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節:蔣介石在大陸過的“最後一個年”,祭祖時兒媳拒磕頭

熱看點 2024-04-13 09:15:33

1949年1月,蔣介石帶著一家老小回到了老家奉化溪口。也許是預感到了自己在家鄉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幾個月後的清明節,蔣介石便攜帶著蔣家上上下下所有後輩祭祖上墳。

這天,蔣介石一行人早早地便來到了蔣家祖墳前,只見他親自擺上祭品,點燃香燭,雙膝跪倒在地上,畢恭畢敬地朝著墓前磕了三個響頭。

拜畢起身,要小輩叩頭,蔣介石連聲說:

“多叩幾個,多叩幾個。”

小輩們聽後也都照做,但在衆多人中間,卻唯獨一位金發碧眼的女人遲遲不肯下跪,拒絕磕頭,只是鞠了個躬。而這位女人便是蔣介石的長媳,也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

蔣方良本是俄國人,與蔣經國相愛後才千裏迢迢跟隨他來到了中國,在她的國家的習俗裏,只有鞠躬的禮儀,並無磕頭跪拜一說。

正所謂“入鄉容易隨俗難”,這些蔣介石也都是知道的,這要是放在以前,蔣介石也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她去,可唯獨這次,不知道爲何,蔣介石卻偏偏發了很大的火,大罵兒媳這是不懂規矩。

那麽,身爲俄國人的蔣方良爲何會與蔣經國成婚?而這次祭祖時,明知西方禮儀的蔣介石又爲何會發這麽大的火呢?

異國他鄉 相知相愛

蔣方良,原名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1916年出生于俄羅斯的一個貴族家庭。芬娜的家中本是當地有名的貴族,可以後來家道中落,她的生活開始變得苦不堪言。

後來她的父母因承受不住打擊雙雙離世,自此,她便與自己的姐姐安娜相依爲命。

1934年,芬娜來到蘇聯烏拉山區工作,也正是在這裏,因爲偶然的一次機會,芬娜與同爲工人的蔣經國開始結識。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的第一次相見還是一段值得傳頌的“英雄救美”的故事。

這天,蔣經國深夜加完班,從工廠走回宿舍的路上,他突然聽到了前方似乎傳來了爭吵聲,等到走近一看,卻發現一個身高馬大的大漢正在與一位女孩拉扯著,看到有人走來,女孩趕緊發出呼救。

此時的蔣經國本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心態,也顧不得自己與對方身形的差距,直接掄起拳頭沖了過去,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蔣經國雖然三兩拳便把俄羅斯大漢給打倒在地,幫助女孩逃脫了險境。

待兩人終于達到了安全的地方時,蔣經國這才發現眼前這個金發碧眼的女孩長得竟是如此地美麗動人,而此時的女孩也被剛才這位不顧危險救自己的中國男人給俘獲了芳心。

蔣經國從1925年便來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後來蘇聯與國民黨的關系開始惡化,很多留蘇的年輕人都被允許回國,但卻蔣經國遲遲不能回去。

這些年爲了謀生,蔣經國化名爲尼古拉在金礦做過苦力,去農村種過田地,也當過清潔工打掃廁所。

好不容易被調到了重型機械廠工作,生活才稍微好了一點,但他依舊想念家鄉的母親。而芬娜的出現,就如同一束光一般,照亮了蔣經國黑暗的生活,使他感受到了多年來未曾得到過的溫暖,對于未來也有了更多的期盼。

就這樣,兩個年輕人情投意合,很快便確定了戀愛關系。1935年3月,兩人如願地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遠到中國拜見公婆

二人成婚後不到一年,芬娜便爲蔣經國生下了第一個兒子,一家三口日子過得雖然拮據,但也是十分溫暖。

本以爲日子會這樣持續下去,但是1936年底,“西安事變”爆發,彼時的蔣介石被張學良軟禁之後,以爲走投無路的他便給夫人宋美齡留下了遺言。

遺言中蔣介石並沒有過多的權力交代,反而是向宋美齡再三囑托,日後一定要代其好好撫養自己的兒子蔣經國與蔣緯國。

後來蔣經國也聽說了這件事,此時蔣經國歸國的念頭便更加強烈。

于是,思鄉心切的蔣經國再次托友人幫自己給父親寄信,但沒想到那封信落在了蘇聯特工的手中,蘇聯方面不想讓蔣經國回去,還辭去了蔣經國機械廠的工作,此時他們一家三口的經濟來源便只靠著芬娜微薄的工資支撐著。

好在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1937年,蔣介石與共産黨結成抗日統一戰線,而隨著國共開始合作,蘇聯方面對于蔣介石的態度也開始發生了改變。這一年,斯大林應蔣介石的要求,答應放蔣經國回國。

此時的芬娜心中也十分清楚,自己若是隨丈夫蔣經國到中國去,只怕日後都難以再有回來的機會,但出于對孩子以及丈夫的愛,芬娜還是決定跟隨丈夫回到中國。

然而事實也真如她所料的那般,自己日後再也沒有機會能夠返回故土。

抵達中國後,芬娜第一次感受到了格格不入的滋味,在衆多的人群當中,她高大的身材以及金發碧眼的特征十分突出,並且大家說的話她也是一點都聽不懂,她甚至開始擔心,自己的公公婆婆會不會對自己心有芥蒂。

在跟隨丈夫來到南京後,芬娜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公公蔣介石。

或許是早已做足了心理准備,又或許是因爲長孫的存在,對于自己的這位與衆不同的兒媳,蔣介石並沒有表現出極大地不適,也正是在這時,蔣經國爲妻子起了一個中文名字,芬娜在中國正式改名爲蔣方良。

不久後,蔣經國又帶著妻子蔣方良一同回到了溪口老家,探望他的生母毛福梅。對于這個洋兒媳,說實話,毛福梅剛開始也有些不適應,但在一段時間的朝夕相處之後,她漸漸地發現,洋兒媳婦極爲溫柔賢惠、體貼丈夫,並且做起家務事來也是手腳麻利。

于是慢慢地,蔣方良也開始深得婆婆毛福梅喜愛,而毛福梅也是逢人便誇自己的這位兒媳有多孝順。

此後,蔣方良便陪著丈夫一起前往各地,並且在閑暇時間自學漢語。值得一提的是,不到一年時間裏,蔣方良便能以一口流利的漢語與大家交流,很快便融入了中國的生活。

後來蔣經國因爲工作的原因,經常需要輾轉各地,蔣方良也是時常跟隨著他走街串巷、籌集資金,爲丈夫盡力地分擔著工作。此時的她不僅僅是蔣經國的妻子,更多地扮演的還是“戰友”的角色。

時間來到了1949年,三大戰役過後,國民黨內部早已經變得四分五裂。1月1日,蔣介石爲了保存其反革命的實力,求得轉機,再次虛情假意地抛出了想要與中共和談的橄榄枝,但卻被毛主席識破。

1月14日,毛主席發表了一篇關于時局的聲明,再次揭露了蔣介石以和談爲幌子的陰謀。

彼時的中共還明確地提出了拒絕以蔣介石爲談判對手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蔣介石不得不以“因故不能視事”爲由“引退”,以期能夠促成與中共之間的“和談”。

衆所周知,自1927年到1949年,期間蔣介石曾三次下野,而1949年的這次也是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

蔣介石每次下野,都要回到家鄉奉化溪口做短暫的調整,而這次下野後,蔣介石當天便攜帶著一家老小離開南京回到了溪口,開始了他在大陸的最後生活。

黯然回鄉,脾氣變大

以往蔣介石每次回鄉,溪口都會組織十分熱鬧的歡迎儀式,敲鑼打鼓,燃鞭放炮,家家戶戶口口相傳,十分地熱鬧。

可這次回來,卻是格外的冷清,街上不僅沒有歡迎儀式,家家戶戶還都是大門緊閉,生怕會觸了黴頭。

這巨大的落差使得心裏本就不是滋味的蔣介石更是惱怒,據說這次回來之後他便性情大變,本來就脾氣不好的他現在時常會因爲一點小事大發脾氣。

一次午飯的時候,當地一所學校的校長施季言得知蔣介石愛吃甲魚,于是便特意命人買了兩只土生土長的童子甲魚想要孝敬他,並且爲了討得蔣介石的歡心,施季言還親自下廚調配作料。

做好後施季言將甲魚畢恭畢敬地端到蔣介石桌上後,本以爲會獲得誇贊,沒想到蔣介石看到後卻是眉頭緊皺,直接訓斥他道:

“現在都什麽時候了,還買這樣珍貴的東西給我吃,你知道甲魚多少錢一斤嗎?”

說著說著,蔣介石又借題發揮起來,批評他們生活太過腐化,不知節儉,所以日後要多多反省,努力改過。

不知道的還以爲蔣介石這是真正認識到了國民黨腐敗奢侈的錯誤,准備徹底地改過自新呢,殊不知吃著吃著,蔣介石突然放下了手中的白米飯,說道自己不吃機器軋的,要吃碾子做的米,也就是尋常老百姓家用石磨加工的米。

他這一聲令下,侍從們趕緊跑到農戶家中爲他換米重煮。而在等待的過程中,蔣介石更是全程黑著臉,侍從們嚇得大氣都不敢出。

吃完飯後,蔣介石照例准備午睡,誰知剛跨進臥室,脫下外套,蔣介石又咋呼了起來,問衣架在哪兒,于是身邊的侍從又是一頓被數落。

總之,蔣介石這次因下台後心情不悅的緣故,在溪口居住的那段時間可謂是事事挑剔,稍微有一點不滿就大發雷霆,常常弄得身邊的侍從人員提心吊膽,無從下手。

蔣介石也算是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此次下野或許就是最後一次,彼時家鄉也難以再有自己的容身之處,所以自回鄉後,他便經常在兒子蔣經國的陪同下,攜帶著自己的兒子孫子,徜徉于家鄉的每個景點。

而這最後一次的家鄉之旅,在蔣介石心中可謂是十分可貴。

在家鄉度過了最後一個春節後,時間轉眼來到了清明節,按照習俗來說,蔣介石要帶著宋美齡以及蔣經國夫婦還有衆多後輩門上山掃墓祭祖。

蔣介石對這方面向來都是比較敬重的,只見他上山來到墓前,親自擺上了祭品,點燃香煙,雙膝跪倒在墓前,畢恭畢敬地朝著祖宗的墳墓磕了三個響頭。

接下來便是小輩們紛紛叩頭,但是輪到蔣方良的時候,她卻遲遲不願下跪,只是鞠了個躬。

蔣方良的行爲其實也能理解,畢竟她來自蘇聯,那裏與中國文化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他們那裏,沒有磕頭跪拜一說,鞠躬便是禮儀的傳達姿態。

蔣介石又何嘗不知道這些呢?這要是放在以前,他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她去,可偏偏這次,原本就生悶氣的蔣介石卻突然大發雷霆,直罵:

“俄國人不懂禮節,不知孝道!”

聽到這句話後的蔣方良心中也是十分委屈,自己爲了丈夫爲了孩子辭別家鄉,千裏迢迢跟隨蔣經國來到中國,這麽多年來,怕丈夫擔心,她從來沒有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更是從來沒有提及一次想回去看看。

她努力地嘗試融入中國,努力適應中國的生活,努力學習漢語,現在的她俨然已經成爲了半個中國人,可是即使生活習慣與語言再改變,骨子裏的傳統習俗也並不會改變,況且在她們俄國,沒有磕頭跪拜這一說。

這點蔣介石也是知道的,所以蔣方良不明白,昔日裏的父親,爲何如今會變得如此苛刻?

這背後的緣由,大概也只有蔣介石自己心裏清楚。

蔣介石向來懷有傳統的儒家觀念,對祖陵以及宗親更是十分虔誠,而他也深知,這很可能是自己有生之年帶領後輩最後一次祭祖上墳,所以這次他之所以會對兒媳的行爲如此惱怒,大概也是想落得個圓滿,不想留下任何遺憾吧!

1949年4月23日淩晨,南京城外炮聲隆隆,解放軍發起了最後一擊。李宗仁逃離南京,當天南京便徹底解放。

南京解放的消息,很快地便傳到了遠在溪口的蔣介石耳中,爲了防止成爲甕中之鼈,此時的蔣介石立即打算開溜。

兩天後,蔣介石便攜帶一家老小登上太康號軍艦,緩緩駛離甯海縣,逃往台灣。自此以後,正如他當初所擔憂的那樣,有生之年他再也沒有機會回過故鄉。

而蔣方良在跟隨著逃到台灣後,也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之後便很少在公開場合出面。

她並從不在意自己丈夫的身份,她只知道,她認定的是蔣經國這個人,是他當初的奮不顧身相救和他後來的相濡以沫。

而從逃到台灣以後,這位在異國他鄉生活了幾十年的女人,最後也沒能再回到過自己的國家一次。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