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喜提10萬+爆文後,作者帶來了2個建議和3個反思?強烈推薦

郭的日記本 2024-04-04 17:21:18

上周有兩篇小作文火了,“小米汽車”那一篇已經20萬+了,“提燈定損”的這一篇當天就已經過萬了。互動數據也很棒,每天都能加粉數百……

先說第一個建議,真心建議老板、創業者和所有想宣傳自己的人,都應該做一個自媒體賬號。

不一定要做一個多麽專業的自媒體人,但一定要在互聯網上有一個展示自己的窗口。

互聯網對于老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尋找答案的地方。日積月累,把你的“優點”記錄下來、保存到網絡上來。

有人找你的時候,互聯網上一定要有答案在等著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要說10萬+的流量了,哪怕每天有超過一百人能看到你的內容,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現實中,每天給一百個人講一講你的産品,這是多麽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接下來再說三個反思,我爲什麽沒有做好自媒體?

內容火了,作者老郭卻陷入了焦慮和痛苦之中。如果能夠早一點做到“知錯改錯”的話,周周都能出爆款的。

過去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卻沒有以結果爲中心地去做內容。後悔、糾結、自責的情緒充滿心頭。

很多事情並不是沒有能力做好,往往都是受到了自己主觀情緒的影響,導致沒有做出來理想的結果。

今天老郭來聊聊自媒體寫作至今的一些反思,無論做不做自媒體,都值得你靜下心來認真看一看。

反思自己的內容運營邏輯的種種問題,需要“改變”的地方太多了。有些領悟,還有點顛覆價值觀的味道。

所以說,這個反思的過程太痛苦啦。

第一個痛苦來自于標題的領悟。

過去的內容取標題總是很隨意,沒有太多的思考,也不屑于使用技巧,更沒有所謂的目的性和功利心。

很多時候,總是一廂情願地認爲好內容才是王道,投機取巧是可恥的

現在看來,這樣的想法肯定是不對的。酒香也怕巷子深!隨性的標題是不受歡迎的,讀者沒有點開看一看的“欲望”。

沒人點開看的文章,平台的推薦機制就會默認這樣的內容是沒有價值的。于是,也就不會給你推薦流量了。

換句話說,同樣一條內容,一個是平台“喜歡”的標題,另一個是平台“不喜歡”的標題。

前者就有可能獲得巨大的推薦流量,後者獲得流量的可能性卻非常渺茫。同樣的內容不同的“命運”,這就是現實!

再回頭看自己早期的內容,很多都是三五個字的標題。而且,標題和內容也未必有足夠的關聯性。

現在看來,那些“任性”的做法就是自己在“作”。之前也知道標題的重要性,只是不願意重視而已。我行我素一點也不高級,這不過是玻璃心作祟罷了。

就好像前兩天寫車評人的那個觀點,都是出來“賣的”,何必要搞那些“既當又立”牌坊呢?

再看老郭本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最近的標題已經改變了很多,效果當然也就好了很多。如果是一開始就能重視標題的價值,過去這四個多月的時間、一百多篇的內容,早已經“喜提”了N多篇爆文了。

老郭做一個假設,如果人生必須要學的道理有十個。牛人可能通過看書,一年、一個月就學會了。然後去認真踐行,最終喜提幸福人生。

而普通人則是要一個又一個地去親身驗證那十個道理。普通人傾其一生的努力,生命將要結束的時候,終于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這樣的人生是何其的悲哀?

關于內容標題的事情,即便是自己不懂、不會也沒有關系,網上有太多的書籍、文章、視頻,裏面有大量現成的答案等你去拿呢。

這次老郭的改變是因爲不服氣,也想做點爆文出來。有了確實想要改變的意願,心態和執行力也就來了。

上周讀了四本關于如何做好自媒體的專業書。同時,也已經收藏了十幾本相關的工具書。

第二個痛苦來自于內容開篇的領悟。

過去,老郭總是習慣性地在文章開頭寫一寫頭一天的經曆、見聞,或者是最近的思想感受。現在看來,這是極其錯誤的。

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個IP、有很高的影響力,這樣寫肯定是好的,很能提升讀者的代入感,也能加強和粉絲之間的關系。前幾天的文章老郭也分享過這個經驗。

但如果作者本身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這樣做會讓點進來看的讀者誤以爲點錯了內容。如此,讀者就會立刻退出了。

再就是內容的開頭和標題的關聯性不強的話,也會容易讓讀者誤以爲是標題黨。

上面這兩種情況都會讓點進來的讀者快速退出。這時候,平台就會判斷這個內容是不受歡迎的。于是,也就得不到平台的推薦流量了。

最近幾天的內容,開篇內容都是緊扣主題的。讀者有了看下去的沖動了、願意往下滑了,平台就會判定這是好內容,就會給流量支持了。

當然了,也不是說只要開頭緊扣主題就能得到平台的推薦,這只是能夠獲得推薦流量的一個關鍵細節而已。

現在幾乎所有的平台都是內容推薦的機制,你的內容再好,如果平台不認可,也就不會有更多的人看到了。

做內容的目的不就是爲了能夠讓更多人看到嘛。既然如此,那就收起自己的情緒,按照平台的規矩做事情吧。

等未來成碗兒了,等你放個屁都有人說香了,隨便怎麽寫都行的。

現在,每次寫文章就像帶個緊箍咒一樣,必須一開始就要緊扣主題。這個改變雖然不大,但還是挺難受的。

罷了,誰讓咱是從零開始的“新人”呢。收起自己的小傲嬌,夾起尾巴、小心做人吧。

這些反思對于老郭本人來說,肯定是不爽的。但這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戰經驗。

這次的改變也不是因爲最近的爆文,而是因爲看了《資治通鑒》之後,心態變化的結果。

《資治通鑒》讓人擁有了更宏大的曆史觀、大局觀,普通人也能站在更高維度來看自己。

如此場景下,人就顯得極其渺小了。這時候,“按要求改變”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自然也就沒有了之前的抗拒了。

所以,今天的第二個建議也就來了,那就是推薦大家都去讀一讀《資治通鑒》。

第三個痛苦來自于情緒處理的領悟。

過去,老郭寫文章有兩個“毛病”,一是喜歡把文章的主題掰開揉碎講清楚。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能把主題“講清楚”,缺點就是讀者沒辦法“參與”進來。

作者把該說的內容都說完了,讀者再進來說什麽都顯得多余了。沒有參與感的內容,讀者也就只好選擇做默默的路人了。內容沒有互動,平台就會認爲這樣的內容是不受歡迎的。

就好比今天的文章,都是純純的幹貨經驗。因爲說的多了,互動的人也就少了,流量必然是拉胯的。

不能産生讓讀者産生互動情緒的內容都不是“好內容”,至少都不是平台算法認爲的好內容。

二是喜歡寫情緒正確的內容而非對立的內容。

比如寫車評人的那篇文章,因爲老郭本身就是做互聯網出身的,非常清楚其中的道道,車評人和廠家之間就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因爲看得透、看得多了,也就見慣不怪了,對那樣的內容也就無感了

但網友卻不這麽認爲,他們會用道德的標准來評價這個事情。

于是,矛盾的對立也就起來了,大家的情緒也就被點燃了。爭議也就如潮水般的湧了進來。

用議論文的思路來做自媒體,這沒有以讀者爲核心的思維,說難聽點,就是自嗨。

這就好比是說相聲的演員,他的職責就是逗觀衆樂。觀衆開心了,演員就成功了。反之,就是一個失敗的相聲演員。

老郭常說,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改變!

要改變的部分是一個人長久以來形成的價值觀認知和行爲習慣。那些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形成的東西,無論誰,改變起來都是極痛苦的。

特別是價值觀認知,想要有所改變,就意味著要否定過去很多“對的”的事情。這樣的威力不亞于價值觀的“崩塌”。那是何其的痛苦?

拉長時間看現在,把一個人的一生放到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裏,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知錯認錯,積極改過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最正確的三觀標准。

從陌生到熟悉必然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慢慢來,老郭有信心能夠再上新台階的。凡事的成功都逃不過“手熟爾”這三個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