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字!車橋戰役題材長篇小說《車橋車橋》即將面世

揚眼 2024-03-07 20:40:58

1944年3月5日,以粟裕爲師長、葉飛爲副師長的新四軍一師,向盤踞在淮安車橋地區的日僞軍發起車橋戰役。這次戰役打亂了日僞軍“清鄉”“屯墾”計劃,打通了蘇北、蘇中、淮北、淮南地區之間的聯系,揭開了華中地區抗戰戰略大反攻的序幕。戰役勝利後,新華社向全國播發了“車橋大捷”的消息,《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在延安的新四軍陳毅代軍長和劉少奇政委給一師發來嘉獎電:“車橋之戰,連戰告捷,斬獲奇多,發揮了一師部隊曆來英勇果斷的作戰精神,開創了華中生俘日寇的新記錄。”從此,車橋戰役作爲經典戰例載入史冊。

今年是車橋戰役勝利80周年,江蘇省第八屆紫金山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協會員、淮安區作協主席于兆文,繼完成《天路淮軍》《大胡莊1941》《新安旅行團》“英雄史詩三部曲”之後,通過高強度的挖掘尋訪和焚膏繼晷夜以繼日的創作,終于完成40余萬字史詩性力作——長篇曆史小說《車橋 車橋》,該書即將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之後,江蘇推出的首部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爲主題的新四軍題材重磅力作,也是車橋戰役發生地淮安人民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紀念車橋戰役勝利80周年的獻禮之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車橋 車橋》這部長篇曆史小說從民國28年(1939年)寫起,當年日軍火燒澗河重鎮車橋,大火三日不絕。家破人亡後,主人公盧劍泓和媽媽連夜逃出城圩,踏上了江南尋親的旅途。在地方黨組織的指引下,在新四軍戰友的幫助下,盧劍泓、葉霞姑、鮑豔萍、盧春萱、王玉榮等一批青年在苦難中成長,最終走上革命道路,成爲優秀的革命戰士,在淮寶大地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全書從抗戰時期淮安東鄉澗河兩岸人民的覺醒抗爭入手,以車橋人盧劍泓等人的苦難成長爲主線,以新四軍偵察科科長林痕等人的戰鬥曆程爲副線,兩線交織,時空變換,推動情節螺旋式前進。將淮寶地區地方革命鬥爭史自然融入新四軍車橋戰役的宏闊背景中去,集地方人文史、革命鬥爭史、全民抗戰史三位一體,大處架構,小處著眼,細處落筆,刀光劍影、愛恨情仇、烽火硝煙中構織出華中地區一場波瀾壯闊的抗戰史詩性畫卷,彰顯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主題。

江蘇省委黨史工辦征研三處處長常浩如認爲,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蘇鹽城新四軍紀念館考察並作重要講話、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的背景下,長篇曆史小說《車橋車橋》適時推出,可謂恰逢其時、選題極好,全書主題也與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非常一致。

據江蘇人民出版社政治圖書中心編輯強薇介紹,對于這部書的出版,全社上下高度重視,專門組織了精幹力量投入到編審之中,以求高質量、高效率地做好出版服務工作,讓這部精品力作早日與廣大讀者見面。

恢弘史詩,精彩華章

2024年是車橋戰役勝利80周年,淮安區委書記顔複提出,要創作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來紀念先輩、教育後人,讓人們永遠銘記革命前輩們的豐功偉績。淮安區專門成立由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車橋鎮等單位組成的《車橋 車橋》尋訪創作組,由于兆文領銜創作。據尋訪組牽頭人、車橋鎮鎮長何葉介紹,于兆文自去年4月份就進駐車橋,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走訪曆史見證人、當地黨史、文史專家;後來又用先後赴北京、上海、鹽城、揚州、南京等地采訪新四軍將帥子女和相關紀念館所,廣泛收集地方革命鬥爭史和新四軍車橋戰役的有關史料資料,爲長篇小說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車橋 車橋》思路架構和創作初期,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吳義勤,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親臨《車橋 車橋》改稿會,對作品整體架構、人物情節、主題思想等進行把脈指導。 初稿完成後,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又對文本進行審讀指導。衆多文壇大咖的加持,讓《車橋 車橋》的創作質量得到了保證。

作品全部殺青後,于兆文第一時間邀請當地作家和文史專家擔任文本校對、文史審核工作。作家丁文書在校對文本時,讀著讀著就愛不釋手,很快就被書中情節吸引,進入“角色”的自己,幾乎忘記了自己的校對身份。作家駱洪賓告訴記者,他是一氣呵成讀完了全書,他覺得作品情節起伏跌宕、引人入勝,文本抒寫大氣磅礴、精彩流暢,由衷佩服作者是作家中的快手,更是名副其實的高手。在文史專家徐懷庚看來,作者在史詩性架構情節的同時,作品地域色彩非常濃厚,能將淮寶地區大量的民俗民風、人文典故融入作品中,這是作者前期進行廣泛“田野調查”的結果,更是嚴格考證、文史交融的結果。

四年磨四劍,鑄成四部曲

作爲江蘇省重大題材簽約作家的于兆文,近年來懷著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以古城淮安作爲地域背景,傾情爲城市立傳、爲英雄塑像、爲時代鑄魂,先後完成了《天路淮軍》《大胡莊•1941》《新安旅行團》《車橋 車橋》等嘔心力作。作品先後入圍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審,榮獲第三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蟬聯第四屆、第五屆江蘇報告文學獎金獎,奪得江蘇文學最高獎——第八屆紫金山文學獎。“本土題材,全國影響;基層作家,破土成長”的“于兆文現象”,被文壇作爲課題研究,其作爲“文學淮軍”領軍人物,爲家鄉爭得了榮譽,爲地方文學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年磨四劍,鑄成四部曲。于兆文以一年一部的“井噴”速度,不斷推出精品力作,文藝界稱其爲“江蘇報告文學軍團的五虎將”“高産作家的快手”。殊不知,這種速度來源于他在采訪創作中,懷著畢其功于一役的責任擔當,像“重型坦克”那樣,把所有的力量壓了上去。他不計報酬,無怨無悔地冒著嚴寒酷暑,奔波在全國各地,在天山上靠吸氧采訪老兵讓人動容;爲了嚴格求證,每部作品都要閱讀上百部文獻資料,數十萬字的采訪筆記浸透著他的心血汗水。因爲高強度的“田野調查”和焚膏繼晷、夜以繼日的創作,一度半月板損傷、骨髓積水不能行走,高血壓、心髒病、急性肝損傷等疾病接踵而來。因爲接手題材的曆史厚重感,他全身心投入搶救性挖掘采訪創作中,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次次熱淚盈眶。全國數十家主流媒體報道了他的奉獻精神和創作實績,被媒體譽爲“含著淚拼著命創作的作家典範”。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朱鼎兆

校對 盛媛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