15條“硬核”措施,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打造國家級科研平台培養人才。

賦彩美好生活,推動文物傳承發展

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物部門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多元路徑激發人民群衆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推動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更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文物局推廣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經驗,指導第二批示範區創建工作。做好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文物保護利用,推進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保護展示,推動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制定承德世界遺産城市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三年行動計劃,摸索形成更多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四川廣漢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探索多學科集成科技考古、閉環式管理文物保護、多業態融合價值轉化、大社區共營全民參與的大遺址保護利用特色模式。各地積極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系統闡發精神內涵,充分彰顯時代價值,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加快博物館改革發展,優化文化供給服務。國家文物局加強中華文明展覽展示體系建設,開展“博物館裏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春節假期,全國博物館接待觀衆總量達7358萬人次,“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天津10部門聯合印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強調要完善管理體制,深化博物館領域“放管服”改革,探索管辦分離,賦予博物館更大的自主權。江蘇各博物館寓教于樂開發高品質文化服務,讓博物館成爲“行走的課堂”,與公衆實現“雙向奔赴”。河南建成開放殷墟博物館新館,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翻開新時代殷墟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工作新篇章。香港與河南深化合作,舉辦“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多角度、全方位诠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原因。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與研究展示,赓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和合中華 同心築夢——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征集推介,遴選産生20個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推動實施革命紀念館提升計劃和革命文物展覽精品工程。北京、河北攜手貫通“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題遊徑,七處點位串珠成線,帶領觀衆重溫“趕考”初心。遼甯、吉林、黑龍江等地持續推動東北抗聯革命文物考古、調查和保護利用,深挖曆史內涵與時代價值。江西推動構建革命文物基礎工作三大體系,建設革命文物保護管理示範地和研究闡釋引領地、革命文物傳承運用創新地和融合發展先行地。廣東加強革命文物整體規劃,開展香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狀況調研。

建立國家文物鑒定體系,促進民間收藏和文物市場有序發展。國家文物局加強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工作,推動建設國家文物鑒定中心,探索與地方共建區域文物鑒定中心,加快省級文物鑒定中心建設布局。上海深化社會文物領域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山東成立文物保護修複與鑒定中心開展常態化公益性文物鑒定咨詢服務。

促進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蔚爲大觀啓衆智,高山流水引知音。依托文物資源推出熔爍古今、彙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推進文物合作項目列入國家重大外事活動機制,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化文化遺産交流合作,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美關于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有效期順延,爲大國關系持續注入正能量。國家文物局從美國成功追索38件流失文物藝術品,豐邢叔簋結束四十載異鄉漂泊,重歸祖國懷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會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進一步深化中法文化遺産合作。中國文物工作者推進中沙塞林港、中埃孟圖神廟、中突阿魯斯遺址等既有合作。“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馬可·波羅的世界”等相繼開展,文明之光,互相映照。山西成立首個“全國台聯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基地”,爲兩岸同胞提供更多回顧曆史、暢敘親情、共同發展的機會。福建持續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閩台文化交流交融,增進兩岸同胞文化認同。

深化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打造更多有內涵、有品質、受歡迎的傳播品牌。國家文物局合作推出的《何以中國》《尋古中國》等七件作品獲評2023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以新語態闡釋新思想,以新形式浸潤新陣地,展示中華文明恒久魅力。河南策劃推出《星河幻想》中原奇妙遊大型親子文博類節目,在沉浸式體驗中激發新時代好少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湖南攝制紀錄片《湖湘一萬年》,推出文化類劇情綜藝節目《萬物友靈》,聯動各地開展“簡牍文化公益行”,讓文物融入現代生活,融入文化時尚。新疆升級“文物活化舞台劇”《千年之語》,再現絲綢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繁華盛景。

天地廣闊,擊鼓催征。文物工作者倍加珍惜我國文物和文化遺産事業發展的大好機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爲指引,滿懷信心奔赴奮進征程,書寫無愧于時代的文物華章。

來源 國家文物局微信公衆號 | 作者 李元梅

編輯 李拓

流程編輯 馬曉雙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