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化原董事長甯高甯:做複雜局面的“解扣者”

商訊社 2024-05-13 15:50:22

爲何企業能夠成功轉型?核心就是培養文化、打造團隊,並且文化不斷延續,團隊不斷前進,而這十分考驗“領導力”。在注重培育高層次領導力之外,領導者必須關鍵時刻起作用,做複雜局面的“解扣者”的同時,還要學會“管人”。

■ 文 / 甯高甯. 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

對于企業管理中“領導力”,西方理論界已經探討了30多年了,現在幾乎所有的培訓課程、咨詢等等都關乎領導力。那麽,能不能將企業家精神、團隊建設,通過個人經曆傳遞一些真實的體驗式內容?

此前經營管理幾家公司時,我也是在霧中行走、摸索著。但差不多40歲的時候逐步摸索走過來,並形成一些感受。當反過來再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形成了一些思考、想法、路徑,幾次試驗過之後覺得原來應該這麽做。

做好自我認知,培育高層次領導力

從華潤說起,華潤經曆過徹底的、産業式的轉型。華潤最開始是貿易企業,今天華潤的幾萬億資産和那時候完全不一樣。現在幾乎到處都能看到華潤,是因爲這個公司做得很好,做得很堅決、很持久,它可以做啤酒、醫藥,也可以做電力、地産,華潤幾乎做什麽成什麽。當然有犯過錯誤,慢慢地調整。

中糧也經曆了大的轉型,從一個貿易公司轉變成全産業鏈的企業,現在超市裏賣的東西,油、面、米、酒都有賣的,已經有體系、有品牌了。

中化更是經曆了非常巨大的轉變,徹底變成科技化的企業,是研發驅動、科技創新、世界領先的企業,不光是規模。最關鍵是領先戰略轉變、布局的轉變,所有問題科技至上、科學至上,科技成爲它唯一的驅動力,沒有新技術不投資、沒有新産品不投資,公司裏研發變成了最主要的任務。

爲何能夠成功轉型?核心就是培養文化、打造團隊,並且文化不斷延續,團隊不斷前進。所謂的“領導力”很大意義上就是講團隊,特別是講一把手做了什麽,起了什麽作用。按這樣的思路,對于領導力的體會是這樣的:

體會1:自己要很自信。自信非常難,因爲一紙任命就變成了領導。但是我的體會是,如果有100條路可以選,那麽80條路可以選這個企業不會垮掉、也不會死掉的,平平常常能過。剩余的20條路可能只死掉15條,有5條還是能做好。所以不管是董事長還是總經理,首先要認識到自身是一個最後的“責任者”。

體會2:必須定好範圍。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這些東西都沒有職業的訓練。作爲決策者,管理者就要摒棄個人喜好,依據公司業務構成、發展階段和團隊的水平,做出整體的判斷將項目推進。

體會3:要做好自己。這也是最難的一點。什麽是做好自己?就是爲人、見識、做事風格和待人的態度,甚至包括談吐和對事情的看法。

領導人在公司裏有五級:第一級是憑任命,任命書下來後總經理拿著就來上班了,這個往往是最低級的;第二級是憑紀律,按時上班,懲罰很嚴,也能管一部分工作,但是團隊沒有活力,成員容易離開;第三級是憑情感,和下屬關系不錯,對人也比較關心,工作也很努力,這樣的領導人可以維持局面;第四級開始才真正能做出變革和提升,或者說可以提升員工能力、提升公司業務,包括戰略驅動、戰略創新的東西,這個要求就比較高了;第五級是最高一級,就是要做到理念、價值觀、信仰、使命感、個人訴求和公司、社會的訴求融爲一體,這樣的領導人比較少。

用打造百年老店的思維,促進轉型升級

要打造百年老店,企業必須不斷轉型,在什麽地方抓住機會做戰略。不過,有時候企業是被迫的,有時候是主動選擇的。

第一是市場環境的變化。華潤是典型的市場環境的變化。業務沒有了,因爲外貿企業放開了,不做代理出口公司基本沒有業務了,那時候所有貿易公司都自己做,沒有代理做了,由此需要轉型。當然也可以說不做,等著等著公司就沒有了,當時很多貿易公司就沒有了。過去商務部幾大公司已經沒有幾個了。爲什麽現在只有中化、中糧、華潤、五礦等等,就是因爲主動轉型,有了新投資,企業適應了市場環境變化。

第二個是商業模式。市場環境變化使得所有沒有附加值的模式沒有了,比如中糧不推全産業鏈,只是做原來沒斷的東西。全産業鏈模式是指從源頭開始,從田間到倉庫。中糧做的全球的並購,變成國有化的企業,可以做消費品,把糧源和消費品連在一起,商業模式完成改變後公司結構也改變了。

第三是行業選擇轉變,選擇機會。管理華潤的時候沃爾瑪很火,是全球第一大公司。當時我在華潤提出了“4個5”,就是5年時間投資50億,做到500億銷售額。當時華潤提出在全球做路演融資,分銷引領供應鏈。華潤有做食品、衣服,前面做超市,集資了好幾輪。後來到了互聯網時代,來了馬雲的滿街送貨,華潤就不行了。不過華潤現在模式完全不一樣了,被迫把超市做向高端了。現在華潤的超市都是在高級寫字樓下面,基本都是進口貨,賣得很貴,這是華潤的優勢也是行業轉變的結果。

第四個是區域跨越。這屬于國際化、典型的戰略機會。華潤和中糧就是典型的案例。中糧通過海外並購,一下就變成國際性的糧食公司,幾十個國家、上百個國家的糧食團隊並在一起,中糧成爲國際化企業了。中化更典型,中化自身有60%多的資産在海外。中化海外有9萬員工,涵蓋了農業、種子、農藥、化肥,包括輪胎、動物營養、有機農場規劃等等,這些業務每一項都是全球領先的。

商業模式創新基本很難,所以不能只講求規模,現在講究全球科技治理理念下的國際協同創新發展。協同,本身是協同産業鏈上下遊,現在是産業化。大量研發的題目設置,流程設置,人員參與,特別是大量實驗在做。現在就叫做中國現代化世界水平,這個力量會越來越強。

第五是架構重組。專業化的重組能夠爲企業帶來巨大的轉變。中化前年並購了山東魯西,是一個化工企業。通過並購,中化可以把戰略豐富了、修正了、補齊了或者提升了。但是這裏又很複雜,有非常複雜的決策體系、非常多的規定。如果做不好,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並購會有失敗情況出現,但是我做的並購基本上比較成功,也有不太好的,但是沒有完蛋的,這個就是引入新投資者加入股權。

第六是技術升級。技術升級是戰略轉變,通過戰略轉變成一個技術型的公司,是非常令人興奮的轉型。中化所有能夠存在的都是因爲技術,這可是在中美貿易戰之前,是2018年的時候,那時候華爲也沒有被制裁,當時中化已經開始做技術轉型和技術升級了,轉變成技術型公司。

關鍵時刻起作用,做有“人感”的人

作爲所謂的領導人,要在關鍵時刻能起到作用。不能有錢就搞,沒錢的就不搞,關鍵時刻起什麽作用?

比如投資失敗了,經營失敗了起什麽作用?這裏分兩個,是管理者自身決策失敗的還是別人決策失敗的。對失敗的態度、如何處理一些不好的資産是非常考驗管理水平的,比投資還要難。

但有好多人會不願意去處理這件事,這時候就是作爲領導人擔當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作爲領導人,要真正站出來。第一考驗眼光水平處理好,第二考驗意志和擔當。如果沒有這個領導力,說不鹹不淡的話,誰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再一個,業務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比如對財務資源的爭奪,對協同方式的不同意見,對評價問題的不公平,這種問題太多了。在公司裏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就會一團亂,管理者必須做到快速解決,見“扣”就解,直到公司最後沒有“扣”了。

所謂的領導人,所謂的董事長,對外來講我認爲就是“求人”的。所有的問題,所有需要的客戶、政策、金融、財務,到最後必須領導人出面爲公司爭取資源和政策,就是求別人。再一個是重大的人事變動。很多人事變動,不一定是領導人直接啓動的,可能某一個部門的經理、某個業務的經理,醞釀一下不行就沒做,但是你支持了就會産生矛盾。只要看到有人說他下屬壞話,知道這個領導一定不是好領導,下屬錯了可以私下說他,但是不能在外面說。以爲把責任推脫了很聰明,把箭躲過去就萬事大吉了?但是在領導這兒也有了不好的印象,就是什麽也幹不了。

再講一下關于“人”的問題。當時出了一本書叫《人感》,“人感”是什麽意思?我覺得作爲最主要的管理手段,最有力的管理手段,也是最簡潔的管理手段,就是“管人”。在組織裏,管資産、管上市、管融資都可以做,最難的是管理人,耗費最多的精力。

不能把人和物、業務、資産混在一起來看,人一定要分開來看。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假設有“人”,投資有人,並購有人,做新業務的研發要有人。

這裏還涉及到怎麽評價人、考核人。華潤最早有六項硬標准,六項軟標准,中糧有九項各種維度的標准,人力資源部也好、董事會也好,寫的標准很難套在人身上去用。

比如什麽叫專業創新?怎麽評價?只能打分就不會很准。所以,在這裏面有一樣東西是必須具備的,就是“人感”。再比如,一個領導人很有責任感、很有榮譽感、很有方向感,這些都是不錯的,如果再有“人感”,就會幫助他大約判斷下屬的性格、特點、能力、精力和工作熱情等,判斷這個人適合做什麽工作。

應該把“人感”系統性地總結出來。比如,人力資源管理學裏的“人感”。有人會覺得人力資源管理就是發工資,要看他怎麽考核、怎麽認定。但人力資源管理要做到很具體,具體到讓CEO知道上任第一天面會臨什麽困難。

注:講話內容來源于辛莊課堂微信公衆號,限于篇幅編者對文章進行了部分編輯與修訂。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