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將建香港高等研究院,劍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未名林 2024-03-12 15:53:40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灣區內高校的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作爲灣區內實力最強大的高校之一,中山大學擁有強大的教學和科研實力,坐擁多個國家級重大科研平台,是灣區內“雙一流”大學的實力擔當。

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透露,中大即將在香港建設高等研究院,進一步提升綜合科研水平,劍指世界一流大學。毫無疑問,這將是中大提升綜合實力,實現國際化辦學的重要一步。

中大校長高松

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

中大是國內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研究院不在少數,但在香港地區開設研究院,還是首次。根據規劃,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將定位爲國際一流的前沿學科研究院,主要布局應用數學研究中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三大平台,建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中大跨境辦學校區。

未來,香港研究院將成爲中大國際化辦學的主要載體,建設世界領先水平的實驗室,面向全球延攬包括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等在內的頂尖人才,爲尖端技術的研發和轉化創造平台,成爲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近些年來,香港多所高校“北上”,到廣州、深圳、東莞等地開設分校、研究院,本次中大反其道而行,“南下”香港開設高等研究院,將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資源的雙向流動,擴大灣區內部開放合作。

對于中大而言,在香港設立高等研究院,能充分發揮“雙一流”高校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優勢,與香港高校實現優勢互補,更有助于將廣東的科技創新、産業轉化優勢與香港國際化、前沿研究優勢有機結合,實現雙贏。

中大牌坊式校門

華南第一學府

2024年對于中大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一年。這所創建于1924年的大學,即將迎來百年華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遙想百年前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孫中山先生爲培養救國、建國人才,創建了“一文一武”兩所高校——黃埔軍校和今天的中山大學。經過百年的歲月洗禮,中大一直以“華南第一學府”的姿態,傲然立于珠江水畔。

百年中大,不僅是國內高校辦學典範,同時也作爲“五大母校”之一,在建國後的全國院系大調整中,分離出去的院系“成就”了今天多所名校的輝煌: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悉數調出,組建了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華南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學院(今華南師範大學)。

不僅如此,中大的強勢學科,天文系調往南京大學,地質系調去湖南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哲學系加入北京大學;人類學系調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而中大自己,則成爲“文理”學院。

中大校內

即便如此,經過70余年的發展,今天的中大再次發展成爲實力雄厚的綜合性大學,在文、理、醫、管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中大的哲學、數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工商管理等11個學科入選“雙一流”,與中科大、武大兩所高校並列國內第10位。

此外,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第五輪學科評估沒有公布最終結果,姑且以第四輪作爲參考),中大的生態學、工商管理獲評最好的A+,馬克思主義理論、公共管理爲A,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等爲A-,累計A類學科有14個。

一流的學科往往意味著頂尖的科研團隊和領先的科研平台,同時更能吸引優秀的學子,可以說,這些國內一流的學科,是中大突出的教學、科研能力的集中體現。

中山大學科考船

坐擁頂尖科研平台

創建香港高等研究院,是中大深思熟慮後的重大布局,也是中大提升基礎科研水平的重要嘗試。一直以來,中大創建了中山大學順德研究院、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等,以及大批行業頂尖的科研平台,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在前沿學科獨當一面。

(1)中山大學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

依托重大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成立于2014年,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研究設施之一,位于廣州大學城的中大東校區,將建設成爲融高性能計算、大量數據處理、信息管理服務于一體的超算中心。

中大校內國家超算中心

(2)天琴中心

依托中大物理與天文學院于2016年成立,位于中大(深圳校區),在建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研究設施,已獲批建設國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天琴前沿科學中心。

(3)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2021年正式交付使用,排水量6880噸,續航力15000海裏,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是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4)精准醫學科學中心

依托中山大學豐富的臨床資源,成立于2015年,面向醫學領域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建設精准醫療集成應用示範體系。

(5)中大譜儀

依托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成立于2019年,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共建高能非彈性中子散射譜儀,將成爲科學家觀察物質材料的新“中子眼睛”,有望進一步揭示高溫超導材料的機理和微觀秘密。

散列中子源

除了這五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之外,中大還有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加上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共計國家級科研創新平台36個、省部級平台241個。

包括22位兩院院士(含講座教授)、400余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在內的一流科研團隊,在這裏引領學科發展浪潮。

依托頂尖的科研團隊和平台,中大屢次在國家基礎科研項目中挑起大梁。在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獲批結果上,中大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10項,獲批經費5.2668億元,再創曆史新高。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指數排名(2022.10.1-2023.9.30)”中,中大高居國內高校第7位,名列全球高校第10位。這都充分說明,中大在基礎科研方面處于領先水平。

最新一期“自然指數”排名

劍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布局香港高等研究院,是中大創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必經之路,而應用數學研究、生物醫學研究和人文社科交叉研究,既是中大的優勢學科,也是未來科技競爭和人才培養的重大領域,搶先布局,意義非凡。

今天的中大,已經在廣州、深圳、珠海辦學,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或許,依托香港的創新能力創辦高等研究院,會成爲將來中大創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不可或缺的力量。

0 阅读:46

未名林

簡介:專注,嚴謹,豐富,趣味。不求一鳴驚人,或許一語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