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動力的來源就2個,一個來源于外部,一個來源于內部

丹琴談育兒 2024-03-04 18:14:23

學習動力,跟人的其他動力,就比如說你要吃飯的動力、工作的動力等等,並沒有什麽不同,在本質上都是一回事。

那人的動力到底來源于哪裏呢?其實就是兩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個體的內部,二是來源于個體的外部,也就是環境,不可能有第三種來源。

我們來依次認識一下。

動力來源于個體內部

從個體自身來說,當我們內心産生了一個念頭、一個想法時,我們想要去實現它,于是我們就會産生了行爲動力。在動力的驅使下,我們努力的實現自己的念頭、想法。

比如說看了一部電影,對電影中涉及的一本書感興趣,于是就産生了動力,就去買書看書。再比如說,我們認爲自己是一個環保人士,那我們就會努力的去做一些環保工作,保護環境。

我們通常把這種個體內部産生動力稱之爲內驅力,我們也希望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但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呢?

學習內驅力主要來源于自我認知:我認爲我要努力學習、我認爲我擅長學習、我認爲學習很有趣……孩子這種對學習的認知,就會驅使他們去努力學習,他們就會産生學習內驅力。相反,如果說孩子認爲自己不應該努力學習、認爲學習是痛苦的,那他們就會排斥學習。

所以,培養孩子學習內驅力的關鍵是塑造孩子的自我認知。

方法說來也很簡單,

一是在學習上帶給孩子更多的成功,讓孩子認爲自己擅長學習,學習可以帶給他更多的成就感、價值感,那孩子自然就會努力學習。那些學習好的孩子,學習動力大多數就來源于此,他們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産生了自己是一個學習好的孩子的自我認知,一旦考試不好時,他們就會焦慮,然後就會更加努力的讓自己的成績變好。

相反,很多孩子學習爲什麽不積極?就是孩子已經産生了自己是一個産生的自我認知,那他們學習差就是應該的,因此他們就不會努力。

二是讓孩子在學習上有目標,使得孩子覺得自己有學習的使命感,那即使學習再苦再累,他也會努力學習的。

比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就是“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很多人在進入初中、高中之後,才會突然覺醒,開始努力讀書,就是因爲他們産生了自己要努力讀書的自我認知,所以以前他們可能學習不好,也不愛學習,但是現在卻開始變得積極努力了。

動力來源于外部

動力不僅來源于內部,也有可能來源于外部。

同樣拿學習動力來說吧,當孩子産生自己應該努力學習的自我認知時,他們就會努力學習。但是即使孩子沒有這樣的認知,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比如說有一個問題急需孩子去解決,而孩子要解決就需要掌握相應的知識,那這時候孩子自然也會産生學習動力。

我們通常把來源于外部環境的迫使人們行動的力叫外驅力,但事實上所謂的內驅力其實也是外驅力的一種變種罷了,因爲所謂的內驅力並不是完全由內部産生的,它們也其實是建立在外部環境基礎上的。

就比如說,你爲什麽對某本書感興趣,想要閱讀它?表面看是你自己內心産生內驅力,但問題是你爲什麽現在對這本書感興趣,對別的書卻沒有興趣呢?很大程度上,這本書與你最近關注的問題有關,所以你才對他感興趣的。

再比如說,你爲什麽認爲自己是一個環保人士,然後做出一些環保行爲呢?跟你早年看到一些電視、受過的教育可能就有密切的聯系,你可能在以前看過一部破壞環境的紀錄片,讓你受到了很深的刺激,所以你産生了重視環保的念頭,也因此才重視保護環境的。你看的這些電視、受到的教育,不也恰恰是環境影響的結果嗎?

要知道,我們內心産生的那些想法、認知,並不是無緣無故産生的,從根本上來說,他們都是來源于外部環境,所以我們所謂的內驅力其實也是建立在外部環境基礎上的。

當環境沒有改變我們認知時,這時候環境産生的力就是外驅力,逼著我們去做。而一旦沒有了外驅力,我們就會繼續順應原有的認知,不再做這個行爲了。

但是如果環境影響了我們的認知,讓我們的認知發生了改變,那這時候我們的行動就是順應自己的認知,原本的外驅力就變成了內驅力了。

無論外驅力還是內驅力,他們本質上都是爲了讓我們可以更好的適應環境,可以更好的生存下來。

因此,我們要想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讓孩子積極主動學習,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通過改變外部環境實現的。外部環境改造的好,影響孩子的認知,那外驅力就會變爲內驅力。

具體怎麽做呢?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周圍的環境産生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而需要孩子努力學習才行,那孩子自然就會努力學習了。

這就好比你爲什麽關注如何教育孩子呢?就是因爲你有了孩子,你養育孩子過程中産生了一些難題,而你解決不了。那爲了解決這些教育問題,你自然就要學習相應的教育知識了,是不是你的學習動力就有了?

現在明白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了嗎?想要學習更多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技巧,可以關注我的專欄:

0 阅读:14

丹琴談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