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英文片名有多野?《跛豪》叫《ToBeNumberOne》

新電影新世界 2024-04-17 19:52:16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金山的話,這些洋船爲什麽要來我們的港口?

《黃飛鴻》

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或十幾個字,但電影片名卻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爲它能起到概括故事梗概、理念傳達、商業包裝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後來,爲了國際發行的需要,華語電影最早是香港電影,都會加上一個英文片名。

1909年,香港第一部電影《偷燒鴨》曾于海外放映,當時就已經有了直譯的英文片名《Stealing the Roast Duck》,爲國際觀衆提供參考。可是,出于文化背景和英文語法水平的差異,以及中文原片名的翻譯難度不同,那些香港電影的外語片名起得優劣不一,魚龍混雜,有些讓人覺得妙趣橫生,也讓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甚至是莫名其妙。我們來看一下,那些經典的香港電影它們的英文片名叫什麽,翻譯出來又是個什麽意思呢?1982年是香港新藝城電影走上曆史舞台的一年,這年他們憑借國際級大制作《最佳拍檔》拿下香港年度票房冠軍。《最佳拍檔》由新藝城的大老板麥嘉和歌神許冠傑主演,講述一個國際刑警(麥嘉)來港查案結果卻和神偷金剛(許冠傑)成爲最佳拍檔的故事。《最佳拍檔》的英文片名叫《Aces Go Places/Mad Mission》,意爲王牌去哪兒/瘋狂任務,從電影的劇情來看,這個譯名還是比較達意的。

因爲票房好,《最佳拍檔》做成了一個系列。可是那年新藝城還有一部小制作的經典,拿了票房第3,叫《難兄難弟》,石天、吳耀漢和鍾楚紅等主演,麥嘉、徐克、曾志偉、譚詠麟等驚喜字符客串;雖然沒有做成系列,但這個片名卻被其他同行做成了一個系列。1993年陳可辛拍了一部《新難兄難弟》,梁朝偉、梁家輝和劉嘉玲、袁詠儀等主演;1997年王晶拍了一部《精裝難兄難弟》,陳百祥、羅嘉良、吳鎮宇、黃子華和張可頤、舒淇、陳法蓉等主演;同年,還有一個TVB的劇版《難兄難弟》,羅嘉良、吳鎮宇和宣萱、張可頤等主演,劇情和《精裝難兄難弟》一樣,只是演員陣容略有調整。新藝城的《難兄難弟》英文譯名叫《It Takes Two》,意爲需要兩個人。電影中石天和吳耀漢兩位主角,爲了追求愛情同時對抗惡勢力,最後找了一幫兄弟來幫忙的故事。這個片名,多少有些讓人拿捏不准。

《新難兄難弟》叫《He Aren’t Heavy, He's My Father!》,意爲他不重,他是我的父親,這個譯法真的有點扯。可是,這部《新難兄難弟》確實也夠扯,因爲它有穿越情節,梁朝偉飾演梁家輝的兒子,意外穿越到父親年輕的年代,剛好就是雷洛的年代;而且,梁朝偉角色的名字叫楚原,真正的大導演楚原則在片中飾演他的外公,名叫屈臣氏,劉嘉玲飾演他的媽媽。

劇版《難兄難弟》英文片名叫《Old Time Buddy》,意爲舊時的朋友,講述的是香港60-70年代娛樂圈的一些幕後傳奇故事,這個譯法頗有些懷舊色彩。而王晶炮制的那部《精裝難兄難弟》,則是由劇版翻拍而成,除了演員陣容的調整,還加入了穿越情節。更有意思的是,這部《精裝難兄難弟》也有大導演楚原,他飾演的是讓主角完成穿越的神,名字就叫電影。

《精裝難兄難弟》的英文片名叫《Those Were the Days》,意爲那些日子,似乎比那部原裝劇版更符合劇情,可是和難兄難弟的中文意思,卻相差了十萬八千裏。【1960年,謝賢、胡楓還主演過最早的一版《難兄難弟》,英文片名叫《My Intimate Partner》,意爲我的親密伴侶,非常意味深長。】1989年的《賭神》成爲香港年度票房冠軍,更掀起了一波賭片的熱潮。《賭神》的英文片名叫《God Of Gamblers》,可以直譯爲賭神。

1990年,周星馳成名作《賭聖》英文片名叫《All for the Winner》,意爲全部爲了贏家。同年,周星馳和劉德華合作的《賭俠》,英文片名叫《God Of Gamblers II》,意思這是《賭神》的續集。于是,1991年《賭俠Ⅱ之上海灘賭聖》英文片名叫《God of Gamblers III: Back to Shanghai》,意思是回到上海。結果,1994年的《賭神II》英文片名就只能叫《God of Gamblers Return》,意爲賭神歸來。

不得不佩服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導演王晶,不僅會發掘電影的IP價值,還非常懂原裝英文。《英雄本色》是1986年的香港票房冠軍,不僅要周潤發翻身爆紅,更引領了一波警匪片和英雄槍戰片的熱潮。《英雄本色》英文片名叫《A Better Tomorrow/Gangland Boss》,意爲美好的明天/黑幫老大。

1989年的《喋血雙雄》叫《The Killer》,意爲殺手;1990年的《縱橫四海》叫《Once A Thief》,意爲曾經是個賊。很明顯,吳宇森的電影片名很有針對性;中文版是給中國人看的,名字有風格還有感情色彩;英文版則是給老外看的,太難直譯的英文幹脆用最直接英文翻譯知道主角的身份就行了。1991年的《跛豪》叫《To Be Number One》,意爲成爲第一。作爲香港枭雄片的開山之作,對得起成爲第一這個名字,電影中跛豪也確實有雄霸香港地下江湖的雄心,可是這個名字怎麽聽都像是個體育題材的作品。

1995年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英文片名叫《Young And Dangerous I》,意爲年輕而危險;好像都對,又好像完全不是那麽回事,特別是後面的續集都這麽譯。1997年的《黑金》英文片名叫《Island of greed》,意爲貪婪之島,符合電影主角人物設定,可是和“黑金”這個大尺度的概念,還是相差甚遠的。

1998年的《龍在江湖》英文片名叫《A True Mob Story》,意爲一個真實的暴徒故事,感覺比《古惑仔》好一點,不過全無電影中的人情味。1999年的《暗戰》英文片名叫《Running out of Time》,意爲時間不多了,竟然和中文片名不相上下,電影中劉德華的角色就是一個時日無多的絕症患者。同年的《槍火》英文片名叫《The Mission》,意爲使命,應該說翻譯得相當准確,不過如果叫《使命》恐怕票房會更差。2002年的《無間道》英文片名叫《Infernal Affairs》,意爲地獄事務,因爲電影中引用了佛家無意地獄的概念,所以這個名字還是很有想象空間的。

2003年的《大只佬》英文片名叫《Running On Karma》,意爲因果報應,這應該是又一個超越原片名的譯名。2005年的《黑社會》英文片名叫《Election》,意爲選舉;簡單直接,也完全貼合電影中幾方勢力爭選社團大佬核心劇情,只是缺少點江湖氣息。武俠片是香港電影最有特色的招牌片種,不過武俠片的英文片名應該是最難翻譯的,在我們看來也是最多驚喜的。1991年的《黃飛鴻》英文片名叫《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意爲中國往事。很明顯,徐克是受了好萊塢某影片的影響,而且他心中也確實有更大的野心和更高的電影理想。

1993年是香港武俠電影年,功夫皇帝李連傑在這一年推出多部武俠經典;《方世玉》英文片名叫《The Legend of Fong Sai-Yuk》,意爲方世玉傳奇;《太極張三豐》英文片名叫《The Tai-chi Master》,意爲太極大師;《倚天屠龍之魔教教主》英文片名叫《The Kung Fu Cult Master》,意爲功夫教主;電影都很好看,但明顯缺少徐克的那種文化內涵。同年,袁和平的那部《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骝》英文片名叫《Iron Monkey》,意爲鐵猴子,就是中文直譯,但還能保留三分的武俠味道。那年的票房冠軍是周星馳的一部武俠喜劇《唐伯虎點秋香》,英文片名叫《Flirting Scholar》,意爲調情書生。這個譯名,感覺連中文名1%的神韻都沒有。

1998年的《刀劍笑》英文片名叫《The Three Swordsmen》,意爲三劍客,很明顯英文很難完整表達中文的博大精深。1998年的《風雲雄霸天下》英文片名叫《The Storm Riders》,意爲風暴騎士,雖然九唔搭八,但意外的讓觀衆感受到電影中的電腦特效。2000年的《臥虎藏龍》英文片名叫《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意思對了,但一丁點的中國武俠味道都沒有。2006年的《霍元甲》英文片名叫《Fearless》,意爲無所畏懼;雖然電影中霍元甲最後比武時的狀態確實是無所畏懼,但這個譯名真的有點讓人無言以對。

2008年的《葉問》英文片名叫《Ip Man/Yip Man》,沒什麽意思,這就是葉問的英文譯名。

方世玉、黃飛鴻、霍元甲和葉問,可以說是中國武俠電影世界的四大天王,每一個都可以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武俠IP。結果,他們的電影英文譯名卻是大相徑庭。果然,武俠電影還是最難複制的。
0 阅读:3

新電影新世界

簡介:做個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分享有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