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蕩天星”身世之謎被揭開!天問二號目標星來自月球背面隕石坑

科普大世界 2024-05-05 16:29:21

我國的“天問二號”探測器目前正在研制中,計劃暫定于2025年5月份實施發射任務,它要探測的目標星體爲2016 HO3的近地小行星,該探測器將對其實施零距離探測和取樣返回任務。

大家對2016 HO3這顆小行星都不是很熟悉,它的國際永久編號爲469219,由美國夏威夷泛星計劃望遠鏡于2016年4月27日發現,其體積尚未完全確認,目前一般認爲其直徑爲40到100米。

我國天問二號之所以選擇這顆小行星進行近距離探測和取樣返回,是因爲發現了它的很多不一樣的特征。它位于一個非常奇特的軌道上,不但環繞太陽運行,也同時在一個非常遙遠的軌道上環繞地月系運行,在未來幾百年內都會如此。其軌道半長軸爲1.00123個天文單位,公轉周期約爲365.93地球日。說明它與地球與太陽距離以及公轉時間十極爲接近,而且共用同一軌道,只是在地球軌道附近來回擺動,看上去就行像上下左右震蕩,因此又有“震蕩天星”的稱號。

有人甚至說2016 HO3小行星是地球在月球之外的另外一顆“准衛星”,或者稱其爲“小月亮”。

據《北京日報》5月5日報道,來自我國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寶音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近地小行星2016 HO3(“振蕩天星”)的身世之謎——它很可能是從月球背面的布魯諾撞擊坑誕生,最終成爲地球的“小月亮”的。

其實,早前就有科學家發現2016 HO3這顆奇特的小行星的光譜特性與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球樣品極爲相似,而與其他小行星有較大差異,這一特征引起了清華寶音課題組研究團隊的極大興趣,便開始深入探索2016 HO3的起源之謎。

他們結合撞擊動力學與月表撞擊坑數據,建立了月球撞擊産生的高速逃逸碎片與撞擊坑尺寸間的定量關系。經過精密計算,他們從數以萬計的月球隕石坑中鎖定了可能的源撞擊坑直徑範圍,並發現月球背面的布魯諾撞擊坑與2016 HO3的諸多特征高度吻合。

布魯諾撞擊坑是月球表面的一個“年輕”撞擊坑,其形成年代與2016 HO3的軌道動力學壽命約束相吻合。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月球逃逸碎片的長期軌道演化研究,建立了從撞擊濺射到長期軌道演變的完整動力學路徑。這一路徑清晰地展示了2016 HO3如何從布魯諾撞擊坑中誕生,並經過數百萬年的太空之旅,最終穩定地運行在地球1:1的共振軌道上的全過程。

這項研究不僅首次將近地小行星與月球特定撞擊坑建立了動力學關聯,還預測了一類尚未發現的月球起源小行星家族。這一發現對于近地小行星起源演化研究以及我國未來行星探測工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相關研究已經發表于發表于《自然·天文學》雜志上。

未來,“天問二號”任務將對2016 HO3進行采樣返回,爲這一研究結論提供進一步的驗證。屆時,我們或許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顆小行星的奧秘,揭開更多關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秘密。

消息來源:《北京日報》5月5日報道《清華最新研究顯示: 這顆近地小行星源于月球特定撞擊坑》

日本731部隊再添新罪證:戰敗後52人未撤離,38人隱匿在我國各地

福建艦首次海試當天,印度試射一罕見“航母殺手”,突防能力超強

重超8噸的嫦娥六號成功發射,還帶了4個小探測器,任務將曆時53天

猩猩也懂用草藥?科學家首次發現紅毛猩猩用一種藥草治愈了傷口

不愧是最勤勞的民族!我國國民工作總時間竟是OECD38國總和的兩倍​

0 阅读:407

科普大世界

簡介:普及科學知識,增強科學能量,擴展科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