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付小兵:科研工作需要永遠向前看

中國軍網 2024-03-05 16:20:22

全國政協委員付小兵:科研工作需要永遠向前看

■中國軍網記者 李佳琦 王韻

全國政協委員付小兵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影。中國軍網記者李佳琦 攝

人民大會堂外,當記者遇見全國政協委員付小兵時,這位年已過花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正在自拍。

只見他舉著手機,不停地調整角度,直到達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構圖,這才“咯嗒”一聲,摁下手機的拍照鍵……

這並不是付小兵第一次來人民大會堂。不論是接受國家頒發的榮譽表彰,還是參加重大慶典活動,他每次都要抽空拍上一張照片留作紀念。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對自己人生重要時刻的記錄,更是對偉大祖國一天天走向富強的見證。

從攝影的事兒聊起,付小兵也逐漸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攝影的魅力就在于從自己的角度去欣賞和發現身邊事物與衆不同的地方。細致觀察身邊的事物,往往會幫助我發現一些別人不在意的現象,而這些微小的偶然發現,都有可能成爲科研工作中重大發現的基礎。”說到這兒,付小兵話鋒一轉,給記者講述了他醫學研究生涯中的一件事。

那是2000年初夏的一個下午,付小兵在實驗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生物現象。顯微鏡下,一塊病理切片上,一些老細胞居然轉變成爲了幹細胞——通俗地說,就是老細胞“變年輕了”。

老細胞變年輕,這不就是妥妥的“返老還童”?雖然只是高倍顯微鏡下的“靈光一現”,卻讓付小兵和他的同事們激動不已。這一發現,無疑打破了人們對生物界一般現象和規律的認識。以往只在武俠小說或者科幻電影中出現的場景,就這樣在付小兵的實驗室中“橫空出世”。

對于未知領域,每一個橫空出世的背後是經年耕耘的付出,也意味著不斷從零開始新的探索征程。經過多年日以繼夜的研究論證,付小兵和團隊證實了這一重大現象和理論的科學性、可靠性。最終,借助這一原創性發現,付小兵團隊于2007年開展了國際上首例利用人體幹細胞再生汗腺獲得成功。這一成果爲解決嚴重戰創燒傷後期患者出汗的難題提供了基礎,讓我國這一領域研究走在了國際前沿。

付小兵在實驗室工作。陳剛 攝

在許多人眼中,科研工作是枯燥的、繁重的,每天要面對儀器屏幕上一串串跳動閃爍的數碼,時時要關注實驗室裏發生的點點滴滴。尤其是作爲重大項目的牽頭人,身上的壓力和責任更是重如千鈞。

身邊的同事和學生總是用“緊張”兩個字形容付小兵,熟悉他的人,也無不驚歎他對時間的高效利用和管理。對于這一點,付小兵笑著告訴記者:“我有一項獨家技能,那就是‘一心二用’。”平時,無論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中,付小兵都提倡“一個時間裏要做兩件事”。就拿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來說,當遇到樓層不太高的地方,付小兵就不會等電梯,而是選擇走樓梯上下。這樣不僅不會降低做事的效率,同時還鍛煉了身體。

在他看來,提高效率、加速前進,是自己從事醫學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的關鍵因素,也是這個偉大時代帶給自己的推背感、責任感、使命感。

30多年前,還在軍校讀研究生的付小兵曾4次走上戰場。在無情的戰火下,醫療救治快一分,戰士生命安全保障就多一分,部隊整體戰鬥力就強一分。這也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爲部隊官兵盡快研制出治療戰創傷的成果來,最大限度挽救傷員生命。”軍校畢業後,帶著這種強烈的信念,付小兵進入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工作。他一刻不敢怠慢,帶領團隊不斷攻堅克難,致力于研究出屬于中國自己的戰創傷救治的“撒手锏”技術。如今,他們的許多理論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都得到了國家的獎勵。

回望曾經的創業曆程,付小兵感慨地說:“搞科研不能等待,官兵所需、戰場所需促使我們去克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阻礙。”雖然在全國、全軍,以及國際範圍內獲得了諸多成就和獎項,但在付小兵的辦公室裏,卻看不到一張獎狀和證書,能看到的只有密密麻麻的計劃表和精確到分鍾的工作日志。

“作爲這個學科領域的領跑者,您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麽?”面對記者的提問,付小兵說:“科研工作需要永遠向前看。我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推動戰創傷學科體系不斷向前發展。”

研究生物3D打印技術。陳剛 攝

爲了實現這些夢想,付小兵依舊堅持每天走進實驗室與細胞“對話”。解決研發瓶頸問題、推進關鍵技術轉化應用、形成多層次鏈條式救治體系……在付小兵團隊的會議室內,挂滿了像這樣令人深感迫切的任務詞組。

2023年,付小兵當選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多了一重身份後的他,自覺身上的責任更重了。過去一年時間裏,他除牽頭組織科研攻關外,還深入到基層部隊開展調研。從海風習習的南海島嶼,到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他帶領團隊跨越高山海島,走訪部隊一線。回來後,捧著“熱氣騰騰”的調研結果,付小兵最終將提案內容聚焦在戰場急救、救治力量前伸、創建戰創傷一體化緊急醫學救援體系等方面。

談及2027年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付小兵坦言:“再經過3年努力,希望我們的戰創傷救治體系建設可以更加完善;新的‘撒手锏’技術可以不斷應用到戰傷救治領域;在新的作戰模式條件下,救援裝備能夠更加適合于智能化作戰需要;要培養出更多可以‘超過我的人’。”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李佳琦 王韻 責任編輯:趙鐳饷

2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