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抛棄金交所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資管裕道 2024-04-20 07:35:00

3月25日,來自證券時報的記者報道,湖南、遼甯、西安、重慶四地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先後發布公告,表示將取消各自轄內金交所的業務資質,今後四地都將不再有金交所,也不再有任何主體具備從事金交所相關業務的資質。

同時,公告進一步對 “僞金交所”風險進行了提示,並要求除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交易場所外,其他地方交易場所或企業不得以“登記、備案”等多種名義,直接或間接爲各類發行和銷售非標債務融資産品提供服務和便利。

上述四省市的動作只是開始,更多地方將會陸續跟進。筆者一位中部地區的好友也從印證了這一事實。整體關停某一類別地方交易場所的情況,在國內尚屬首次,帶來的影響亦將深遠。

這也意味著,野蠻生長、在諸多金融風險事件中頻繁現身的金交所,作爲一類地方交易場所,即將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再見金交所,時代抛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金交所-風起于斯

金交所的興起,是央地博弈的産物。

彼時的四大AMC,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在全國展業。面對嚴重的地方割據,無能爲力,而散落于各地的區域性産權交易所也沒有統一的平台和規則。究竟是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金融資産交易平台,還是在各省設立各自的産權交易場所,成爲了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選擇。

To be or not to be , this is a question.

這個問題,隨著財政部頒布的《金融企業國有資産轉讓管理辦法》,終于得以明確。爲防止國有金融資産流失,處理國有金融機構産權、不良資産交易的金交所應運而生。

十年時間,金交所如雨後春筍一般,從僅有兩家到最高的60多家。

其功能已經從處理省內金融資産的“特定交易場所”,蛻變成爲涵蓋國有金融企業股權轉讓、不良金融資産、私募債、定向融資計劃、委托債權、應收賬款、小貸資産、融資租賃、商業票據等全品類、全口徑的“類金融機構”。

無外乎有人稱,金交所幾乎是“無牌之王”。

作爲“不是牌照的牌照”的金交所,其發展壯大一直與清理整頓相伴相生,背靠地産大周期,幾經波折卻越戰越勇。而後的發展卻已經背離了初衷,逐步淪爲非法集資的溫床,成爲了實實在在的“異形”。

監管的批文,並沒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曾幾何時,金交所成爲了各路資本競相追捧的寵兒,成功吸引到了民間資本和各路巨頭的輪番入主。除了一省一家的標配之外,有的省份多達數家。

危機四伏

金交所作爲遊離于監管的牌照,卻在非標融資的跑道上上演自己的“飛馳”人生。伴隨著監管收緊銀根,以金交所、信托和私募爲代表,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壯大之路=非標融資。

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金交所又淪爲平台嫁接、分拆産品的溫床,而後更是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房企和城投的潑天融資。

定向融資計劃是投資人最爲熟悉的産品,但互聯網的創新不僅僅是實質,還有花裏胡哨的名字。以至于在業內看起來十分可笑的“信托同款”,成爲了無數投資人眼中的香饽饽。

無外乎在金交所的“巅峰時期”,金交所一度被業內人士評價爲“最厲害的牌照,就是沒任何牌照”。

隨著2016年年僑興10億私募債違約案發,終于揭開了金交所與互聯網金融朋友背後的“蠅營狗苟”。前人之述備矣,這裏不再展開。最後演繹成了一場“蘿蔔章割韭菜,蔬菜何苦爲難蔬菜”的大戲。

此後的阜興案,證大集團、先鋒系、意隆財富等,無不與金交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引起了投資者對于金交所“濫發類金融産品卻不承擔風控責任”的爭議。

金交所巧妙的分拆,不僅有效規避法律限制,而且降低了投資人的門檻,由此帶來的亂象四起。

最終,推動了監管不破不立的決心。

資管新規帶來的終局

2018年,隨著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出台,預示著國內資管行業的大變天。雖然只是一個征求意見稿,但足以在全市場引發驚天海嘯。此次意見稿內容豐富,但具有殺傷力的主要就是破剛兌、去嵌套和降杠杆這三條。

對于金交所、信托和私募而言,堪稱“核彈”。

2018年11月,配合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的落地,金交所30萬以下的小額拆分産品被叫停。

2019年2月,監管聯席會議對金交所進行窗口指導,要求暫停應收賬款類,其他收益權類對零售端募集的業務。

據報道,在證監會第四次部級聯席會議上講話,講話中首次披露了金交所的存量規模:債權類業務存量仍達8517億元,個人投資者約120萬名。

會議文件則進一步明確金交所的風險化解工作部署:每半年消化三分之一,直至存量風險基本化解完畢,交易場所撤並整合工作完成。

由此,金交所從輝煌走向落寞。

作爲創新的先鋒,監管的沙箱,早已演變爲“地方發牌,全國展業”的金交所也迎來了命運的黃昏。

對于那些打著金交所旗號、活躍在各類融資活動中的“僞金交所”來說,金交所的徹底退場猶如釜底抽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由此可以預測,那些長期實質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的“僞金交所”,將面對更加嚴厲的打擊與清理,甚至今後存在被刑事追責的可能。

此前,金交所同監管部門反複博弈,滋生很多問題和風險。經過持續幾年的專項整治,金交所逐漸式微,不僅機構數量大幅下降,違規業務日漸萎縮,風險存量也已大幅壓降。這次,各地出清金交所,可說是根絕此種頑疾的治本之策。

金交所——這個曾自诩具有“全能牌照”、無所不能,在灰色融資領域長袖善舞者,終黯然退場。

對依附其上的人而言,無異于一聲驚雷。

來自記者的報道,作爲一類地方交易場所,將全部被有序關停退出。今後我國將不再有任何主體可以具備此前金交所的相關資質,不能從事相關業務,金交所將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一聲歎息

前述四家金交所已經明確了退出,不過由于各地情況不同,節奏也並不一致。

以筆者朋友所在地爲例,目前了解下裏的情況是,清零工作要提速了。之前說九月完成,現在要求七月,內部肯定要求更早了。

此次關停,屬于漸次有序退出,這也是監管的要求。

金交所多年來累積下了少量存量風險業務,至今還未完全解決。要按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在法律框架下協商解決,穩妥有序化解存量。即便是已經或即將被取消資質的金交所,只要仍有存量業務未化解,就不能簡單注銷,仍要以民事主體身份繼續處理各項事宜。

總之,對于此次關停金交所,監管層及各地政府在幕後已籌備多時,考量了各方面的訴求和利益,力求“穩妥”。

金交所何以至此?

一言以蔽之:産生危害巨大,創造有益價值極少。

定位的模糊,地方政府的隱性信用背書讓金交所成爲了資本的寵兒。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放大了金價所的價值。而後帶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危害與風險,有些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處置,惡劣影響難以平息。

極大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給涉衆投資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精神損失。嚴重違背金融的“人民性”原則,走向終滅亡是毫無疑問的。

對于從業人員而言,則又是一次向社會輸送人才的故事。關于未來,朋友表示迷茫但又不敢輕易挪窩。後面將按照集團安排,去新的崗位曆練和燃燒青春,祝福他。

對于普通投資人而言,應該謹記足的教訓是:

警惕各種打著“政府增信”幌子的非法理財産品,破除對各種“大而不倒”、國企城投與財富機構的“迷信”與“信仰”不要只顧貪圖高收益,卻丟了本金。

不要再甜言蜜語的營銷欺騙了。

參考資料:

1.尋暇記.《金交所的光與暗》.

2.證券時報.《金交所走向終局:金融泛化野蠻生長,全行業將被關停》

0 阅读:133

資管裕道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