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場上,西北軍5個軍,3個放下武器,2個遭中央軍和特務監視

讀萬卷書破萬裏浪 2024-04-22 07:50:23

馮玉祥西北軍曾與中央軍實力相當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爆發前,蔣介石下令中原戰場的國民黨軍全部向徐州收縮,爲此不惜放棄了隴海、平漢鐵路交彙的鐵路樞紐鄭州和河南省會開封等重鎮,陸續調來了80余萬大軍。這些部隊中,許多都是嫡系中央軍精銳,如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還有從華中“剿總”調來的黃維第12兵團;但也有不少地方雜牌,其中來自原馮玉祥西北軍系統的共有3個綏靖區5個軍,分別是:第1綏靖區第107軍;第3綏靖區第59軍、第77軍;第4綏靖區第55軍、第68軍。

孫良誠曾投靠日寇

西北軍悍將率1個軍在淮海戰場投誠

第107軍系暫編25師孫良誠部擴編而成,孫本是馮玉祥麾下悍將,1929年已升任西北軍副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分崩離析,孫良誠也遭到蔣介石打壓排擠,長期在天津閑居;抗戰時期被重新起用,擔任冀察戰區遊擊指揮官等職,在華北集合舊部,抗擊日寇。但隨著形勢的惡化和日寇的拉攏,孫良誠最終于1942年2月率部投敵,出任了汪僞第2方面軍司令。

抗戰勝利後,孫良誠殘部被蔣介石收編,改編爲暫編25師。1948年9月,國民黨軍調整編制,暫編25師擴編爲第107軍,隸屬第1綏靖區,孫良誠任第1綏靖區副司令兼第107軍軍長,。下轄第260師、第261師。淮海戰役開始不久,第261師就在撤往徐州途中被殲滅;第107軍軍部和第260師則被圍困于雎甯西北,孫良誠眼看突圍無望,遂率殘部投誠。

何基沣、張克俠率3綏區起義

3綏區兩個軍在淮海戰場北端起義

第3綏靖區第59軍、第77軍的前身系宋哲元第29軍,全面抗戰爆發前夕,第29軍駐紮平津等地,與步步緊逼的日寇對峙。1937年7月7日,日寇在盧溝橋一帶再度挑起戰端,第29軍健兒忍無可忍,奮起反擊,打響了全面抗戰第一槍;9月,第29軍擴編爲第1集團軍,所屬師及獨立旅擴充爲第59、第68、第77、騎兵第3軍。

抗戰勝利後,第59軍、第77軍被改編爲第3綏靖區,由馮治安擔任司令官,長期駐紮山東、河北交界地帶,作爲徐州北部屏障。馮治安及軍長王長海等高層貪圖享樂,整日待在徐州城內甚至上海灘享樂,部隊逐漸被綏靖區副司令何基沣、張克俠掌握;1948年11月8日,淮海戰役爆發僅2天,何、張率兩個軍23000余人起義,讓開了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奔襲徐州的通道和運河防線。

3、4綏區都出自抗日勁旅第29軍

另外兩個軍被調往戰場後方

第4綏靖區第55軍、第68軍也是宋哲元第29軍一部改編而來。不過,其首領劉汝明處事圓滑,從抗戰時期開始,既與中共方面保持接觸,又與蔣介石的外甥、侍衛長俞濟時拉上了關系,左右逢源,到抗戰勝利時已晉升第2集團軍司令,並得到了在河南許昌受降的機會,接收了日寇第12軍1個旅團的日式裝備。

淮海戰役前夕,劉汝明所部改編爲第8兵團奉命從開封地區向徐州靠攏,但由于第3綏靖區的起義,蔣介石對西北軍一脈失去信任,不敢讓劉汝明兵團繼續留在前線,就幹脆將其調到了南線的蚌埠一帶。爲了防止劉汝明部起義,蔣介石在蚌埠設立徐州“剿總”前進指揮所,派黃埔1期的李延年兼任指揮所主任,又在劉汝明部四周集中4個軍,統一整編爲第6兵團,由李延年兼任司令。

中央軍和特務嚴密監視

爲了控制劉汝明,蔣介石讓其把司令部設置在蚌埠市內,卻將全市的警備任務交給了李延年第6兵團的第96軍;劉汝明雖然一再要求將第96軍歸其就近指揮,卻屢遭拒絕,第96軍軍長于兆龍更是公然宣稱:“中央軍絕不願接受雜牌軍指揮。”劉汝明只好作罷,每次出城還得接受第96軍的檢查。

已經改爲保密局的軍統特務們也不敢落後,不但將特務武裝交警第9總隊調入蚌埠市區監視,還不斷派人到劉汝明部任職,其副參謀長李城一就是軍統的設計委員,兵團部第2處處長陶紀元則是原軍統華北站站長,這些人指揮著各軍、師的政工人員,時時刻刻監視著劉汝明及其部下的一舉一動。

3 阅读: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