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奇女子丁玲:同時愛上2個男人並提出3人同居,後嫁小13歲丈夫

伊殇雪 2024-02-21 13:41:26

民國時期,丁玲與蕭紅是中國文壇最重要的兩位女作家,外界對于兩個人的評價卻截然不同。有人說蕭紅是一盤苦菜花,而丁玲是一盤生猛海鮮,酸甜苦辣鹹都有。

尤其是丁玲,她被稱爲民國奇女子,最受爭議的一件事是她提出與2個男友同居,令人意外的是這兩位男子也都沒有反對。

那麽,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女子出生于書香世家,憑借農村小說獲得斯大林文學獎

丁玲原名叫做蔣偉,1904年出生在湖南福安縣的書香世家,母親佘曼貞是知府的女兒。

父親的家族勢力更爲龐大,其父蔣保黔來自湖南福安蔣家,據說是闖王李自成的後代,李自成兵敗自殺之後,祖輩爲了避禍改名換姓來到湖南安家。

當然這段曆史無從考究,但蔣家確實在福安縣很有勢力,所住的莊園有200多間房,不幸的是4歲那年父親去世。

母親佘曼貞與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向警予是好朋友,受到閨蜜影響借錢讀湖南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後來到當地的一所小學擔任老師。

由于工作繁忙,年幼的丁玲被母親寄養在三舅父家,1919年小學畢業並考入湖南省第二女子師範預科學校。

同年的5月,丁玲經曆了五四運動,後來還在學校認識了王劍虹。

2020年,她轉入長沙周南女中,由于受不了學校保守的氛圍,又在一年之後退學進入嶽雲中學,在學校認識了另一位傑出的女性楊開慧。

次年夏天,王劍虹從上海回到湖南老家,當再次返回上海的時候丁玲決定一同前往,二人就讀于上海當地的平民女校,從這一年開始改名爲,從此之後世人只知丁鈴而不知蔣偉。

1923年,丁玲進入上海大學中文系成爲一名旁聽生,在這裏她和王劍虹認識瞿秋白,不久後兩人同居,丁玲則決定北上進入北京大學深造學習。

此事雖然沒有成功,但她並沒有氣餒,依然去努力自己的文學創作,並在《小說月報》刊登了小說《夢珂》。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出生于沒落貴族的年輕女性在上海打拼的生活,相比起現在《北京人在紐約》這類電視劇,這一部書籍顯然更有深度。

那個時候婦女解放是一個社會性的話題,《夢珂》顯示了對于婦女問題的關切。葉聖陶是《小說月報》的主編,看到這篇小說後,對于丁玲所展現的文學天賦十分欣賞。

三個月後,《莎菲女士的日記》再次被刊登在《小說月報》上,丁玲的筆法細膩,刻畫的人物入木三分,開始逐漸在文壇有了名氣。

抗日戰爭爆發後,丁玲輾轉到達延安革命老區,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發表了一系列小說。

創作的農村題材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很有名,2年後憑借這部小說獲得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也成爲中國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作家。

總的來說,丁玲在文學創作方面展示出了過人的天賦和蓬勃的創作欲望。

然而圍繞在這位民國才女周圍的爭議卻沒有停止,因爲她在感情方面實在是太生猛了,經曆四段婚姻,還曾同時與兩名男子同居。

民國才女與兩位男友同居,希望三個人長期做朋友

丁玲的人生中有四位男性繞不開,四人分別叫做胡也頻、馮雪峰、馮達以及陳明,尤其與前兩位男性的故事其精彩程度堪比小說。

1924年丁玲來到北平,認識一個叫做胡也頻的男子,來自福建福州,在北平負責《民衆文藝周刊》的編輯工作,主要是發表一些小說和短文。

胡也頻對這個女孩一見鍾情,當時丁玲住在西城區一個叫做通豐公寓的地方,這裏的房子狹窄逼仄,生活條件非常一般。

以她當時的經濟條件也就只能蝸居在這裏,但這位文藝女青年此時還抱有夢想,躊躇滿志的他她在考取北京大學無果之後感覺到非常迷茫。

胡也頻看著獨自在北平打拼的女孩非常心疼,有一天帶了束黃玫瑰,裏面還夾著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你的一個新弟弟所獻”,但卻沒了下文。

丁玲一心想讓魯迅幫指點自己一下,而魯迅正在忙于自己的事情,與一些文藝人士橫眉冷對正面交鋒,根本沒時間理會這個姑娘。

多次寫信求教未果,丁玲心灰意冷決定回到湖南老家,令她沒想到的是,剛回老家沒多久胡也頻就追了過來。

胡也頻的外表看起來略帶一些狼狽,眼睛卻十分閃亮,整個人還意氣風發滿腔熱情。

丁玲一下子被對方所感動,決定與之重新回到北平,在香山寺附近找了一處居所。都說有情飲水飽,盡管他們的收入並不高,但小日子過的也算甜蜜。

最窮的時候,他們甚至落魄到典當衣物的程度,後來胡也頻和丁玲在文壇名氣越來越大、稿費水漲船高,生活才算是慢慢改變,不用再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當然感情也逐漸淡漠。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做馮雪峰的人闖入丁玲的世界,當時她想去日本留學,因爲學日文而認識馮雪峰,發現對方在文學上有著非常高的天賦。

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人生理想,在這個男人身上找回了年輕時候的激情。剛開始丁玲還保持一定的理智,知道自己已經有了愛人,不能腳踏兩只船。

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遠在北平的丁玲感到痛苦萬分,不遠千裏迢迢趕到上海,沒想到胡也頻居然也追到上海。

戴安娜曾經說過“三個人的婚姻太擁擠了”,丁玲卻不這麽認爲,提出三個人一起生活,彼此都能做朋友。

起初胡也頻沒有同意這個荒唐的想法,找到好朋友沈從文傾訴,面對好友的苦惱沈從文鼓勵對方大膽追愛。就這樣,胡也頻回去了並與丁玲、馮雪峰生活在一起。

“驚世駭俗的三人同居”成爲丁玲的人生中抹不去的“汙點”,此後只要人們提到她就會想起這段經曆。後來胡也頻被敵人殺害,馮雪峰與他人結婚,荒唐的三人同居生活才算是結束。

在監獄中生下女兒,人到中年愛上小13歲男子

結束三人同居的生活之後,丁玲又經曆兩段婚姻,後面的兩段婚姻同樣十分生猛。

剛經曆“喪夫之痛”的她曾接受美國一位記者的訪問,陪同這位美國記者做翻譯叫做馮達。該男子性格穩重又會體貼人,他的出現讓丁玲尋求到了久違的溫暖,逐漸對其産生了依賴,

二人相識不到一年時間就結爲夫婦,後來丁玲回憶與第三任丈夫的生活,她這樣說道:

“我肚子餓了,他會買菜和面包,幫我做簡單的飯;我很少注意國際國內新聞,他就講給我聽,我也會因此得到一點素材寫進小說。”

才華橫溢的翻譯和處于感情空窗期的文藝女青年,兩個人在一起怎麽看怎麽般配。1931年,丁玲與馮達開始同居,度過了三年美好的時光。

2年後初夏的一天潘梓年在丁玲家中做客,淩晨1點多幾位便衣闖入家中將二人逮捕。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幾名便衣是由馮達帶來的,而他自己也被捕了。

監獄中丁玲和馮達還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孩子就是蔣祖慧。

當時丁玲在文壇已經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被捕之後各方奔走呼號努力營救,1936年9月結束了長達三年的牢獄之災,之後立刻北上到達陝北。

同樣被釋放出獄的馮達卻爲敵人效力,繼續從事翻譯工作。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性格剛烈的丁玲說:在我心中叛變的丈夫馮達已經死了。

此後丁玲就一直在延安等革命老區進行文藝創作,1937年8月,在西北戰地服務團認識了一個男子陳明。當時,丁玲是服務團主任,而陳明是宣傳股股長。

經過兩年多的相處兩個人互相吸引,1942年延安街頭發生的一幕讓人們議論紛紛,38歲的丁玲與25歲的陳明大大方方的牽手走在街頭。

相差13歲的姐弟戀在當時對于人們的價值觀是一次的挑戰,不少人對于這段戀情並不看好。

再加上之前丁玲經曆過多段婚姻,還有三人同居的經曆,也讓一些人等著看她和陳明的笑話。

然而,這段婚姻卻是丁玲人生中最長的一段婚姻,此後的40多年和陳明攜手走過了一次次考驗,即便因爲“丁玲丈夫”這個身份被關入秦城監獄男方也沒有動搖。

1986年2月14日,一生爲愛勇敢的丁玲陷入彌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丈夫陳明。已經口齒不清的她托付朋友:我死了,你們再幫陳明介紹一個對象,讓他的日子好過一點……

妻子去世之後,陳明一直在整理妻子生前的文學作品,2010年初93歲高齡的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口述的回憶錄《我和丁玲50年》得以出版。

2019年5月20日淩晨,陳明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2歲,隨著他的去世丁玲這個民國奇女子最後一位見證人也落下了帷幕。

現如今,人們只能從一些文學作品中回憶起這位傳奇女子的一生。對于此事,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

0 阅读:24